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勇/文 我們的歷史書上,赫然地寫著: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堅信不疑,直到現在。 夏朝之前還有一個王朝嗎? 你別說,夏朝之前還真有一個王朝。 這個王朝就是虞朝。雖然歷史文獻中沒有明確記載這個王朝的史實,但在我國,春秋戰國和漢代都有虞朝的傳說和記載。 宋代史學家司馬光還專門寫有《虞帝》一詩,完全持肯定態度。所謂“虞夏”或“虞舜”的說法,更是史不絕書。 西漢時期,司馬遷和王莽,兩個西漢重要人物,也都分別談到過虞朝。 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多次談到虞帝、虞舜,講到歷史朝代時,說是唐虞夏商周。王莽更是篤信歷史上有虞朝,設置新朝的計量改革,有件著名的度量衡器《新莽嘉量》(上海博物館藏),器上的銘文,明確將虞帝與黃帝相提并論。“黃帝初祖,德丕于虞;虞帝始祖,德丕于新,歲在大梁龍集戊辰。戊辰直定天命,有民據土,德受正號即真……” 銘文雖是為王莽篡權尋求合法性而作,言下之意他是黃帝虞帝之后,所建的新朝是順應天命的。 不過,銘文卻從側面說明漢朝人是相信歷史上是有虞朝和虞帝的,而且也知道虞帝是中華始祖,是僅次于中華初祖黃帝的。 ![]() 《新莽嘉量》 虞朝的帝王,可以確定有帝顓頊、帝嚳、帝摯、帝堯、帝舜五位。因為排在五帝之末的是舜,人稱帝舜,也稱虞舜。 可見,舜是虞朝最后一位帝王。帝舜,按帝位排列順序來說,也是排在夏禹之前的。所以,司馬遷寫《史記·夏本紀》,將其放在《五帝本紀》之后,應該是有所本的。 后人著作的史書上常有聯稱為“虞夏”的情況,虞在前,夏在后,表明了它們的前后繼承關系。 “虞朝”的地望在哪里呢? 虞朝的統治地盤,位于華山之南,即秦巴山區、四川盆地、云貴高原北部這個大的范疇,其中心區域,就是今天的四川盆地,也就是古代傳說的“華陽國”。說虞朝是建在“華陽國”內,原因有四點: 一、帝顓頊是古蜀人,他的父親昌意是從昆侖山脈遷徙來到古蜀的樂山一帶(《史記˙夏本紀》云昌意“降居若水”),他出生在蜀地滎經(據《滎經縣志》記載),他的影響力“養材以任地,載時以像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北至幽陵,南至交趾,西至流沙,東至蟠木”(《史記·五帝本紀》),的確是一個王朝才具有的氣派。以其影響力所能達到的南至交趾(今越南北部),北至幽陵(今河北北部),西至流沙(今內蒙古居延),東至蟠木(今東海邊)的地理方位,畫一個圓圈,其中心地點正好是今天的川西平原一帶。所以他的統治中心地點是在蜀地,而蜀地原名為華陽,人稱其地上建立的國家或王朝為“華陽國”是很自然的事。 ![]() 帝顓頊 二、古蜀地歷史久遠,除了蜀山氏外,黃帝、黃帝妃嫘祖,黃帝的兩個兒子玄囂、昌意,黃帝孫顓頊、重孫大禹父親鯀、玄孫大禹本人都在四川盆地活動或居住,這些華夏始祖和華夏先祖輩的重要人物,絕不會只限在四川做些部落或部族的事;自顓頊起就加有帝號,稱為帝顓頊,顯示四川盆地已經有類似國家和王朝的存在;這一段時間都是在夏朝之前,是華夏文明的起源階段。 三、《華陽國志》是地方志書,應該是蜀人對祖先歷史的追憶,說明古代蜀地曾被稱為“華陽國”。 ![]() 國家珍貴古籍【 華陽國志 】 四、考古發現成都平原上有早于夏朝的七個古城,即寶墩古城(300萬平方米,4600.BC.)、紫竹村古城(20萬平方米)、雙河村古城(15萬平方米)、芒城村古城(10萬平方米)、古城村古城(31萬平方米)、高山古城(34萬平方米,4600.BC.)、鹽店村古城(30萬平方米,4300.BC.),這些古城是成組團排列,顯然是有所規劃,或許就是早于夏朝的虞朝古城。尤其是新津寶墩古城,年代早于陶寺古城和石卯古城,面積也大于良渚古城、陶寺古城和石卯早期古城(石卯古城是多次擴建而成)。 根據帝顓頊的身世,以情理推知,虞王朝(華陽國)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虞朝的都城就是寶墩古城。 夏朝只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