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影塔,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寶通禪寺西側,興福寺塔又稱無影塔,傳說夏至中午時分,此塔無影,故稱“無影塔”,又因它比附近靈濟塔小得多,所以又稱小塔。
無影塔原名宋興福寺塔,俗稱無影塔。始建于南朝梁元帝承勝年間(552-554年)。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改稱興福寺。此寺后毀。至南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年)重建興福寺并建此塔。寺廟后復毀,但塔幸存至今。
塔高11.25米,底部直徑為4.25米,八面四層。全塔以石塊壘砌而成,建筑形式特殊。塔的每層都有小龕,龕中嵌有羅漢、天王、力士等姿態生動的石刻浮雕和花草紋飾,大多因年久風化模糊不清。惟有第一層向北的小龕中,還有一個菩薩,難得的是此塔本身刻有紀年。在第一層南面小龕的左側刻“住大洪山勝象興福寺重修”,右側刻“咸淳六年歲次庚午四月洛佛曰知事僧宗杰題”。
關于寶塔的來歷,也有一些其他的說法。據《湖廣通志》記載:“古無影塔在黃鵠磯石上。”《江夏縣志》也載:“古無影塔在黃鵠磯石上,高不三尺,每日返照略不見影,藏骨名不知誰何也。”所謂無影,一說為無論太陽在何處,該塔身后均無影子;一說為冬至正午無塔影。
在民間,無影塔的來歷還有著一個關于龍脈的傳說。據傳,在古老的武昌城內外,一條蛇形山脊突起在武漢江南平川沃野大地,它自南而北繞東湖、穿城垣(武昌城),直抵長江南岸,與對岸龜山隔江相望。這就是著名的“江南龍脈”之地,武昌蛇山(后因山谷、山脊之變化而被后人稱為蛇山、小龍山、洪山)。江南四大名樓黃鶴樓正位于龍頭之上,而洪山公園的這一古塔就在龍尾之處。歷代封建統治者對此“龍脈”耿耿于懷,多次派人建樓、挖洞、修塔以鎮龍頭、斷龍身、壓龍尾,直到辛亥革命前。此塔正是傳說中的鎮龍之舉的產物。也有一說法,說該塔的實際效用是用以鎮壓地下水眼的防洪設施。《湖廣通志》記載:“無影塔,塔下有井名浪花井,其脈通江,建塔以安瀾焉。”
之所以叫無影塔,就是沒有影子的塔。據傳,無影塔在原址的時候,每年夏至中午時分,塔身都沒有影子。此乃該塔一絕。為何無影,眾莫能破。現在寶塔已經不是原來的地理位置和空間條件,至于是不是無影也無法考證了。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