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的重陽節,正值仲秋, 一年重陽時,最愛登高日。 秋高氣爽,登高遠望, 嘯詠騁懷,活動筋骨, 所以,人們于重陽登高。 重陽登高 尋幽覽勝 在時令上,重陽寓意長久 值得登高享宴。 很多人會結伴去戶外或者帶著父母登高—爬山, 體驗會當凌決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 但是,很多專家卻是這樣評論的:爬山—— “最笨的運動” 從李白的“樂游原上清秋節”,李商隱的“驅車登古原”,王維的“遙望兄弟登高處”等詩句中可窺見重陽登高的風貌。那么,為什么今會有專家質疑爬山(登高)?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據研究顯示:骨關節的壽命主要由基因決定,一般的健康壽命是60年。 如果有人活了80年,但關節用了60年就先“死”了,那后面的20年,就得深受其痛苦了。 可以把骨關節比作車,“寶馬和夏利的發動機壽命當然不一樣。但如果寶馬你亂開,夏利你小心翼翼保養,那寶馬也用不了幾年,夏利倒沒準能多跑上好幾年。 50歲后爬山,爬樓鍛煉身體,反傷身! 專家膝關節是人體最大最復雜的承重關節,承重量越多,關節軟骨磨損的幾率也越大,肌腱越容易受傷,膝關節退化較快。一旦骨關節“氣數窮盡”,就會引發各種類型的骨關節病,特別是膝骨關節炎病多發高發!所以骨關節要省著點使用,且行且珍惜。 傳統概念中,爬山、上下樓梯是一個很好的有氧運動,能夠幫助我們鍛煉大腿和臀部的肌肉群,同時還能夠鍛煉我們的心肺功能。但事實卻是這樣: 最不經意的危險行為——爬山、爬樓梯! 危害程度:★★★★★ 原因:磨損時間長 爬山的時候,地面不平,有一定的坡度,行走時對髕骨和股骨壓力較大,并且反復摩擦勞損容易造成膝關節滑膜損傷、脂肪墊充血等。尤其是在下山時,全身的重量輪替加在一側膝關節上,膝關節承受的壓力是正常站立時的數倍,更容易導致膝關節受損。 膝蓋的磨損是不可修復的,磨損過度嚴重,只能夠置換關節!日常生活中,上樓梯、爬山時疼痛較明顯。由于髕骨及股骨軟骨的長期磨損、撞擊、擠壓出現損傷及退變。常見于田徑、羽毛球、乒乓球等愛好者,以及久坐不活動、經常開車的上班族。 骨關節磨損后,無法再生。難道老年人就不需要做運動了?當然不是。 “生命在于運動”,骨科專家梁偉國還強調“生命還在于保養”。對于60歲老年人來說,膝關節退行性病變的發生率達到了80%-90%,因此,這時候應該節約使用關節,一定要注意保養關節,選擇正確的爬山方式: 1. 要保護好膝蓋,就是不用膝蓋! 這聽起來好像有點危言聳聽,不用膝蓋,難道飛行不成? 不然,不用膝蓋,是要用肌肉!很多人登山,特別是下山時,自覺不自覺地把全身重量壓在膝關節上,大腿骨和小腿骨在膝關節處直接對撞。依靠膝關節硬對硬來瞬間消解重力和制動,可以節省體力。但是,這樣久而久之,膝蓋部位就容易損傷。 不使用膝蓋,就是不讓重力完全在膝關節處瞬間消解,也不完全依靠膝關節的骨骼來硬性制動,而是要用大腿和小腿肌肉,來分散重力和制動。讓力量均勻地分散在腿部肌肉中。 2.既能享受登山健身的益處,又該如何避免損傷? 使用登山杖。使用登山杖在行走時特別是山路行走時有效地減輕了下肢關節壓力,減少了關節磨損,避免了傳統登山對膝關節的傷害。對預防骨關節病,延緩骨骼的衰老作用明顯。兩只手杖的支撐,大大提高了山地行走的安全性。 此外,由于增加了支撐點反而可以節省能量,降低運動強度,避免登山者的心肺處于過量負荷狀態。不還可以避免摔倒,讓登山更加安全。 老年人不活動會讓肌肉萎縮、骨質疏松等,正如機器、汽車一樣,長期不用,同樣會生銹報廢。那么老年人應該選擇怎樣的運動呢? 1. .50歲后拒絕爬山、爬樓等運動。 在爬山和爬樓梯的時候,膝關節會承受超過本身體重3到4倍的壓力。尤其是50歲以后,人的膝關節多少都會有些磨損的情況,此時,就要減少此類運動。對于有些有過膝關節損傷的朋友40歲以后就要特別注意了。 2. 延長膝蓋壽命40年,這些運動不可少——游泳、騎車、做體操... ... 專家建議:保護膝關節 選輕緩運動。尤其對于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人多游泳,對全身都好。不會游泳的老人就在水中走一走,借助于水的浮力,既活動了,對膝關節的磨損也降低了。此外,保護膝蓋還是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3. 隨時隨地,強化膝蓋小練習。如果每天可以晃到4000下,運動效果會比跑步更厲害! (不需太大幅度擺動,輕輕松松地晃啊晃就可以了!)
膝蓋有舊傷或腳痛的人,可以用健康的腳去帶動痛的那只腳,健康的腳托著痛的腳同時前后來回自然晃動,這么做相當于復健,可以讓膝蓋漸漸恢復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