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競賽黨的“地獄”集結地:絕望恐懼還是沖破枷鎖?
中小學教育
2016-10-06 00:14
(“小數君”,萌萌的數學星人) “已陣亡,已陣亡......”又傳來一個剛進去競賽黨的絕望呼喊, 一個進去的競賽黨,顫抖的說道,這是一群“瘋子”呆的地方。 是的,不管進去的時候裝備多么精良,不管你擁有多少“絕招”, 進到這里面,你只有兩種結果:被秒殺, 另外一種結果就是,就是秒殺別人。 歡迎來到“地獄”,我們的規則只有一條,就是, 要么你有虐待別人的實力,要么你有承受別人血虐的韌性和忍耐力,舍此兩條,別無其他。 這里是數競黨的地獄,也是天堂, 這里叫做“瘋人院”。 在“瘋人院”只有一種元素,一種符號,那就是數學。 不管一個道理有多么直觀多么正確,這里的人都會想方設法去證明, 一切都要公式化,一切都需要證明。 這個地方叫做北京大學,這個“瘋人院”叫做“數學科學學院”。 很多年輕的“孩子”在進來以后,都可能幻想過當一個數學家,或者在“瘋人院”里闖出自己的 一片天。但是,等到一學期以后,很多人都會懷疑自己的智商。 在前幾天的文章《在數學競賽的江湖中,始終流傳著這幾個人的傳說》中, 柳智宇,惲之瑋,韋教主,都是來自“瘋人院”的。 我們不生產“牛”,我們只是“牛”的搬運工。而在北大據說有四大“瘋人院”,其他三個是物理學院,生命科學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當然,也有多種版本,但是不管是哪個版本,北大數院永遠是排名之首的。 上圖從上到下為劉若川,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博士后;惲之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后;袁新意,美國克萊研究所博士后;宋詩暢,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博士研究生;肖梁,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后;許晨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后。都是來自“瘋人院”的。 在北大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人和人的天賦差距比人和狗的差距都大, 所以這是"地獄"。 但是,這里又是數學的天堂。 純粹, 純粹到近乎沒有雜質,這里有著其他地方沒有的學術氛圍, “自由民主,兼容并包”,你可以在數學的海洋里暢游, 你也可以為所欲為的解題,證明,交流。 在這里,你會發現原來自己還是如此的渺小, 但是你可以通過努力來彌補天賦上的差距, 來完成,你的絕殺。雖然很難,但是你別無選擇。 為什么頂尖數學競賽選手鐘愛“瘋人院”? 因為這里不僅有最好的師資隊伍,還有最先進的通識教育理念和最成熟的課程體系, 且非常注重對學生獨立思考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訓練, 此外在北大還可以接觸到最廣泛的來自世界各地的各行業的領袖和精英, 有助于培養全球視野和全面素質的提高。 在2002年,2006年和2012年教育部三次一級學科評估中, 北大數學學科均為全國高校第一名。 在2015年下半年發布的“USNEWS世界最佳大學排名榜”上, 北大數學學科取得了國際數學學科排名第15名的好成績。 在“瘋人院”有五大系:數學系、概率統計系、科學與工程計算系、信息科學系和金融數學系 每年“瘋人院”向外招生140人左右,會有40人選擇001的數學系。 數學系——內部又叫做基礎數學系(基數), 目標旨在為培養寬口徑綜合性數學人才打基礎。 專業方向有:代數學、拓撲學、動力系統、微分幾何、函數論、微分方程、應用數學等。 也是“瘋人院”最“瘋”的地方。 在這里面,你看誰不爽了?來來來,朋友這道題你會做不? 不會?那閉上你的嘴。 但是有一個謎題永遠在“瘋人院”無法解開, 男女的比率,不是3:1,而是1:3, 所以在“瘋人院”你想搭訕的時候, 你走過去,問道“同學,這道題你會做么?” 不會?好巧,我會,給我個聯系方式,我教你吧。 在2016北大開學典禮上,來自江西2016級數學科學學院的劉上這樣說道, 在幾個月以前,我還在為未來的選擇苦惱。我是誰?我要到哪里去?種種選擇令人眼花繚亂。 經過漫長的糾結,我漸漸明白,對于我來說,找出自己的路,從來不是加法,而是一個減法, 我需要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回到最初的起點。我想起了第一次被數學之美折服時的情形…… 和哈利波特里一樣,在數院,競賽保送生就像是巫師血統, 而高考生就像是麻瓜血統,也許麻瓜們相對而言很普通, 但就像赫敏一樣,也能通過自己的勤奮,發揮自己的特長,最終成為優秀的魔法師。 最后,我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想法。 畢竟,與其在20年后,帶著遺憾回想著當年的退縮,倒不如現在鼓起勇氣選我所愛,至少我不會后悔。 當真正來到北大后,來到數院,我開始體會到牛棚的“牛”,瘋人院的“瘋”, 我的下鋪就是一名國家隊的同學,數院的QQ群里聊的都是我聽不懂的題。 身處“牛棚”,有人以為是痛苦,因為總有比你強太多的“大牛”, 而對于我而言是一次修煉。 攀登數學高峰的意義并不在于誰先看到山頂,而在于每一次嘗試的時候發現那個更為卓越的自己。 是的,歡迎大家來到地獄,也歡迎大家來到天堂。 所以各位競賽黨,共勉。 為了“瘋人院”,為了打敗這些“牛”。 【小數君 】一個精通十八般數藝的人 一個很萌的數學星人(喵) 【注】本文來自公眾號“數學競賽的那些事兒”,經作者授權轉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