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裝電視劇,常常能看到打仗的時候,“八百里加急”傳遞軍情,中途幾乎不休息,跑死了幾匹馬,為的就是最快速度將信息傳遞到對方手里。所以,馬到底是怎么死的……哦不 - -,是八百里到底有多快? 古時候的文件傳輸靠的是驛站,一般每隔20里有一個驛站,一旦需要傳遞的公文上注明“馬上飛遞”字樣,按規定要求每天300里,如遇緊急情況,可每天400里、600里,最快達800里。傳遞緊急文件時,每匹馬都死命跑,所以就累死了…… 據載,南北朝的北周宣帝,在洛陽招搖過市,親自乘御驛馬,日行300里。看來,唐朝的最緊急通訊要求日行500里,那無疑用的馬是御馬級別哦~ 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并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朝規定,驛長應負有若干責任,首先必須每年呈報驛馬死損肥瘠,呈報經費支出情況。若有驛馬死損,驛長負責賠償;若私自減去驛站人員和馬匹,則“杖一百”。對驛丁的處罰更嚴。唐朝規定,驛丁抵驛,必須換馬更行,若不換馬則杖八十。 唐律還規定,凡在驛途中耽誤行期,應遣而不遣者,杖一百;文書晚到一天杖八十,兩天加倍,以此類推,最重的處徒罪二年。假如耽誤的是緊急軍事文書,則罪加三等。因書信延誤而遭致戰事失敗則判處絞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