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號 1、用于并列的詞或短語之間。 例1:中國共產黨是光榮、偉大、正確的黨。 例2:周恩來是民族英雄、黨的領袖、開國元勛、人民公仆、世界偉人。 2、數字相連表概數,中間不用頓號。但表確數必須用頓號) 例3:我剛要跨過大門,被一個十二三歲的女孩子捉住了。七八個人/三四個月/ 例4:高一四、五班的同學都來了。(不表概數,表確數) 3、集合詞語內不用頓號。 例5:別不分青紅皂白,見人就埋怨。/工農業/指戰員/科學技術/調查研究/教職員工/男女老少/父母/師生 4、頓號與連詞不能同時使用。(和、與、或、及、或者、以及、以至等) 例6:孩子們給在地里勞動的父母送來了開水、地瓜和煎餅。所謂同時使用是指用于一處,起相同作用。例如:開水、地瓜、和煎餅。 5、并列成分后帶有語氣詞不用頓號。 例7:這里的山啊,水啊,樹啊,草啊,都是我從小就很熟悉的。 6、并列成分出現不同層次,大并列用逗號,小并列用頓號。 例8:過去、現在、未來,上下、左右,中國、外國,都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 7、并列的主語、賓語根據并列成分短長選用頓號或逗號。 例9:他是我們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 例10:這翻滾的麥浪,這清清的河水,這鮮艷的山花,使年輕人深深地陶醉了。并列的主語、賓語被同一修飾語修飾時一般用頓號。 8、并列的定語、狀語間一般用頓號。 例11:年僅三十歲、無兒無女、重病在身的老王,是個老紅軍。 例12:他也跟著大搖大擺、若無其事地走進會場。后置的并列定語間用逗號。/并列的介賓短語作狀語,之間一般用逗號。 9、并列的謂語、補語間一般用逗號。 例13:我走后,你要不斷進步,識字,生產。 例14:這個故事講得真實,感人。
分號 1、并列關系復句的分句間和非并列關系(如轉折和因果關系)的多重復句的第一個層次間一般用分號。 例15: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 例16:這樣的人往往經驗很多,這是很可寶貴的;但是,如果他們就以自己的經驗為滿足,那也很危險。多重復句辨別第一層次位置是關鍵,也是難點。 2、并列分句中沒用逗號,不能徑直使用分號。 例17: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只要有一個分句內用了逗號,分句間就可以用分號。 3、分條陳述時,每一條不管是詞、短語還是句子,每條內部不管有沒有逗號,之間都可用分號。 例18:農民對一個好的農村干部的要求是:一、辦事公道;二、自己不要吃得太飽;三、有經濟頭腦。
冒號 1、一般有提示下文和總結上文兩種作用。 例29:今天晚上有如下節目:舞蹈、獨唱、二重唱、相聲和雜技。(提示下文) 例20:做,要靠想來指導;想,要靠做來證明:想和做是緊密聯結在一起的。(總結上文) 2、轉述或沒有明顯停頓的地方不能用冒號 例21:老師說,他今天不舒服,不能來上課了。/我們要牢記毛主席:“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教導,爭當三好生。(冒號錯誤,去掉) 3、冒號一般不能套用。 例22:事實證明:我們應該堅持我們的基本路線:一個“方針”、兩個“基本點”。(錯誤) 4、冒號一般只管到一句話結束,不能管幾個句子。 例23:農民對一個好的農村干部的要求是:一、辦事公道。二、自己不要吃得太飽。三、有經濟頭腦。 5、如果提示的內容不是句子全部,而是部分的話,則不能用冒號。 例24:本市的三位女杰:王安憶、王小鷹、程乃珊在一起談笑風生。(冒號錯誤) 例25:林則徐宣稱:“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表示決心禁絕鴉片。(冒號錯誤) 寫作中只引用別人的一部分話,引文前不用冒號,亦即冒號后一般是完全引用。 6、“某某說”等提示語在引文前用冒號,在引文中用逗號,在引文后用句號。 例26:他環視了一下會場說:“大橋就要通車了,請大家咬緊牙關,做最后沖刺。” 例27:“大橋就要通車了,”他環視了一下會場說,“請大家咬緊牙關,做最后沖刺。” 例28:“大橋就要通車了,請大家咬緊牙關,做最后沖刺。”他環視了一下會場說。
嘆號 1、感嘆句、語氣強烈的祈使句及語氣強烈的反問句后用嘆號。 例29:我們的祖先多么偉大啊! 例30:祥林嫂,你放著吧! 例31:我哪里比得上他呀! 2、兩個以上嘆詞相連使用,一般只在最后用一個嘆號。 例32:“啊,啊!”伊又吃了驚……也有兩個嘆詞后都用的,如:“救命啊!救命啊!”一個聲音在呼喊。 3、主謂倒裝的句子,感嘆號放在句末。 例33:啊,這贈品是多么豐饒啊!/出來吧,你們!/多么美麗,這一朵朵鮮花!
問號 1、疑問句和語氣不太強烈的反問句末尾用問號。 例34:你見過金絲猴嗎? 例35:難道你還不了解我嗎? 2、選擇問一般只在末尾用一個問號。連續問中,每個問句都打問號。 例36:你同意呢,還是不同意呢? 注意區分連續問。例37:除了他能去,誰還能去呢?你嗎?你能去嗎? 3、判斷是否用問號看句子是否有疑問語氣,而不應該看是否有疑問形式。(疑問句式在句中充當主語賓語成分,無疑問語氣,不打問號) 例38:活著還是死去,是一個問題。 例39:你問他還來不來。/我也不知道他在哪里。 例40:文件下達后,許多人都非常關心這個艱巨的任務到底交給你,還是交給他。 主謂倒裝的句子只在句末用一個句末點號。 例41:怎么了,你? 例42:出來吧,你們! 例43:真好看,這只貓。
引號 1、直接完全引用時,引號之前一般用冒號,(句末)點號放在引號內,間接不完全引用時,點號放在引號之外或不使用點號。 例44: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重要。”/ 面對殘酷的社會現實,杜甫寫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例45:徐悲鴻筆下的馬,正如有人所評的那樣,“形神兼備,充滿生機”。/ 面對殘酷的社會現實,杜甫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名句。 引文完整且獨立成句,為完全引用;引文不完整或完整不獨立,為不完全引用。 2、意引不用引號。引用包括直引和意引。/轉述屬于意引。 例46:小姑娘告訴我:“她的家就在附近,每天她都會看到月亮灣的珠璣,看到無數采珠寶的客人們。” 3、引文內還有引文,里面用單引號。 例47:他站起來問:“老師,‘有條不紊’的‘紊’是什么意思?” 4、引文的范圍要準確。 例48:耿大媽對兒子說:“大成,見人該問好就問好,該行禮就行禮,別怕人笑話,俗話說‘禮多人不怪嘛。'”(反單引號打在“怪”后) 5、引文末使用問號或嘆號的句子,無論直接間接引用,均把問號嘆號放在引號內。 例49:墻上寫有“只生一個好!”的標語。
括號 1、句內括號緊貼在被注釋部分之后,如被注釋部分這里需用點號,挪到括號后。句內括號內部文字末一般不用點號(嘆號、問號除外)。 例50:中國猿人(全名“中國猿人北京種”,或簡稱“北京人”)在我國的發現,是對古人類學的一個重大發現。 例51:這就是中國猿人(全名“中國猿人北京種”,或簡稱“北京人”)。 例52:我們在田間,可以看到有些瓜果、蔬菜的葉子(如絲瓜、番茄)是平伸的,有些作物的葉子(如水稻、小麥)是直立的。注釋句中某一部分的用句內括號。(括號位置錯誤) 2、句外括號是指注釋或補充說明全句的內容的括號,應放在全句(句末標點)之后。句外括號內部文字末點號要原樣保留。 例53:“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篇》)
省略號 1、省略號不能和“等”之類詞同時使用。 例54:新中國的歷史上無法抹去這些名字:焦裕祿、王進喜、吳吉昌、楊立偉……等。列舉各項和省略部分共作某詞的修飾限制成分時,只能用“等”。/“等”除表省略還可在列舉盡后煞尾。
2、省略號前的列舉一般不能少于三項。 例55:在廣州的花市上,牡丹、水仙……春秋冬三季的鮮花都擠在一起啦。“等”前的列舉不能少于兩項。
破折號 1、要正確區分破折號和括號。 例56:假如我有一首詩——不敢奢望一首以上——能像《唐詩三百首》的任何一首那樣,為后世所認可,為子孫所傳播,我也就死而無憾了。 例57:每個漢字都凝結著先人對已知世界的漸悟(它積淀著幾經迷失的文化傳統及富有民族個性的道德倫理尺度)和對未來世界的哲思。如注釋內容較重要,需與正文一起讀出來,就用破折號;如注釋內容不重要,不需與正文一起讀出,就用括號。
2、要正確區分破折號和冒號。 例58:我國的四大發明——火藥、印刷術、指南針、造紙術,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偉大的貢獻。 例59:今天晚會上有如下節目:舞蹈、獨唱、二重唱、雜技和相聲。用破折號注釋,中間沒有停頓或停頓很短,刪去注釋部分,句子仍完整;冒號表總分時,分說部分不能去掉,且冒號停頓時間較長。
3、要正確區分破折號和逗號。 例60:我就是我——一名普通的幼兒教師。 例61:對于這個城市,他并不陌生。破折號比逗號停頓時間長,強調作用強;破折號多強調以后成分,而逗號多強調以前成分。 4、破折號不要和“是”等贅余。 例62:我的母親——是一個普通勞動婦女,含辛茹苦卻毫無怨言。
書名號 1、書名號標明書名、報名、刊名、篇章名、劇目名、歌曲名、文件名等。 例63:《紅樓夢》/《語文報》/《讀者》/《序言》/《小兵張嘎》/《懂你》/<<標點符號用法》/“東方時空”/“理想”主題班會要區分引號和書名號。/封面、書脊、書刊版權頁、正文標題等都不用書名號。
2、書名內的書名用單書名號;注意書名和篇名連用。 例64:《<寬容>序言》/《讀〈石鐘山記〉有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念奴嬌·赤壁懷古》要分清書名范圍。如:“《求是》雜志”/“《同學》編輯部”/《琵琶行(并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