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帥 本尼迪克特用“菊與刀”隱喻日本文化,其精妙貼切的解釋已成為經典。若用兩個概念解釋象征中國文化,我認為“吃與祖宗”最為恰當。中國人愛吃、能吃、會吃,堪稱一絕,在此不表。單說“祖宗”問題,大概是每個中國人都依賴和困惑的事情。古今很多人博取功名都有光宗耀祖的目的,若“祖上闊氣過”,即使自己這一代已淪為底層,也是可以“精神勝利”的。 普通人尚且如此,歷代王朝帝王對祖先的追溯更加看重。但不是所有帝王都有著顯赫的出身,即使出自世家望族,也不能保證自己源自偉人一系。只是,這個問題關涉到統治者合法性來源,就會出現劉備自稱皇叔、朱元璋自稱是朱熹后代這樣“務實”的做法。不過,若做歷史真相的推演,還需訴諸于嚴謹的史料考證。 大禹治水 先從先秦說起。夏朝第一代王是啟,啟之前是禹。大禹治水的時代,正是五帝時代走向終結的最后時期。從禹上溯歷史,可以推到黃帝。經過昌意、顓頊、鯀等八代,才到了禹。夏朝出自黃帝一系,應該是沒什么爭議的。 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給出的數字(盡管它飽受學界爭議),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湯是第一代商王。湯之后,殷商國祚五百多年,是中國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統一政權(前后周朝累計八百年不算);湯之前,有15代商族先公:契 → 昭明 → 相土 → 昌若 → 曹圉 → 冥 → 王亥 → 王恒 → 上甲微 → 報乙 → 報丙 → 報丁 → 主壬 → 主癸。 玄鳥生商 這段時間,恰好是夏朝存在的四百多年和所謂的堯舜禹時代的二百年。契是帝嚳之子,唐堯的異母弟。根據《史記·五帝本紀》的記載,帝嚳之父為蟜極,蟜極之父為玄囂,也就是少昊,其父便是黃帝。 這樣以來,殷商的始祖也可以推到黃帝一系了。據史書記載,帝嚳有四妃。正妃有邰氏名姜嫄,生子棄,即后稷,是周朝的始祖。次妃有娀氏名簡狄,生子契,是商朝的始祖。 棄是周朝諸王的先祖,這是沒有爭議的。不過,對棄的出生,史書記載和解釋有所不同。《詩經·大雅·生民》記載,他是姜原“履帝武敏”(踩上上帝腳印的拇指處)所生,而依《史記·周本紀》、《論衡》等書的記載,則是履大人跡。結合“玄鳥生商”的說法,商周祖先的生母比較確定,但生父的形象都很模糊,這大概也是對遠古母系氏族社會的形象化呈現。某種意義上講,這正是其母系氏族崩潰,進入男性主宰的文明階段的標志。 周朝綿延八百年,一大半時間都缺乏對全國的控制力。春秋時期國家雖多,但其君主多來自周王一系。我做了一個簡單的梳理: 有周太王系的吳國(吳太伯)、虞國(仲雍),季歷系的東虢國(虢仲)、西虢國(虢叔),周文王系的管國(管叔鮮)、周國(周公旦)、蔡國(蔡叔度)、霍國(霍叔處)、郕國(郕叔武)、衛國(衛康叔)、毛國(毛叔鄭)、聃國(聃季載)、郜國(郜子)、雍國(雍子)、曹國(曹叔振鐸)、滕國(錯叔繡)、畢國(畢公高)、原國(原公)、酆國(酆侯)、郇國(郇侯),周武王系的邘國(邘叔)、唐叔虞唐國(晉國)、應國(應侯)、韓國(韓侯),周公旦系的魯國(伯禽)、周國(君陳)、凡國(凡伯)、蔣國(蔣伯齡)、邢國(邢朋叔)、茅國(茅侯)、滑國(滑伯)、(胙國)、(祭國),召公奭系的燕國(燕侯克,戰國燕國)、召國(次子),唐叔虞系的晉國、賈國(公明)等等。 周初最大的異姓諸侯國齊國始祖為姜太公子牙。有關姜子牙的身世,缺乏明確史料記載,后人推斷多有魯魚亥豕之謬,不足為道。今人有說法認為姜子牙為羌人,姜、羌同源,為炎帝一系后裔,世居東夷。而羌人與夏人同族,與殷商為世仇,殷商后期對羌人的征伐、屠戮和俘獲越來越嚴重,動輒滅族、將其“用”(殉葬祭祀)。姜子牙和周武王姬發的聯合翦商大業,也可以看成周羌兩族對商族的復仇。 至于楚國的遠祖,傳統觀點認為也可以推到黃帝。《史記·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屈原在其《離騷》中亦稱:“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楚國從立國初期,就秉持著與中原不同的風俗、制度,不臣之心向來有之,偶爾還要試圖“問鼎中原”。據新出土的清華簡記載,商王盤庚的女兒妣隹征婚,楚部族的首領季連趁機追上了她,此后便居住在盤地,與妣隹生了??伯、遠仲兩個兒子,他被尊為楚國的始祖。可見楚人與商人存在親緣關系,這也為后來楚國人不服周埋下了伏筆。 再來看秦朝(秦國)的祖先。秦趙共祖已經是史學界公認的史實,其遠祖也可以推到黃帝。《史記·秦本紀》有記載:“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女脩織,玄鳥隕卵,女脩吞之,生子大業。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這里的大費就是著名的治水人物伯益。 伯益之后歷經多代,商紂王時代,有后人飛廉。《孟子·滕文公下》有言:“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飛廉于海隅而戮之。”《史記·秦本紀》另載“周武王之伐紂,并殺惡來。是時,蜚廉為紂使北方,還無所報,為壇霍太山,而報,得石棺,銘曰:‘帝令處父(飛廉別號),不與殷亂,賜爾石棺以華氏。’死,遂葬于霍太山”。飛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惡來,事紂,為周天子所殺,其后為秦。惡來弟曰季勝,其后代為三晉中的趙氏。 根據上述考據,夏商周秦四代的遠祖都可以推到黃帝,后世歷代國人的祖先也多能從這四代王族中找到遠祖,黃帝(或者從分子人類學來看,作為一個基因符號存在的黃帝)不愧是華夏始祖。 秦崩后,劉邦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先秦兩千年的貴族王權統治體系徹底崩潰,周代諸侯國的貴族后代也變成了平民,甚至被滅族、或淪為底層。漢朝和漢朝之后的歷代王朝,在追溯遠祖的問題上,很難再明確追溯到渺遠的三皇五帝時代,在風云變幻的權力更替中,他們的興趣不再是在祖先的光榮上尋找自信和存在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而是將個人奮斗和時代風潮加以結合,搏浪于歷史大潮的滌蕩中。歷史的天平也不斷向更多出身草莽的普通人傾斜,祛魅后的神靈神話也逐漸被人間英雄的史詩取代,歷史在變得撲朔迷離的進程中,更彰顯其偶發的魅力。 (未完待續) 作者:黃帥,又名黃西蒙,90后評論作者。理想主義的小尾巴,正在游向生活主義。 黃西蒙物語 huangximengwuyu 原創文章發布。人生雜談,社會聚焦,文史鉤沉。在這里,或許你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