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辨證方法?中醫辨證方法有何特點?辨證有何注意事項?常用辨證方法有哪些?其關系如何?各自適用范圍如何?這些問題都是了解中醫辨證方法首先要明白的內容。 一、中醫辨證方法的特點 辨證方法是醫生識別證候、探求病因、分辨病位、區別病性、審察病機和病變趨勢的具體手段。中醫辨證方法獨具特色: 1.辨證是臨床思維的重要形式 其正確而合理地運用辨證 思維,既善于綜合考察病人各方面的情況,注重發病條件、起病過程、具體癥狀的前后變化;又重視具體分析病人對各種致病因素的反應,強調病變階段邪正斗爭的結果。細辨機體失調狀態,注意癥 狀的特點,充分遵循因人因地因時的原則,分清“同病異證”和“異病同證”,因而中醫辨證具有綜合判斷與具體分析、注重整體與靈活應變相協調的特點。 2.辨證能正確處理臨證資料 其能從全面詳細卻又復雜紛繁的資料,即病因、病史,現在癥狀、體征、環境因素的變化中,立足于疾病現階段的發展,辨別因果,分清輕重緩急,辨清主次,抓住主要癥狀,據此揭示特定階段病變的本質,因而中醫辨證具有突出重點,取舍得當,強調動態變化的特點。 3.以癥為據,探求病本 中醫辨證能從構成不同證候的不同 癥狀的組合關系中,透過疾病的癥狀(現象),找出該證候所反映的 疾病本質。辨證就是立足于一些突出的主要癥狀,由此及彼地將 其與其他癥狀聯系起來進行全面分析,辨別這些癥狀相互間是否構成一定的證候,并由癥狀之表象,揭示病變內在的本質。 二、常用辨證方法簡介 (一)八綱辨證方法 八綱辨證方法,是指在通過四診掌握病情資料的基礎上,根據病位的深淺、病邪的性質及盛衰,人體正氣的強弱等,對疾病加以綜合分析,歸納為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類證候的一種辨證方法。 八綱辨證是各種辨證的總綱。任何一個病癥,都可以用八綱辨證法來分析歸納。疾病的類別,不屬于陰,便屬于陽;疾病的病位,不在表就在里;疾病的性質,不屬于寒,便屬于熱;邪正的盛衰,不是正虛,便是邪實。因此,運用八綱辨證可將錯綜復雜的臨床表 現歸納為表里、寒熱、虛實、陰陽四對綱領性證候。其中陰陽為八綱的總綱。表、熱、實證屬陽,里、寒、虛證屬陰。這樣可以找出疾病的關鍵,認識疾病的本質,掌握其要領,確定其類型,預決其趨勢,為治療指出方向。八綱反映了病變過程中各種矛盾的幾個主要方面,但在臨床應用時,它們之間又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如辨別表里必須與寒熱虛實聯系,辨別虛實又必須與表里寒熱聯系。 此外還有表證入里、里證出表、寒證化熱、熱證轉寒、虛實互變以及寒熱真假等。因此,運用八綱進行辨證時,不僅要熟練掌握八類證 候各自的特點,還要注意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靈活運用。 八綱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證方法,是各種辨證的總綱,在診斷疾病過程中有執簡馭繁,提綱挈領的作用,適用于內、外、婦、兒、眼、耳鼻咽喉等各科疾病的辨證,應注意表與里、寒與熱、虛與實、 陰與陽證之間的鑒別。 以下根據其知識體系將八綱辨證內容分解為“表里辨證方法”、“寒熱辨證方法”、“虛實辨證方法”和“陰陽辨證方法”四種予以講述。 (二)病因辨證方法 病因辨證方法指運用病因學的基本理論,根據各種病因的致病特點,綜合分析各種病因侵入人體所致病的各種證候,推求病人之病因所在,從而給治療提供依據的一種辨證方法。 導致疾病發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六淫、疫癘、七情、飲食、勞倦以及外傷和蟲獸所傷等,每種病因都是有其不同的性質和致病特點,這些致病因素多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分別侵害人體發病。不同病因侵犯人體的不同病理變化,運用四診方法的審察,都可以從其發病病史、癥狀、體征等方面,按病因學原理,推斷出其病形成和發展的原因,這一辨證方法即“審證求因”或“辨證求因”。具體方法有:六淫辨證法,七情證候辨證法,疫癘證候辨證法,飲食、房室、勞逸及外傷病證候辨證法。具體內容在后面予以介紹。 (三)氣血津液病辨證方法 氣血津液病辨證是根據氣血津液的相關理論,分析四診所獲得的臨床資料,在八綱辨證的基礎上,分析、歸納、判斷為某種證候的辨證方法。 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其生成和作用的發揮,與臟腑的正常生理活動有密切關系,而臟腑生理 功能的維持,又依賴于氣血津液的滋養和推動。因此氣血津液的 病變與臟腑病變密切相關,二者相互補充。 氣血津液病的辨證方法包括了氣病辨證方法、血病辨證方法、津液病辨證方法和氣血津液同病辨證方法四部分,各部分內容相互聯系,互相補充。 (四)臟腑辨證方法 臟腑病證的辨證方法,是指根據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現,對疾病證候進行分析歸納,借以推究病機,判斷病變的部位、性質、正邪盛衰情況的一種辨證方法。 臟腑辨證法是利用四診的方法及八綱辨證的原則,結合臟腑經絡的理論,進行辨證而判斷病變的臟腑和所患何證。由于各個 臟腑的生理功能、經脈循行部位不同,因此臟腑辨證的診斷依據是 各臟腑的生理功能異常及經脈循行部位的見癥。凡見到哪一臟腑功能失常的癥狀表現,即可確定病在何臟何腑。例如:見到心悸、怔忡、心煩、心痛、失眠、多夢的癥狀應考慮為心臟病變;見到咳嗽、氣喘、胸痛、咯血的癥狀,應考慮為肺臟病變,換言之,這就是該臟病變的辨證要點。臨床的辨證方法雖然很多,且各有其特點,但要確切地辨明病證的部位、性質,并指導治療,都必然落實到臟腑上,因此臟腑辨證是辨證施治的核心和基礎,常用于臨床各科,尤其是內傷病的診斷。由于臟腑之間及臟腑與各組織器官之間是密切相關的,因此在進行臟腑辨證時要從整體觀念出發,注意臟腑間的聯系和相互影響,全面正確地做出診斷。 臟腑辨證包括辨心和小腸病證、辨肺病證候、辨脾病證候、辨胃腸病證候、辨肝膽病證候、辨腎和膀胱病證候、辨臟腑兼病七個方面的內容。由于臟腑之間具有表里關系,在病理上又易相互影響,故臨床將腑病的部分內容歸納在臟病之中,以臟病辨證為主。 (五)辨經絡病證方法 經絡辨證方法,指運用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 相互關系的理論,推求疾病發生的原因、性質、部位及邪正關系所 屬證候的一種辨證方法。 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當外邪侵入人體,經氣失常,不能發揮其衛外作用及濡養調節功能時,病邪就會通過經絡,逐漸傳入臟腑。反之,如果內腑發生病變, 同樣也可循著經絡反映于體表。每一經絡均有其循行部位、所連臟腑,因此,經絡能夠規律地反映出若干證候,根據這些證候,有助于推斷疾病發生于何經、何臟、何腑,從而進一步確定病變性質和發展趨勢。經絡病變的診斷依據:一是經脈循行部位的癥狀;二是 相應臟腑功能失常的癥狀和經氣厥逆癥狀;三是該經氣血陰陽的盛衰,陽盛者多見熱證,陰盛者多見寒證。經絡辨證時應注意當一癥狀發生于同一部位,而必須推求是某臟、某腑或某一經脈的特發病變時,當從同時出現的若干癥狀,或者是先后出現的一系列癥狀來對照經與經之間的關系,以及經脈與臟腑之間的絡屬關系,才能辨清每一癥狀是屬于某經的病變,從而推求出病因病機與病名。 經絡病證可錯雜出現于臟腑、氣血病證之中,可相互參照。經絡辨證法可用于對多種病證,特別是針灸的臨床辨證。應注意不同經脈病證的鑒別。 (六)辨傷寒六經病證方法 六經辨證,是東漢張仲景在《素問·熱論》的基礎上結合其臨床體會新創立的一種適用于外感病的辨證方法。六經辨證,指用 六經理論分析、認識外感病及雜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理機制和 病勢趨向的一種辨證方法和論治準則。 六經即太陰、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它概括了臟腑、經 絡、氣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并根據人體體質的強弱、氣候因素和地理環境以及病因屬性、脈癥表現、病勢的進退緩急,將外感 病及雜病演變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證候進行分析、綜合、歸納,從而討論病變的部位、性質、病勢、證候特點以及立法處方等問題,六經既是辨證的綱領,又是論治的準則。 六經病證是六經所屬臟腑經絡的病理變化反映于臨床的各種證候。一般來說,六經中太陽、陽明、少陽叫做三陽,太陰、厥陰、少陰叫做三陰。三陽病證以六腑的病變為基礎,多屬于實證、熱證;三陰病證以五臟的病變為基礎,多屬于虛證、寒證。三陽病證病人正氣盛,抗病力強,邪氣實,病情一般都呈現亢奮的狀態;三陰病證病人正氣衰,抗病力弱,病邪未除,病情都呈現虛衰的狀態。六經病證既是臟腑經絡病理變化的臨床反映,而臟腑經絡又是不可分 割的有機整體,故一經的病變,常會涉及到另一經,從而出現相互傳變,或為合病,或為并病等。六經病證的傳變規律大多由表入里,由實而虛,但在正復邪衰的情況下亦可由里達表,由虛轉實。一般來說,陽證大多從太陽開始,然后傳人陽明、少陽,如正氣不 足,亦可傳及三陰;陰證大多從太陰開始,然后傳人少陰、厥陰,但 亦有邪氣直中三陰的。疾病的傳變與病邪的輕重、體質的強弱、治療的恰當與否、護理調適好壞均有關系。 六經病證診斷依據為每一經的脈證綱領、病變部位及相應內臟的病理表現。 本法常用于對外感病及雜病的辨證。六經病證包括太陽病證、陽明病證、少陽病證、太陰病證、厥陰病證和少陰病證,應注意 每一經病證及六經病證間的鑒別。 (七)辨溫病衛氣營血證方法 衛氣營血辨證方法是清代醫家葉天士所創立的一種辨識外感溫熱病證的基本思路,此法是指對外感溫熱病過程中淺深輕重各異的四個階段所表現證候的一種辨證方法。 衛氣營血辨證是在傷寒六經辨證的基礎上,運用臟腑理論,將外感溫熱病按其發展過程的深淺輕重分為衛分證、氣分證、營分證、血分證。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衛主表而氣主里,衛是氣的淺層;營與血同源于水谷精微,但生成又有先后,營為血中之氣,故營又是血的淺層。當溫熱病邪侵入人體,由于衛氣敷布于人體肌表,有衛外的作用,必先傷及衛分,邪在衛分郁而不解,勢必向里傳變而入氣分;氣分病邪不解,若其人正氣虛弱,津液虧乏,病邪乘虛 內陷,則人營分,營分有熱,勢必累及血分。衛分證主表,病在肺與皮毛,辨證要點為發熱,微惡寒,口微渴,苔薄白;氣分證主里,病在胸膈、肺、胃、腸、膽等臟腑,辨證要點為壯熱,不惡寒,口渴,苔黃;營分證是邪熱入于心營,病在心與心包,辨證要點為身熱夜甚,心煩譫語,舌紅絳;血分證則熱已深入肝腎,重則動血,耗血,辨證要 點為身灼熱,斑疹,出血,舌絳。 溫熱病邪從口鼻而入,由衛及氣,由氣入營,由營入血,病邪步步深入,病情逐漸加重,這是溫病傳變的一般規律,但因感邪性質的差異,病人體質的不同及治療的恰當與否,其傳變規律又非一成不變,也有初起即見氣分證,或衛氣同病,或氣營同病者。 本法常用于對溫病的辨證,應注意四類證候間的鑒別。 (八)辨溫病三焦證方法 三焦辨證方法肇端于葉天士,成熟完善于吳瑭(鞠通)。此種辨證方法是指用三焦理論分析溫病在病變過程中由上及下、由淺及深的發展變化規律及病邪所犯臟腑的病理變化及其證候特點的一種辨證方法。 < 三焦病證歸納了溫病初、中、末三個不同階段。上焦病證包括手太陰肺經和手厥陰心包經,首先出現肺衛受邪癥狀。辨證要點為發熱惡寒,咳嗽,口微渴,脈浮數,或身熱,口渴,咳喘,苔黃。若邪陷心包,則以昏譫肢厥為辨證要點。 中焦病證包括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和足太陰脾經的證候,辨證要點為病邪在胃為壯熱,汗多,渴飲,苔黃燥,脈洪大。在大腸為潮熱便秘,苔黃黑而燥,脈沉有力。在脾為身熱不揚,脘痞苔膩,脈濡。 下焦病證包括足少陰腎經和足厥陰肝經的證候。辨證要點為病變在腎為手足心熱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神倦脈虛。在肝為手 指蠕動或瘛疚,舌干絳而痿,脈虛弱。 三焦病變的傳變取決于病邪的性質和受病機體抵抗力的強 弱,一般多由上焦手太陰肺開始,可向中焦陽明傳變,致胃熱亢盛 或熱結腸腑,亦可傳入心包,中焦病證不愈,則多傳入下焦肝腎。 本法常用于對外感溫熱性疾病和多種內傷雜病的辨證,應注意上、中、下三焦證候的鑒別。 以上八種辨證方法各有側重,應用范圍又有區別,但都以八綱辨證為總綱,所以八綱辨證廣泛地應用于各種辨證方法之中,是屬于多層次的綱領性的辨證。病因辨證是辨識致病原因的方法。任何疾病,無論內傷病或者外感性疾病,都是在一定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發生,因此這種辨證方法同樣是適用于一切辨證方法的高層次辨證。臟腑辨證是各種辨證的基礎,是核心,因為人以臟腑為生命活動的基本單元,一切疾病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相關內臟的功能而發生病證,無論臨床中的內科、兒科或者婦科疾病,都與臟腑失調有關,所以這一辨證是諸種病證的基礎。 氣血津液是內臟活動的產物,其產生以后又作為內臟活動的 精微物質,氣血津液失常,以某種意義上講,是內臟失調在其物質基礎方面的體現。因此氣血津液辨證是臟腑辨證的必要補充,氣血津液辨證必須要和臟腑辨證緊密結合才有實際意義。 經絡是人體通行氣血,聯絡溝通臟腑肢節,感應傳導,具有調節人體各部分關系的通路,經絡是人體復雜生命活動中的特殊生理現象。因此肢體、官竅失常,內臟、氣血津液障礙,都會不同程度地通過經絡失常的病理而體現于外。所以在辨識形體肢節,內臟及相關物質及其功能失常的病證時,一定要結合經絡辨證。 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及三焦辨證的方法是適用于外感病 的辨證方法。其中六經辨證雖然適用于一切外感病,但卻以傷寒 病為主、衛氣營血辨證方法和三焦辨證方法則主要用于以發熱為 主的外感溫熱病的分析。而衛氣營血辨證則適用于溫邪從表入里,由淺入深橫向傳變時的辨證,三焦辨證適用于初起見于肺部癥狀,邪氣從上自下的縱向傳變時的辨證。二者適用病證顯然都是溫病,但病證卻有橫與縱傳變之別,因此對辨證方法的選用要根據具體病情而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