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裘沛然認為,溫病只是傷寒的分支,溫病學說在某些方面豐富和發展了外感熱病的認識和證治,但不宜將兩者機械地“分家”,具體原因在本文為您揭曉。 漢代醫學家張仲景著《傷寒論》,為治療外感病樹立圭臬,清代名醫葉香巖創溫病衛氣營血理論,他以傷寒與溫病為兩門學問,形成對峙之局,倡言“仲景傷寒,先分六經,河間溫病,須究三焦”,以溫病只需辨明衛氣營血即可。后世不少醫家,遂以衛氣營血辨證為治療溫病的枕中鴻寶,習俗相沿,以迄當代,由此引起傷寒和溫病兩個學派長期的爭論。先生以為:對于傷寒和溫病、六經和衛氣營血,不能只聽其名,而應仔細分析兩者所表現的具體證候及治法的異同,兩者究竟是否截然不同,或同中有異而異又在哪里。 裘老的基本論點如下: 一、傷寒為一切外感疾病的總稱 首先從《傷寒論》自序中可知,“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七”,說明仲景所指的傷寒,絕非僅指一般感受風寒的病癥。再從文獻記載來分析,《素問·熱論》有“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之說,《難經·五十八難》云:“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睍x代葛洪《肘后方》載:“傷寒,時行,瘟疫,三名同一種耳。”即使是溫病學家王士雄也承認“五氣感人,古人皆謂之傷寒,故仲景著論皆以傷寒名之”。 由此,先生認為,傷寒為一切外感疾病的總稱。近世所稱之溫病,包括風溫、溫熱、溫疫、溫毒、暑溫、濕溫、秋燥、冬溫、溫瘧等,都基本揭示其端倪。所不同者,傷寒還包括了外感寒性病,還有狹義傷寒等。 二、六經本自包括三焦 葉香巖倡“仲景傷寒,先分六經,河間溫病,須究三焦”之說,繼而吳鞠通亦說:“傷寒論六經,由表入里,由淺入深,須橫看;溫病論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淺入深,須豎看?!币源俗鳛閯澐謧c溫病的理論依據。 對此裘老頗不贊同,且不說“河間溫病,須究三焦”之論并無根據,把完整的人體硬性分割成縱橫兩截,這是非常錯誤的。人體是一個完整的生命有機體,臟腑經絡之間不可分割。六經是有經絡臟腑實質的,如果不承認這一點,就無法解釋《傷寒論》的諸多原文。六經和三焦原本是不可分割的,它們之間在生理病理情況下是互相聯系的。 三、衛氣營血不能逾越經絡臟腑 葉香巖創溫病之衛氣營血,其實葉氏倡導的衛氣營血辨證提綱,都與經絡密切關聯。衛氣營血循行于經脈內外,經絡又絡屬于臟腑,它們是一個有機整體,不能須臾分離?!秱畬ぴ础分^:“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隧?!闭f明經絡與臟腑具有不可分割的關系。 裘老認為溫病學中所揭示的衛氣營血的癥狀,雖然較漢代張仲景書中載述的有所充實發展,但此僅僅是六經病中的某些證候的另一種表達名詞而已。就連葉香巖本人也在《溫熱論》中明確說過“辨衛氣營血與傷寒同”,這恰恰是衛氣營血不離六經的有力反證。 據上分析,裘老認為,溫病只是傷寒的分支。溫病學說在某些方面豐富和發展了外感熱病的認識和證治,但不宜將兩者機械地“分家”,而應從實際出發,使傷寒與溫病互相補充,成為一個整體。 至于傷寒溫病的治法,初無二致,溫病的辛涼、甘寒、淡滲,及涼血清營、芳香開竅等法,仲景的麻杏石膏湯、葛根芩連湯,皆為辛涼解表之法,豬苓湯之滋陰利水,黃連阿膠湯之清熱涼血等,以及孫思邈的犀角地黃湯之清營,紫雪丹之芳香開竅,在漢唐時期早已應用。另有溫病重在亡陰、傷寒重在亡陽之論,其實,傷寒對大汗與亡津液極為重視,葉香巖“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之論,亦導源于仲景。 裘老認為研究學問須循名以責實,具體問題必須具體分析,溫病方面的辨證與治法,確對前代有所充實和發展,但兩者不能分家,須融會貫通,以提高外感熱病的治療,使之益臻完善。 版權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