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出家的本意應該是“內心離開塵世的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離開“內心的煩惱之家,離開那些假相之家”,內心有脫離之心,這是真“出家”。如果能“身心出家”那是世間之大善,乃大丈夫之事,出家是人天眼目,三界的導師,能夠帶領大眾“脫離苦海”,教化一方的“教育工作者”。須發剃掉,身披袈裟,從受三壇大戒那天起就是一個出家師,也許從一個小沙彌到將來的主持,或者成為講法的法師,也許默默無聞的成為一個普通的出家者,可是無論走上哪一個“崗位”。既以出家就時刻不要忘了出家的責任:上要求佛道,下要教化眾生,時刻不要忘記佛陀的教誨,不要忘記出家的弘法責任。出家人第一大戒就是斷“淫欲之念”,降伏此障步入圣道,真發菩提之大愿,成為一個佛教門中有用的人才,弘法的棟梁之才,學為人師,行為師范的好榜樣,幾十年如一日教化一方,真正成為“人天的導師”。出家時刻不要忘記摸摸自己的“光頭”,不要忘了為什么要剃掉頭發,不要忘了自己已經是“出家師父”,自己肩負著一個“續佛慧命,弘揚正法”的義務和責任,護持一方,教化一方的使命,把這個業報之身轉變成愿力之身。出家不要貪圖供養,名聞利養這些事情,不要再貪圖那些世間的事情,要淡化這些,一切為大眾著想,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盡一份出家師的使命。而且出家人之間不要互相排擠,互相攻擊,要互相擁戴,共同振興佛教,弘化一方。出家是出煩惱之家,是出生死苦海之家,身心能出家那是大英雄,如果身不出家,心出家也是善中之善,這是指在家修行的居士了。 在家居士,從三皈依到五戒,從五戒到受菩薩戒,身披搭衣,成為一個“名義上的菩薩”,菩薩也要有弘法的責任,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義務,并且護持寺院和出家師,護持教化一方。居士也肩負著弘法的責任,雖然身未出家,但內心要有出離之心,并且努力修行。在家居士第一戒就是戒殺生,從此做起,不忘菩提之心。居士和出家師不一樣,居士有家庭,有工作,有事俗之事,所以居士學佛先從家庭開始,要做一個家庭的表率,首先要把家變成一個佛化的家庭,上敬下和,做一位好丈夫,好妻子,好兒女,好父母,處世待人接物,鄰里領導同事之間要處理好關系,把佛法運用到生活中,自己努力精進修行的同時,先把家庭,工作做好,做一個學佛居士的榜樣和表率,如果連家庭都處理不好,何談佛法呢?所以在家居士學佛首先從家庭做起,鄰里,同事,朋友中做起,這也是弘法,也是修行,而且內心時刻要“放下”,有出離的狀態,外邊的事努力做好,內心“一塵不染”,隨時都能“看破,放下”。而且經濟允許的情況下,印經書,刻影碟弘揚佛學,自己有能力講法也要大膽站出來弘揚佛學,大膽“續佛慧命”,護持一方,把佛法發揚光大,時刻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在家學佛的好居士,承擔起“無盡眾生無盡事,一肩挑起上修途”的精神! 所以出家有出家要做的事情,在家居士有在家居士要實行的責任和義務,都是佛教的共同體,都是“續佛慧命”,把佛陀的正法帶到人間,凈化心靈,擔當起佛子的重任和使命,所以佛教要團結,出家人之間要互相團結擁護,居士間也要互相擁戴,而且出家師和居士間也要團結互助,共同護持一方,這樣佛教能興盛,佛法能光大,正法才能久住,佛陀的“聲音”才能久久回蕩在法界!無論是身心出家,還是心出身不出,都不要忘記出煩惱五欲六塵之家才是真正的“出家”,外不取相,內不動心!
|
|
來自: 昵稱37566260 > 《凈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