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學的助理教授韋東奕因為一段視頻意外走紅。
在視頻中他衣著樸素,拎著兩個饅頭,懷里抱著一瓶礦泉水接受采訪。
當被問到為什么會學習數學時?他回答:“我就是對數學比較感興趣,也是通過參加數學競賽被保送到北大。參加過高中數學聯賽,是山東省第一名,然后得的是數學奧林匹克金牌。”
視頻最后,為高考學子送上鼓勵的韋東奕只說了一句樸實無華的“加油,歡迎來到北京大學。”末了還補上一句,“我也不會說別的。”
其貌不揚的外形,再加上簡單,且有些羞澀的回答,讓很多網友感到不可思議,認為這不符合北大老師的“人設”。
有的對其外貌評頭論足,絲毫不積口德。
甚至還有人操心韋東奕的“終身大事”
“這,能找到對象嗎?”
好像在部分網友眼里,只有結婚生子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
“不就是個北大的嘛,除了學歷,沒一樣比我強。”
隨著媒體采訪,韋東奕的“超人經歷”也逐漸被人所知。
“韋神”出圈
北大官網顯示,從2019年12月份至今,博士后韋東奕是北大的助理教授。
助理教授不是簡單的“助教”,北大、清華的助理教授要求非常高,類比于一般的985院校,基本是“正教授+博導”的水平。
1991年的韋東奕如今已經當上助理教授,對于圈內人而言,韋東奕這三個字的分量是不言自明的。
韋神在15歲的時候,就入選了數學奧林匹克國家隊,當時集訓的時候,要經歷8次考試,每次要在4小時解3道題,被選入營的其他大神每次只能解一兩道,他24道題解開了23道半;
高二時就發現“韋東奕不等式”、高中時期連續兩年IMO(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滿分。
而2008年在競賽里,最難的一道壓軸幾何題,還在上高中的韋神用代數的方法洋洋灑灑寫了4頁,國家副領隊花了3個小時,終于解開了韋神的解法。
那年全世界500多名頂級選手,其中3個滿分金牌,韋神位列一席。
圖源網絡,大家有興趣嘗試解答一下?
大三時,他獲得丘成桐大學數學競賽“分析、集合、概率、應用”4項金牌及個人全能金獎。
和數學的不解之緣
1991年,韋東奕出生于山東。他的父親韋忠禮是山東建筑大學的數學教授,曾任山東建筑大學理學院副院長,兼任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山東省數學會理事。他的母親俞蓁是山東建筑大學的英語老師。
受父親影響,韋東奕從小就接觸了數學。
小學一年級時,韋東奕意外讀到一本名為《華羅庚數學學校》的書,解出書中復雜的數學習題讓他產生了巨大的成就感,體會到了數學世界的樂趣。
他對數學的喜愛甚至體現在語文老師布置的周記中,他在周記中寫道:
“閑來無事,站在家中陽臺上向下望去,看見一只青蛙在那里一蹦一蹦,它的運動軌跡多么的像雙曲螺旋線。”
初二時,有老師發掘了韋東奕的數學天賦,將他推薦給數學競賽培訓老師張永華。韋東奕不僅做出了張永華給他出的幾道數學題,而且用了的方法都很好很絕妙。張永華覺得他非常有潛力,便讓他提早參加數學競賽培訓。
中考后,韋東奕的成績雖然沒能達到山師大附中的錄取要求,但是山師大附中破格錄取了他,原因是韋東奕的數學天賦實在過于出眾,這也是山師大附中歷史上第一次這樣錄取學生。
張永華對他的培訓也沒有白費,高一時,韋東奕就相繼獲得了山東省數學競賽金牌和國家級別的榮譽。
又因為他出色的表現,他被選入中國國家隊,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
集訓期間共有8場大考,每次要在4小時內解3道題,共24題,而當時國家奧賽金牌得主的最好戰績,是4小時內完成2道。
而且從那時起,他就自創了許多另辟蹊徑的簡便解法,被譽為“韋方法”。
2008年7月21日,韋東奕出征了,他參加了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第49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他和來自世界各地的500多名選手坐在一個大的考場里,進行為期兩天的競賽。
韋東奕(左三)參加2008年IMO
那時選手們每天要在上午9點到下午1點的4個半小時內完成3道大題,韋東奕在規定的時間里做對了6道題,以滿分獲得金牌。
并且在這場比賽中有一道難題,韋東奕用了兩個半小時解出,而國家隊的教練用了三個小時,可見韋東奕的數學天賦之高,年僅16歲的韋東奕也因此一戰成名。
第二年,第50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在德國舉行,韋東奕再次以滿分摘得金牌。
2009年的IMO,同樣是數學競賽史上的傳奇人物、華裔數學家陶哲軒與韋東奕一同挑戰最難的壓軸題,陶耗時7小時才解開此題,而韋只用了1小時。
高中數學競賽,韋神已經碰到了天花板,殺瘋了的他默默地走開,只留下一道經典的絕唱:以他名字命名的“韋東奕不等式”。

隨后,由于競賽成績突出,韋東奕被保送北京大學。
在2013年,還在讀大三的韋東奕參加了第四屆丘成桐數學競賽,在分析、代數、集合、概率、應用的五個競賽科目中,獲得除代數外的4枚金牌,并獲得個人全能獎。
當時很多國外名校對他伸出橄欖枝,甚至盛情邀請。哈佛也為此打破校規:只要韋東奕愿意來讀書,可以直接免掉英語考試。

但是韋神留在了國內,留在了北大。他用三年半獲得了博士學位,當上了北大助理教授;發了25篇學術論文,大多發在國際一流刊物上。

馮仁杰博士、博士后韋東奕與田剛院士合作的論文《Small gaps of GOE》論文封面
除了在教學上的超凡外,他在國際著名數學期刊也發表多篇論文,在三維Navier-Stokes方程正則性問題和二維不可壓縮歐拉方程的線性阻尼問題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未來發展不可估量。

據說在北大流傳著一個段子,內容是韋東奕擔任助教時,數學系教授對學生們說:
大家有不會的可以問我,我不會的問助教,助教不會的,那估計就是題目出錯了。
北大”掃地僧“
如果僅僅是靠自己過人的數學天賦和成就,普通人對韋東奕恐怕都是凡人仰望大神罷了,但他在生活上的一些“怪”處,反而又讓他多了一個北大“掃地僧”的外號。
只要研究數學,韋東奕就心無旁騖,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在乎吃食和著裝打扮。
江湖傳聞,他覺得殺生不對,所以不吃肉;他覺得純凈水污染環境,所以會步行10分鐘專門接白開水;他覺得空調開燈浪費電,就不開空調、晚上黑著燈躺在宿舍床上想問題。
他堂哥曾透露韋東奕的生活狀態:
“每月生活費不超300元,沒有微信,愛聽收音機”,以及傳說中在競賽考場上答完題后即刻進入“平行時空”的狀態。

據說大一剛開學不久,有一次習題課由韋東奕講課,臺下的學生全部都只能自習,因為完全聽不懂他在說什么,后來老師問:“大家都應該聽懂了吧?”數院學生答:“老師您還是再講一遍吧。”老師微微一笑:“不行,我也沒聽懂……”
這樣看起來很“怪”的一個人,并非不懂人情世故。上到做偏微分方程的博士,帶著有做不動的地方去找韋神,他思考幾天就能幫別人度過瓶頸;下到宿管阿姨帶著親戚的小學問題問他,他也認真耐心地解答。

知乎:靜水深流
他只是想投入更多時間在自己喜愛的數學上,因此常常忽略了生活中的其他細節。
“教主”背后的“北大”瘋人院“
北大數學院一直被稱作“瘋人院”之首,而出自數學學院的奇才“韋神”更被奉為“瘋人院教主”。公子接下來就給大伙額外拓展一下,北大”瘋人院“究竟”瘋“在哪里?
數學科學學院
號稱“中國第一系”即北大數學系的編號是“01”,在全校所有專業中排第一;數學系錄取線在全國都處于第一梯隊;
教育部歷次一級學科評估中,北大數學均名列全國第一;
2019年QS學科評級中排名均居內陸首位,世界前20名,領跑中國,全球矚目;
2020年4月10日,第二屆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決賽入圍名單公布,全球12個國家516位選手晉級,晉級率僅有1%。阿里公布了前20的高校,其中北大88人,領先第二名的南京大學(27人)和第三名清華(21)人。

北大數院,除了首席韋東奕,還有無數“數學狂人”在數院的輝煌歷史上努力書寫自己的篇章。
陳澤坤,就讀于北京大學數學專業,被稱為“數學怪才”,在校期間一年一個一等獎,該拿的獎項全部拿了個遍。
不僅如此,陳澤坤還在2017年獲得“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代數優勝獎、希望杯、華羅庚杯。

而且在2018年,參加過《最強大腦》,從初始排名32名拼殺到第11名。
胡蘇麟,高中就讀于華南師大附中。2019年,高二的他便收到了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同年,還斬獲了在英國巴斯舉行的第60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金牌。

奧賽班老師評價他:“他是第一個被我主動勸不要交數學作業的學生。他對數學的癡迷程度在于,從不肯去糊弄問題,不為得分去做,不為考試拿好成績去學。”

“數院”近年來畢業生去向
物理學院
先后為國家培養了130多名兩院院士,當選為美國物理學會會士的總人數居全國各高校之首;23名“兩彈一星”元勛中,12 名在北京大學物理學科學習和工作過。

在美國《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 2019 年世界大學排名中,北京大學物理學科排名全世界第 22 名;
在英國 QS 的世界大學排名中,北大物理學科近幾年都排在中國大學的首位;

“物院”近年來畢業生去向
此外還有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和生命科學學院,都是在國內外學科評級中名列前茅,且在各自領域都培養不少人才的學院。
“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古希臘哲學家艾匹克蒂塔說:“一個人生活中的快樂,應該來自盡可能減少對于外來事物的依賴。”
97歲高齡的葉嘉瑩,是中國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先生。她從事教育事業近七十年,培養了一大批中國傳統文化和古典文學的人才。白先勇、席慕蓉都是她的學生。

為傳承古典文化,葉嘉瑩將自己的積蓄和房產變賣,累計3568萬元,全部捐贈給南開大學。
雖然成就斐然,但她在家人面前,從來沒有擺過架子。每次親戚來家里做客,都是她在廚房做菜做飯,先生陪客人聊天。直到葉嘉瑩90歲生日,外甥才知道她是大學教授。
葉嘉瑩一生低調不喜張揚,她說,沒出息的人,才喜歡宣揚自己。
還有布鞋院士李小文,舊衣布履赤腳,百萬獎金捐光,敢作敢言,仙風道骨,家屬料理喪事之余還記得把火車票郵回武漢,免得耽誤武漢大學的退票時間,家風可見一斑。

還有前些年被眾多學生熱議的哈理大老師王曉琮,他是黑龍江省唯一一位全國數學建模競賽評委,他指導的學生,幾乎每次都能拿到“國際一等獎”。
而這樣一位“大神”,卻極其低調:
用塑料袋裝書,一年四季都穿著那件藍色T恤,腳上總穿著老式膠鞋,吃飯時還會舔盤子,做講師不愿升職稱,堅持住職工宿舍。

聽到媒體想要來學校采訪他時,他只給領導說了這樣一句話:
“如果記者來訪,我就辭職。”
韋東奕與上面提到的學者們,本質上是同一類人。因為對學術的熱愛,他們大隱隱于市,正如金庸小說中的“掃地僧”。
而北大面對韋東奕出圈走紅,前幾日也做了回應。

韋東奕留給人們的印象,不單是天賦異稟、年輕有為的數學學者,更是醉心于志趣而超脫物外的“樸素天才”,韋神找到了熱愛的數學,追求精神的滿足。
普通人“雖不能至,心向往之”,愿大家都能樸素地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
你的人生經歷中,有沒有碰到過天才般的“掃地僧“呢?
參考資料:
1.韓京俊《天才之外——教主韋東奕小傳》-NSMath數學新星網
2.《北大數學天才韋東奕:每月花銷300,不看電視不用微信微博》-聊時局
3.@凈水深流 在知乎的回答,“北大數學天才韋東奕手拿饅頭礦泉水受訪,他在數學領域取得了哪些成就?給我們哪些啟示?” 202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