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介紹宋興福寺塔俗稱無影塔,位于武漢市武昌區洪山寶通禪寺西側,原在洪山東端山麓,1963年春移至洪山西南麓復原。興福寺原名晉安寺,始建于南朝梁元帝承勝年間(552-554年)。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改稱興福寺。此寺后毀。至南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年)重建興福寺并建此塔。 ▲無影塔 洪山無影塔是一座四級八面的仿木結構重檐樓閣式塔,高11.25米,實心塔身,由白色石塊壘砌而成,外形斑駁不掩獨特造式,色澤暗淡不失古樸素雅。塔身下部為石砌須彌座,直徑4.25米。每面都雕刻有花卉,刀工精細,線條流暢。下有覆蓮,轉角有如意紋。底層各面都有佛龕,南面佛龕兩側隱約有佛語,字跡模糊,大致看出右側為“興福禪寺重X開山當代住持……”,左側是“浴佛日XX寺知事僧X杰謹題”字樣。 ▲塔基石刻 ▲須彌座 ▲覆蓮和如意紋 北面龕內尚殘留大半個觀音座像,頭部損壞嚴重,不知是否是荒唐年代的杰作。其余龕內空空蕩蕩。 ▲寶塔底層八面小龕中的佛像僅剩這尊 古塔出檐較短,歲月侵蝕,腰檐已經斑駁。檐下有石刻仿木斗拱。底層每面四組,其余各面為三組。腰檐挑角微微挑起,形式簡單優美。平座下亦有出檐和挑角。佛龕逐層減小,頂層龕內雕刻著佛祖、菩薩、羅漢、力士、供養人等造像,造型活脫,形象生動。頂層塔剎已殘,殘留塔剎底座八面為小塔龕。 ▲出檐和斗栱 ▲頂層和塔剎 緣何“無影”所謂無影,一說為無論太陽在何處,該塔身后均無影子;一說為冬至正午無塔影。為何無影?古塔潛藏幾多玄機,1962年塔從洪山東麓整體遷移,位置、地理都發生了變化難考其證了。 《江夏縣志》載,該塔下有一浪花井,常沸涌如浪,其脈通江,建塔以鎮此。又曰“建塔以安瀾焉”。從此處,無影塔似乎是一座風水塔。因此又有鎮龍脈之說。在古老的武昌城內外,一條蛇形山脊突起在武漢江南平川沃野大地,它自南而北繞東湖、穿城垣(武昌城),直抵長江南岸,與對岸龜山隔江相望。這就是著名的“江南龍脈”之地武昌蛇山(后因山谷、山脊之變化而被分后人稱為蛇山、小龍山、洪山)。江南四大名樓黃鶴樓正位于龍頭之上,而這一古無影塔原位于洪山東麓的興福寺內,鎮龍尾。據傳,歷代封建統治者對此“龍脈”耿耿于懷,多次派人建樓、挖洞、修塔以鎮龍頭、斷龍身、壓龍尾,直到辛亥革命武昌起義之前,此塔正是傳說中的鎮龍之舉的產物。 ▲無影塔 (以上圖片均來源于中國塔及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