渡渡鳥:人與豬一起殺絕的陸行大鳥
2016年8月26日,一則新聞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具完整度達到95%的渡渡鳥骨骼即將被拍賣,預計成交價將達到50萬英鎊,也就是440萬人民幣。這則新聞突然引起了我的興趣,于是決定9月的第一期介紹一下渡渡鳥這種家喻戶曉的動物。
Asdead as a dodo
1598年9月,荷蘭商船“阿姆斯特丹”號在印度洋中部遇到了風暴,狂風卷著大浪拍打著木頭制造的帆船,船體多處受損。在風暴中損壞的帆船隨波逐浪,不久就發現了一座海島,這就是印度洋中的明珠:毛里求斯。
島嶼意味著食物、水源及避風港,“阿姆斯特丹”號很快就在岸邊下錨,水手們迫不及待地登上陸地。當大家踏上這座海島時,很快就遇到了一種奇特的大鳥,這種鳥不會飛,只能在陸地上奔跑。由于沒有見過人,大鳥對人類充滿了好奇心,它們紛紛靠近從海上來的奇特生物,有的還調皮地跳到了船上來。 與渡渡鳥相比,饑腸轆轆的荷蘭水手只是把渡渡鳥當成了美味的晚餐。人們抓了很多渡渡鳥然后拔毛將它們放在火上烤,可當大家滿心期待的咬下渡渡鳥肉的時候卻發現其口感粗糙,肉又老又硬,而且非常的膩人。在如此饑餓的情況下,荷蘭人還對渡渡鳥肉做出了如此差的評價,可見其難吃到了一定程度。這是歐洲人第一次記錄渡渡鳥這種動物,雖然阿拉伯人在更早的時間就已經來到毛里求斯,但是在相關的文獻中卻沒有任何的記錄。
17世紀之后,來到毛里求斯的歐洲人越來越多,人類的活動開始嚴重影響渡渡鳥的生存。1662年,荷蘭的“阿姆納”號在毛里求斯海域沉沒,幸存船員維克特·埃沃特茲(Volkert Evertsz)在毛里求斯見到了渡渡鳥,這成為關于這種動物最后的目擊記錄。渡渡鳥的滅絕時間因此被認為是1662年。
渡渡鳥是人類記錄的第一種因為人類活動而滅絕的鳥類,其出現在諺語“As dead as a dodo”之中,意思是“死的透透的”。
何為渡渡 渡渡鳥(Dodo)的名字朗朗上口,簡單好記,因此很多人都知道它。如果僅僅給你渡渡鳥的正式學名——Raphus cucullatus,我想你肯定會說這是什么鬼!
渡渡鳥這個名字到底從哪里來的呢?一種說法認為其名來自于荷蘭語中的“dodaars”。一位小鸊鷉,因為兩種鳥類都有笨拙的行走姿態;另一種說法認為其名字來自葡萄牙語中的“doido”,有愚蠢的意思;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其名字來自本身的叫聲,渡渡鳥的叫聲類似于“渡渡”。 渡渡鳥名字的由來或許無法考證,但是這個名字卻讓其家喻戶曉。
不會飛的大鳥
盡管渡渡鳥已經滅絕,但是通過保存下來的標本及繪畫,我們還是能夠還原它的真實相貌。渡渡鳥是一種大型陸行鳥類,其身高可達1米,體重在10至21千克之間。
渡渡鳥長有長嘴大腦袋,其堅硬的角質喙占了整個腦袋長度的三分之二,喙嘴前面還有一個向下的彎鉤。在渡渡鳥的長嘴巴后面長有一對黑亮的小眼睛,再后面是圓而顯得禿的腦袋。渡渡鳥的嘴巴不但堅硬,而且相當有力,記錄中提到它咬人很疼(當人類要抓它們的時候)。 渡渡鳥的身體相對較胖,由于長期生活在海島上,其胸骨及飛行肌嚴重退化,已經完全失去了飛行的能力。在失去飛行能力的同時,渡渡鳥的后肢卻越來越強壯,保證它們能夠在陸地上快速行走。渡渡鳥身上覆蓋著厚厚的黑藍色羽毛,尾巴的羽毛翹起,正是羽毛的存在讓它們看上去很臃腫。
渡渡鳥不笨鼻子靈 在大家的印象里,渡渡鳥似乎臃腫又愚蠢,其實事實并不是這樣的。古生物學家使用斷層掃描技術對保存在英國和美國的渡渡鳥標本進行了掃描,結果顯示渡渡鳥的腦容量一點也不小,和鴿子差不多,與今天的鳥類沒有明顯的差距。人類對于渡渡鳥愚笨的描述大多來自于其不怕人的習性,那是因為它們從來沒有見過人類,更不知道人類是多么危險! 除了腦子不笨,渡渡鳥還長有一個超級大的嗅覺神經,這使渡渡鳥具有強于其他鳥類的嗅覺。高靈敏度的嗅覺可以幫助渡渡鳥尋找食物,只要用鼻子一聞,它們就知道好吃的在哪兒。
來自東南亞的鴿子 怪模怪樣的渡渡鳥只生存在毛里求斯島上,其與任何鳥類都不像,它們到底是怎么來的呢?2002年,美國遺傳學家貝斯·夏皮羅(Beth Shapiro)和同事們采集了渡渡鳥的DNA,然后與其他鳥類進行對比,結果顯示渡渡鳥與鴿子有著很近的親緣關系。根據后來的研究,渡渡鳥的分類為鳥綱、鳩鴿目、鳩鴿科、渡渡鳥亞科、渡渡鳥屬,其與今天生活在東南亞的綠蓑鴿(Caloenas nicobaric)親緣關系最為親近。
通過對于渡渡鳥DNA和古地質的研究,研究人員為我們繪制了一幅渡渡鳥起源和進化的圖景。在距今2500萬年前,渡渡鳥的祖先就已經出現了,而毛里求斯在距今1000萬年前才形成。渡渡鳥的祖先具有很強的飛行能力,它們經過長途的飛行來到了毛里求斯。由于沒有天敵,渡渡鳥安心的在毛里求斯開始了新生活,它們體型不斷變大,翅膀不斷退化,最終成為這里最大的陸生動物。
渡渡鳥滅絕的真正原因 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渡渡鳥的滅絕是人類一手造成的,其實并不是這樣的,不過人類依然是幕后黑手。由于渡渡鳥的肉質難以下咽,因此其避免了成為人類食物的命運,但是渡渡鳥的幼鳥和鳥蛋卻成為另一種動物的美餐,那就是豬。當歐洲人登上毛里求斯之后,他們帶來了大量的家禽家畜,其中就包括豬。別看豬是我們的食物,但是在毛里求斯卻是破壞之王,強壯的豬不但與渡渡鳥爭奪食物,而且還會吃掉渡渡鳥的蛋和幼年。 豬及其他外來物種威脅著渡渡鳥的繁殖,渡渡鳥的低繁殖率又加速了它的滅絕。渡渡鳥是繁殖能力很低的動物,它們一次只產一顆蛋,而且在地面上筑巢,這根本無法抵消豬的貪婪。經過了短短70年的時間,在外來物種的壓制、人類的捕殺、棲息地減少的作用下,渡渡鳥從毛里求斯島上消失了。 盡管官方確定的渡渡鳥滅絕時間是1662年,但是許多生物學家認為其最終滅絕的時間應該在1688至1715年之間。其實最后一只渡渡鳥什么時候死亡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它們最終還是永遠的消失了。
牛津渡渡鳥與《愛麗絲夢游仙境》 其實除了在毛里求斯島上,還有一些渡渡鳥被運到了歐洲,其中包括一只在倫敦出現過的活體渡渡鳥,記錄時間是1638年。除了活體,英國人特拉德斯坎特曾經買到了一具渡渡鳥的完整標本。當特拉德斯坎特去世后,這具標本被伊萊亞斯·阿什莫爾獲得,他正是著名的阿什莫爾博物館的建立者。 1775年,當阿什莫爾博物館的主管檢查渡渡鳥標本的時候發現其已經腐爛到讓人作嘔的程度(這都要怪標本制作師的手藝太差),他只好將標本丟在了閣樓里。還有一說是這個標本被燒掉,只留下腦袋和一只腳。1960年,牛津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建立,人們在查看阿什莫爾博物館的藏品時偶然間發現了渡渡鳥的頭和腳,而腦袋也成為世界上僅有的保存了軟組織的渡渡鳥標本,大家稱其為“牛津渡渡鳥”,編號:OUM 11605。
當渡渡鳥標本出現在牛津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后,一個在這里上學的名叫劉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原名查爾斯·道奇森)的學生給這具標本拍了照片,而他正是《愛麗絲漫游仙境》的作者。在《愛麗絲夢游仙境》一書中出現了一只渡渡鳥,有傳聞說他正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卡羅爾有口吃,在介紹自己的時候會說:“查爾斯·渡·渡·渡奇森”,發音很像渡渡鳥的叫聲。 正是《愛麗絲夢游仙境》使得渡渡鳥家喻戶曉,之后其成為了真正的大明星,在游戲、電影、餐飲各個方面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其已經成為一個文化符號。
渡渡鳥與卡爾瓦利亞樹 每一個物種都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們都與自己生活環境中其他物種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當一種動物或者植物滅絕,就會影響其他許多動植物的生存,渡渡鳥也不例外。 在毛里求斯長著一種名叫卡爾瓦利亞樹Calvariatree的高大植物,其高度可達30米。卡爾瓦利亞樹曾經隨處可見,但是不知道為什么,從300年前開始,盡管卡爾瓦利亞樹每年都結果,然后種子卻不發芽。隨著卡爾瓦利亞樹數量的減少,現在只剩下了幾十顆。研究人員對僅存的卡爾瓦利亞樹進行了研究,發現這些樹的年齡高達300歲,它們發芽的時候恰恰是渡渡鳥滅絕的時候。 經過進一步研究,科學家發現原來卡爾瓦利亞樹的種子外殼非常厚,芽根本無法破殼,只有渡渡鳥和毛里求斯鸚鵡(Lophopsittacus mauritianus)吃掉種子,胃中的消化液使得種子外殼變薄才能保證發芽。當渡渡鳥和毛里求斯鸚鵡滅絕之后,沒有動物能夠處理卡爾瓦利亞樹種子堅硬的外殼,因此其數量不斷下降,僅存個體也都是300年以上的老樹。 今天,科學家已經想出了辦法讓卡爾瓦利亞樹發芽,至少它們不用步渡渡鳥的后塵了。
PS:目前,科學家已經成功提取了渡渡鳥的部分DNA,是否能夠復活渡渡鳥還需要未來進一步的研究和努力。
參考資料: 1.Angst, D.; Buffetaut, E.; Abourachid, A.(2011). "The end of the fat dodo? A new mass estimate for Raphuscucullatus". Naturwissenschaften. 98 (3): 233–236.Bibcode:2011NW.....98..233A. doi:10.1007/s00114-010-0759-7. PMID 21240603. 2.Angst, D.; Buffetaut, E.; Abourachid, A.(April 2011). "In defence of the slim dodo: A reply to Louchart andMourer-Chauviré". Naturwissenschaften. 98 (4): 359. Bibcode:2011NW.....98..359A.doi:10.1007/s00114-011-0772-5. 3.Baker, R. A.; Bayliss, R. A. (February2002). "Alexander Gordon Melville (1819–1901): The Dodo, Raphus cucullatus(L., 1758) and the genesis of a book". Archives of Natural History. 29:109–118. doi:10.3366/anh.2002.29.1.109. 4,BBC (28 February2002). "DNA yields dodo family secrets". BBC News. London. Retrieved7 September 2006. 5.花落成蝕,關于渡渡鳥你所不知道的十件事,果殼網
下期介紹: 介紹了渡渡鳥,下一期介紹最新的古生物論文引出的一種具有奇特習性的小型植食性恐龍,會游泳會吃魚的奇特甲龍類——遼寧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