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制壯骨膏 木瓜、黨參、枸杞子各120克,地黃100克,當歸、牛膝、防風、續斷、獨活、白芍、羌活、川牛膝、白術(麩炒)、補骨脂(鹽制)各80克,烏藥、牡丹皮、檳榔、藿香、川芎、梔子、佛手、香加皮、白芷、麥冬、山楂、紅花、枳殼(麩炒)、青皮(醋制)、蒼術、紫草、厚樸(姜制)各50克,黃柏、秦艽、黃芪、杜仲(鹽制)、茯苓、知母、龜甲、菟絲子、鎖陽、老鸛草、熟地黃各40克,制附子10克。 制法:以上四十三味,除熟地黃、枳殼、青皮、紫草、厚樸、白術、補骨脂、枸杞子外,其余黃相等三十五味碎斷,與熟地黃等加水煎煮三次,藥渣壓榨,榨出液與煎液合并,濾過,濃縮成膏,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8~1.30(25℃),即得。濃縮過程中加入蜂蜜、紅糖、冰糖適量。 功效:補益肝腎,強筋壯骨。 主治:肝腎不足,筋骨痿弱,肢體麻痹。 2、透骨搜風丸 菟絲子、制天南星、莪術(醋制)、杜仲(鹽制)、干姜、肉蓯蓉(酒制)、清半夏、烏藥、砂仁、川芎、防風、連翹、獨活、天麻、續斷、制巴戟天、蒼術、陳皮、青風藤、海桐皮、枳殼(麩炒)、罌粟殼、全蝎、白芍、木瓜、沒藥(醋制)、牛膝、葫蘆巴、紅豆蔻、香加皮、荊芥、厚樸(姜制)、茯苓、青皮(醋制)、白芷、炒苦杏仁、甘松、赤芍、熟地、肉桂、關木通、黃芪、香附(醋制)、枳實(麩炒)、牡丹皮、石楠藤、炒僵蠶、桔梗、藿香、麻黃、制豹骨、龜甲(醋制)、地骨皮、當歸、滑石、益智(鹽制)、羌活、柏子仁、制吳茱萸、制遠志各136克,制川烏、草烏、八角茴香、高良姜、制附子、乳香(醋制)、木賊、三棱(醋制)、川楝子、炒草果仁、韭菜子、煨肉豆蔻、細辛、甘草、大青鹽、補骨脂(鹽制)、人參、自然銅(醋煅)、木香、丁香、山柰、五味子(酒制)、豆蔻、煅龍骨、白術(麩炒)、茴香(鹽制)各68克。 功效:祛風除濕,補腎壯骨,舒筋活絡,通利關節。 主治:肝腎不足型風寒濕痹 3、健步壯骨丸 枸杞子、木瓜、續斷、牛膝各40克,豹骨30克,補骨脂(鹽制)、黃芪、白芍、龜板(醋制)、熟地黃、獨活、秦艽、黃柏、當歸、菟絲子、防風、茯苓、鎖陽、鹽杜仲、羌活、遠志、知母各20克,酸棗仁、石菖蒲各16克,人參、制附子各5克。 功效:補益肝腎,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主治:肝腎不足,寒濕阻絡之久痹, 腰膝酸痛,肢軟乏力,關節疼痛,陰冷加重。 4、杜仲核桃壯腰散 杜仲、核桃肉各250克,茜草、何首烏各200克,薏苡仁150克,補骨脂、熟地各120克,山茱萸、枸杞、黨參、炙黃芪、山藥、秦艽、續斷、炒當歸、仙茅、巴戟肉、肉蓯蓉各100克,生麻黃、附子、肉桂各60克,制馬錢子、制川烏、制草烏各40克,細辛各20克,蛤蚧1對,紅棗(去核)15枚。 用法:散劑,內服,每次5~10克,每日2~3次,以黃酒兌溫開水送服。 功效:補肝益腎溫元,強筋健骨壯腰。 主治:⑴.肝腎元陽不足型各種原發性骨科疾病。⑵.跌打損傷后期肝腎虛損的調養。⑶.肝腎不足型各種痹證。 5、壯骨除痹湯 杜仲30克,核桃肉25克,川續斷20克,枸杞子、熟地黃、制補骨脂、酒當歸各15克,山茱萸、山藥、黨參、生麻黃各10克,制乳香、制沒藥、羌活、獨活、桃仁、藏紅花、黑附子、肉桂、細辛、制馬錢子、制川烏、制草烏、炙甘草各5克,大蜈蚣2條。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功效:補肝益腎,除痹鎮痛。 主治:肝腎不足型各種痹證和原發性骨科疾病。 6、壯腰除痹湯 淫羊藿、熟地黃各30克,枸杞子、鹽杜仲、川續斷、桑寄生、狗脊、黃精各20克,炒山藥、菟絲子、骨碎補、懷牛膝、茯苓、金嬰子各15克,制川烏、制草烏各8克,乳香、沒藥、羌活、獨活、桃仁、藏紅花、生麻黃、生甘草各10克,黑附子、肉桂、細辛、制馬錢子、全蝎、地別蟲各5克。 用法、功效及主治:均同第5方。 7、健腎除痹湯 生黃芪、上黨參、伸筋草各30克,桂枝、木瓜、干姜、羌活、獨活、茯苓、桑寄生、狗脊、懷牛膝、當歸、白芍、熟地黃、杜仲20克,續斷、炙甘草、秦艽、乳香、沒藥、川芎、防風各15克,黑附子、細辛、血竭、制馬錢子、制二烏、生麻黃、地龍各10克。用法、功效及主治均同第5方。 8、壯骨蠲痹湯 續斷、補骨脂、桑寄生、核桃肉、薏苡仁、熟地黃、黑附子、狗脊、骨碎補、伸筋草各30克,透骨草20克,淫羊藿、桂枝、白芍、赤芍、知母、牛膝、獨活、威靈仙、木瓜、尋骨風各15克,生麻黃、防風、蒼術、干姜、羌活、煅自然銅、鹿角膠、白僵蠶、穿山甲、地別蟲、藏紅花、制川烏、制草烏各10克,制馬錢子5克。用法、功效及主治均同第5方。 9、海馬多鞭丸 海馬350克,熟地、制附子、蓯蓉、巴戟、淫羊藿各250克,母丁香、紅參各150克,韭菜子、鎖陽、鹿茸、驢鞭、牛鞭各100克,制補骨脂、制小茴香、制菟絲子、制沙苑子各70克,制山茱萸、炒白術、杜仲(鹽制)、牛膝、茯苓、山藥、枸杞、五味子各60克,黃芪、當歸、煅龍骨各50克,炙甘草、肉桂各30克,狗鞭20克,雀腦、蛤蚧、貂鞭各5克。 用法:(1)丸劑,0.2克/粒。每次服2克,日2次,黃酒或淡鹽開水送服。(2)蜜丸,9克/丸。口服。每次1丸,日2次,黃酒或淡鹽開水送服。 功效:補腎壯陽,添精增髓。 主治:氣血兩虧引起的面黃肌瘦,夢遺滑精早泄,陽痿,腰腿酸痛。 方解:方中以海馬、狗鞭、驢鞭、牛鞭、貂鞭為君藥,溫補腎陽,壯陽起痿。臣以鹿茸、巴戟天、肉蓯蓉、鎖陽、蛤蚧補腎助陽,益精生髓,強筋健骨;淫羊藿、韭菜子、補骨脂、雀腦補腎壯陽,固精縮尿;菟絲子、沙苑子、山茱萸、五味子、龍骨補益肝腎,澀精止遺;熟地、當歸、枸杞子滋腎養肝,生精補血;杜仲、牛膝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紅參、黃芪、白術、山藥、茯苓扶正補虛,益氣健脾,資生氣血;附子、肉桂、母丁香、小茴香補火助陽,溫中散寒,鼓舞氣血生發之氣。使以甘草調和諸藥。 10、康骨散 三七、枸杞各300克,制大黃150克,茜草、腫節風、淫羊藿、薏苡仁、雞血藤各100克,雪蓮花80克,虎杖70克,五加皮、杜仲各60克,熟地黃、炙黃芪、威靈仙、狗脊、川續斷、尋骨風、青風藤各50克,桑寄生45克,核桃肉、骨碎補、肉蓯蓉、仙茅、巴戟肉、制馬錢子各40克,肉桂35克,制補骨脂、制山茱萸、炒山藥、大活血、懷牛膝、藏紅花、羌活、獨活、自然銅、生麻黃、地別蟲、防風、廣地龍、秦艽、酒當歸、干姜各30克,牡丹皮、澤瀉各25克,制乳香、制沒藥、桃仁、川芎、枳實、元胡、白芍、茯苓、細辛、黃柏、知母、伸筋草、制川烏、制草烏各20克,炙甘草15克,三棱、莪術各10克。 用法:散劑,內服,每次5~10克,每日2~3次,以黃酒兌溫開水送服。 功效:補肝益腎,強筋壯骨。 主治:肝腎不足、脾腎雙虧型各種骨傷科疾病。 11、壯骨滿元散 熟地黃240克,刺五加、制首烏各200克,菟絲子、山藥、黨參、黃精、炙黃芪、山茱萸、巴戟、枸杞、楮實子、仙茅、附子、肉桂、茯苓、杜仲、牡丹皮、澤瀉、川續斷各120克,鹿角膠、紫河車、破故脂、白術、蓯蓉、鎖陽、五味子、當歸、紅花、田七、車前子、橘紅、遠志、芡實、懷牛膝、蓮子、生麻黃、小茴香、柴胡、制馬錢子、蜈蚣、地龍、石菖蒲、淫羊藿、炙甘草各60克,細辛20克,蛤蚧1對。 用法:散劑,內服,每次5~10克,每日2~3次,以黃酒兌溫開水送服。 功效:補肝益腎,健脾補腎。 主治:肝腎不足、脾腎雙虧、腎陽虛弱、腎陰虧虛型諸癥,包括各種類型的骨科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 說明:本方配伍全面,肝、脾、腎照顧周全,功效多樣,尤其是溫腎陽、滋腎陰的功效卓著,故對腎陽腎陰兩虛、脾腎雙虧的病癥療效極佳。 12、壯骨強筋散 雞血藤45克,熟地黃、骨碎補各30克,腫節風、茜草、白芍各20克,延胡索、木瓜、獨活、威靈仙、川芎、酒當歸、川續斷、懷牛膝、桑寄生、狗脊、杜仲各15克,知母、黃柏、山藥、五加皮、全蝎、制乳香、制沒藥、炙甘草各10克,蜈蚣2條。用法同第4方。 加減:氣虛加炙黃芪30克;瘀血較重加桃仁、地別蟲各12克,紅花10克;劇痛加三七20克,制川烏、制草烏各12克,制馬錢子5克,穿山甲10克;陽虛較重加淫羊藿20克,巴戟肉15克,仙茅10克;陰虛較重加枸杞20克,龜板膠12克。寒盛加肉桂、附子各15克,制川烏、制草烏各10克。 用法:散劑,內服,每次5~10克,每日2~3次,以黃酒兌溫開水送服。 功效:補腎填髓,強筋壯骨,溫陽散寒,祛風除濕,舒筋活血,通絡止痛。 主治:肝腎不足、脾腎兩虧型各種骨傷科疾病。 13、補腎通絡湯 熟地黃30克,山茱萸15克,補骨脂30克,川續斷15克,懷牛膝12克,紫丹參30克,白芍30克,當歸12克,威靈仙15克,秦艽15克,蘇木15克,桑寄生30克,麻黃10克。水煎服,一日一劑。痛甚加細辛6克,制乳香、制沒藥各10克;刺痛不移,瘀血明顯加紅花15克,川芎12克;畏寒怕冷,腰膝酸困,腎陽虛明顯加附片10克,淫羊藿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功效:補肝腎、通血絡、壯筋骨、祛寒濕。 主治:肝腎不足,經脈痹阻,瘀血阻滯型足跟痛癥。 方中熟地黃、山茱萸補益肝腎,補骨脂、續斷補腎壯筋,白芍柔肝養血而緩急止痛,懷牛膝補益肝腎而引血下行,丹參、當歸、蘇木補血活血而通絡止痛;威靈仙、秦艽、桑寄生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麻黃辛溫通脈。諸藥共奏補肝腎、壯骨筋、養精血、化瘀血、通經絡、止痹痛之力。 中醫認為足跟痛為肝腎不足,經脈痹阻,瘀血阻滯。中老年人肝腎不足,筋脈失養,復因慢性勞損或閃挫,傷及筋骨,或受風寒濕等外邪侵襲,導致肝腎經脈氣血受阻,瘀血阻滯,不通則痛。辨證抓住虛、瘀二字。治療上以補肝腎、通血絡、壯筋骨、祛寒濕為主。本方療效滿意。 14、通絡解毒湯 生黃芪15g,生地15g,知母10g,當歸10g,青風藤15g,絡石藤15g,龍葵15g,白花蛇舌草15g,虎杖15g。 功效:益氣養血,清熱解毒,祛風通絡。 主治:強直性脊柱炎,屬腎虛濕熱瘀滯者。癥見腰骶及背部反復疼痛,屈伸不利,肢節疼痛,酸楚,伴有晨僵,苔薄白,脈沉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忌食生冷魚腥,油膩辛辣。 方解:強直性脊柱炎病機以腎虛督空為本,濕熱瘀滯為標。臨床將其分活動期和緩解期兩個階段。由于患者多需長時期服藥,故宜選用和緩之法,妄下搜風走竄重劑,徒傷正氣,致邪氣乘虛深入臟腑。宜遵葉天士“宿疾宜緩攻”之旨,選用藤類藥物治療痹證,因藤能入絡,絡能通脈,藤絡能夠通經脈,活絡脈,并且引諸藥直達病所。此方主藥青風藤、絡石藤祛風濕,通經絡;龍葵、白花蛇舌草、虎杖清熱利濕解毒;生黃芪益氣補中;當歸養血活血,扶正祛邪;生地、知母涼血滋陰,又可防風藥太過燥傷津液。本方以通利關節、解毒祛瘀為主,兼顧調和中焦,可祛邪實而不傷正氣。 加減:本病活動期以寒熱錯雜癥多見,其中濕熱為主,治宜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加連翹、薏苡仁、土茯苓、玄參各15g,地龍10g;緩解期,肝腎不足、督脈失養為本,治宜補肝腎,充督脈,強筋骨,加熟地15g,仙靈脾、杜仲、補骨脂、鹿角片各10g;疼痛較甚者加露蜂房15g,白花蛇10g。 15、益骨飲 仙靈脾15g,骨碎補15g,熟地黃12g,黃芪20g,白術10g,黨參20g,川芎8g,當歸10g,丹參20g,茯苓15g,干姜8g。 用法:水煎服,每天分早晚2次,療程60d。 功效:溫補腎陽、益精填髓、健脾和胃、養血活血。 主治:絕經后骨質疏松癥。 方解:骨質疏松癥,中醫辨證屬骨痿范疇,骨痿一名首見于《內經》,屬“痿證”中五體痿之一。病機為腎精虧虛、脾腎氣虛。益骨飲具有溫補腎陽、益精填髓、健脾和胃、養血活血之功能,方中以仙靈脾為君藥,取其溫腎壯陽之功,骨碎補、熟地助仙靈脾以增強健脾補腎之功,黃芪、白術、黨參益氣健脾,以養后天脾胃,川芎、當歸養血活血。補脾健胃藥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改善生活質量;活血祛瘀藥能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加快臨床癥狀和體征的消退。又據藥理研究證實骨碎補能促進骨對鈣的吸收,并提高血鈣和血磷水平,改善骨細胞功能,推遲細胞退行性變的作用,黃芪、白術、當歸等藥還具有一定的鎮靜、鎮痛、抗衰老和雌激素樣之作用,諸藥合用旨在延緩機體衰老進程,加強骨強度,共收補腎、填髓、健脾、活血之功。 16、活絡通痹湯 組成:羌活10g,獨活10g,秦艽10g,防風10g,當歸10g,紅花10g,紫丹參30g,桂枝10g,靈仙10g,元胡10g,香附10g,全蟲10g,蜈蚣3條,烏蛇10g,三七3g(沖),伸筋草30g,透骨草30g。 用法:1日1劑,早晚2次水煎服。亦可將生藥加工成水丸,每次6-8g,1日3次。 功能:舒筋通絡,活血化瘀,溫經散寒,祛濕消腫,理氣止痛。 主治: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 方解:本方中羌活、獨活、秦艽、防風、桂枝、靈仙、元胡、香附、伸筋草、透骨草有祛風除濕、溫經散寒、理氣止痛之效;當歸、紅花、丹參、三七、全蟲、蜈蚣、烏蛇有活血化瘀、清熱消腫、祛風解痙、通絡止痛之功。諸藥合用,互相協調,可達到祛風濕、通經絡、利關節、消腫脹、壯筋骨、祛風寒、理氣血、鎮疼痛之良好效果。 臨床應用: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學稱之為“痹證”。多由于素體氣血虧損,陽氣偏虛,衛陽不固,腠理疏松,致使風寒濕邪乘虛而入,壅塞經絡,凝而為痹。風寒濕邪阻塞經絡,結聚于關節,多形成風寒濕痹,故本方治則為祛風除濕、溫通經絡、祛風散寒、活血化瘀、滲濕消腫、理氣止痛。若患者病程長,身體虛弱,周身倦怠,為氣血不足,肝腎陰虧,加黃芪、黨參、熟地、枸杞子;若患者脾虛厭食,服藥后腹中隱隱作痛,加陳皮、白術、雞內金、焦三仙;若服藥后出現腹瀉,加白術、云苓、訶子、芡實;若服藥后出現咽干、舌燥、口渴、唇裂,加元參、知母、黃芩、石斛;若關節腫脹嚴重,加茯苓、薏苡仁、防已、萆薢以利水滲濕、清熱消腫;服藥后汗多者,加生龍牡、芡實、麻黃根。 17、白芍寄生湯 白芍20克,肉桂6克,當歸尾、川芎、威靈仙、續斷、桑寄生各15克,獨活、懷牛膝、川牛膝、炙甘草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加減:風勝者加海風藤15克,防風、秦艽各10克;寒勝者加制川烏3克,細辛2克;濕勝者加薏苡仁20克;痛劇屈伸不利者加木瓜10克,炙蜈蚣2條;骨質增生所致者加服骨質增生丸;外傷所致者加桃仁、紅花、乳香、沒藥各10克;久病氣虛者加黨參、黃芪各15克;覺麻木者加天麻15克;肝腎不足者加枸杞子、山茱萸各10克,生地20克,熟地20克。 功效:活血通絡,祛寒止痛。 主治:腰椎間盤突出癥、坐骨神經痛。 按語:坐骨神經痛為多種原因引起的,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頑固性疾病。多患于一側,往往遷延不愈,臨床以腰臀部沿大腿后側及小腿外側呈線狀拘攣疼痛,甚者如錐刺刀割,遇寒加劇,入夜尤甚,行走受限等為特點。此病多由寒濕之邪客于經絡,氣血阻滯不暢,或因挫傷,血凝氣滯,致使經絡痹阻,氣血不通;或因肝腎不足,氣血虧損,筋脈失養;或因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所致。治療當以活血通絡,祛寒止痛為法。 18、腰痛方 黃芪10g,黨參10g,白術10g,當歸10g,陳皮10g,柴胡10g,升麻10g,甘草10g,秦艽10g,川芎10g,桃仁10g,紅花10g,五靈脂10g,香附10g,牛膝10g,地脂10g,土蟞蟲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150ml。 功效:補氣活血,通絡止痛。 主治:氣血不足、經絡痹阻型腰肌勞損。 附錄:骨科方劑4則 1、起痿湯(《醫學衷中參西錄》) 生赭石(軋細)、懷牛膝、天花粉各20克,玄參15克,生黃芪、柏子仁、生杭芍各15克,生明沒藥、生明乳香各10克,大蟅蟲4枚,制馬錢子(研末,分兩次兌服)1.2克。 用法:前十味煎湯兩次,每次送服馬錢子末0.6克,早晚分服。 主治:因腦部充血以至肢體痿廢,或腦充血雖治愈且脈象和平,但肢體仍痿廢者。 2、外用跌打酒 蘇木40克,冰片、樟腦、大黃各20克,細辛、兩面針各15克,生川烏、生草烏、生馬錢子各10克,60%酒精3斤,浸泡1個月。 用法:外搽疼痛部位,每日3~5次。皮膚破損處忌搽。禁止內服。 功能:活血散瘀,舒筋止痛。 3、少林十三味秘方 歸尾9克,川芎、赤芍、元胡、木香、青皮、烏藥、桃仁、遠志、莪術、骨碎補、蘇木各6克,三棱5克。 用法:加水兩盞煎半盞調陳酒服。 加減:(1)、大便不通加生川軍6克。(2)、小便不通加車前子9克。(3)、納呆脹滿加川樸6克,砂仁6克。 主治:一切點打或跌打損傷的通用方劑。 4、鳳陽門接骨秘方 細辛15克,生川烏、生草烏、生南星、生半夏、生狼毒各9克,蟾酥、花椒、一枝蒿各12克,樟腦,冰片各3克。 用法:諸藥研末,用時取15克和白酒適量,調敷骨折處,15-30分鐘局部即失去痛覺,整復骨折時患者不覺疼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