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3年2月5日,我們得知了一個令人悲痛的消息: 臺灣著名佛學大師星云大師圓寂了,享年96歲。 ![]() 他曾留下遺言: “對于人生的最后,我沒有舍利子,各種繁文縟節一概全免。” 這句話引起了很多人的疑問。 舍利子一般是由高僧火化后得到的,在佛教文化中被稱為是“圣物”。 那么備受世人尊崇的星云大師為何會沒有舍利子呢? 答案想必就藏在他的人生里...... 2 1927年的江蘇揚州,一個叫李國深的孩子出生了。 ![]() 但這個孩子從生下來就有些非比尋常:臉一半是紅,另一半是白。 這可把母親嚇壞了,在兩歲恢復正常之前,一直都沒敢帶他出過門。 李國深從小在外婆的影響下,學會了《般若心經》,并信奉“做人要尊敬三寶”的理念。 12歲的時候,父親外出經商時遇到了南京大屠殺,一直得不到消息的母親始終放心不下,便決定帶著他一起前往南京。 而在這次路途中,李國深遇到了改變他人生軌跡的人。 經過棲霞寺的時候,有一位僧人因為“眼緣”,便直接問詢到: “你愿意當和尚嗎?” ![]() 那時小小的李國深直接點頭答應了下來,此時的他并不知道自己未來將會為佛教事業奉獻一生。 可母親又怎么能忍心自己的兒子出家當和尚呢? “如今天下不太平,在這起碼安全一點,而且我們還有很多藏書,一定會好好栽培他的。” 聽到這樣的回答,再思考了當下的局勢,母親便艱難同意了。 就這樣,只有12歲的“今覺”在棲霞寺懵懵懂懂地出了家。 師父志開上人也遵守約定,對他教授課程,15歲受戒之后,便將他安排去管理圖書館。 在那里,今覺讀遍了古今中外的名著典籍,不僅讓他學識淵博,同時也為他的寫作之路創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 而之后“星云”的法號,也是在書本中“讀出來”的。 18歲的時候,他考上了著名的焦山佛學院,并在那里得到了正規系統的教育。 畢業之后,他就去學校教授課程,并偶然翻閱了《王云五大詞典》。 其中的一幅“星云圖”深深震撼了他,那浩瀚的宇宙中有無數的霧狀星體,又古老、又沒有邊界。 “我希望我也能夠在黑暗之中帶給人們光明。” 就在這樣的機緣巧合之下,世間多了一位“星云”法師。 ![]() 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也讓星云徹底“覺醒”,真正領悟到“普度眾生”的含義。 3 佛教在東漢傳入中國初期,原本和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系。 但在明朝,由于當朝皇帝的原因,禮佛之人便都去山中修行了。 這也導致佛教逐漸和社會、人群脫離聯系。 甚至在清朝的時候,提起佛教,大家就只能想起喪葬超度。 至此,佛教在人們的印象中,徹底被打上“喪儀的宗教”這樣的標簽。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太虛法師提出了一個“擲地有聲”觀點: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佛教興亡,僧伽有責。” ![]() 他一生都為佛教改革、為佛教能夠重新回歸社會嘔心瀝血。 隨著他1946年圓寂后,佛教的改革再也沒有一位“領頭羊”,高喊的呼聲也戛然而止。 這時候誰也沒有想到,太虛法師的“人間佛教”主張卻深深影響了星云。 《怒濤》月刊至此橫空出世,星云關心國家局勢,想以自己最大的努力傳播佛教,并幫助生活在困境之中的人們。 1949年,他為了救死扶傷,建立了“僧侶救護隊”,并帶領70多名僧侶前往臺灣,接受更為系統地培訓。 而這次的旅程對于星云大師來說,雖然是未知的,可同樣是他生命的重大轉折點。 ![]() 到臺灣沒多久,這一行人就走散了一大半,甚至還被誣陷為間諜,在監獄里吃盡了苦頭。 在通過臺南訓練司令孫立人等人的搭救之下,才成功出獄。 之后他們去到了軍營之中學習救護知識,此時孫立人將軍認為星云能文能武,便想讓他留在軍中,并承諾保送陸軍學院。 星云沒有絲毫猶豫:“我是出家人,只是想當好和尚。” 離開之后,由于當時臺灣寺廟都不敢接待來自大陸的僧人,所以他一直都在外面漂泊,直到被圓光寺收留,才算有了一個容身之處。 ![]() 為了表達感謝,他在那里承擔了寺廟中最苦最累的活。 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他也沒有停下自己的筆,沒有停下自己弘法的路途。 就這樣過了兩年,星云被邀請去了新竹,擔任佛學院的教育主任。 此時,有從宜蘭來的居士想要請法師去弘法,但路途實在是艱險并且環境極差,所以很多法師都拒絕了。 當他們找到星云的時候,他卻果斷答應了。 這次的決定也使他徹底頓悟:只有通過文化、教育才能更好地傳播佛學。 4 初次到宜蘭的時候,他就被破敗的寺廟“震撼”到了。 ![]() “佛堂看起來更像是一個破敗的大雜院。” 當天晚上,是星云在宜蘭的第一次講經,結束的時候就有108人決定皈依三寶。 等他回到臺北之后,一直都有宜蘭的居士源源不斷的前來邀請他。 他被居士的誠心所打動,便決定定居宜蘭雷音寺。 但他住宿的地方也僅僅只有一張破舊的竹床和一臺舊的縫紉機。 他白天講經弘法,晚上就在縫紉機上提筆撰文。 ![]() 他的演講雖然不太提及“佛”,但貼合生活的描述卻更加打動人心。 星云在宜蘭收獲了一大批信徒,就算不知道他名字的民眾,也會親切的稱他為“北門口的師傅”。 不僅如此,他撰寫的《無聲息歌唱》一經發表,便引起了眾多的關注。 《釋迦牟尼傳》則被改編成了電視連續劇播出。 《玉琳國師》的發行高達數十版,毫不夸張的被稱為臺灣史上的暢銷書籍。 ![]() 為了引導更多年輕人了解佛法、學習佛法,他以音樂為橋梁,成立了臺灣省第一支佛教歌詠隊。 這些更是讓他成為了“佛教文藝之星”,開辟出了“以文化弘法”的路徑。 而星云大師的余生,也一直都在貫徹這條“路”。 5 在他出名之后,各地的信徒都紛紛趕來,只為聽他講經。 他不得不日日奔波在講經的路上,所在的地方次次都是人滿為患。 ![]() 于是1964年的時候,他決定在高雄壽山寺設立一所佛學院。 令人意外的是,佛學院的生源源源不斷,并很快就難以容納了。 他這時需要的則是一座更大的道場。 1967年,在機緣巧合之下,星云買下了高雄縣大樹鄉的一塊地。 他僅靠著一張白紙、一只尺子就繪制出了建筑圖。 因為沒錢,所以不得不和徒弟們回收舊廢品,有多少錢就開多少工。 砌墻、填地、鋸木頭、搬石料...... 一絲一毫都是星云大師帶著徒弟們親力親為完成的,前前后后花費了十年之久。 1971年,舉世聞名的佛光山正式建造而成。 ![]() 開山建寺以后,佛光山真正成為了具有教育、弘法一體的道場。 而星云大師也正式在這里開創了“人間佛教、生活佛教”。 雖然當時引起了社會的不滿,并被刻意丑化,但在40年后卻獲得了普遍的認同。 什么是“人間佛教”? “凡事佛說的,人要的、凈化的、善美的;凡事有助于幸福人生增進的教法。” 星云法師致力于改變人們對于佛教的固有印象。 教導每一個佛光人都要“先有入世的事業,再求出世的依歸”。 ![]() 在他看來,學佛的人是要先辦好生活上的資糧,才可以談脫離生死的輪回。 此后還繼續提出了“四大信條”: “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方便、給人希望” 真正的信仰并非是要求祈求,而是舍己為人、犧牲小我。 這便也是“人間佛教”的真正意義。 那么為了繼續貫徹這四條信條,星云法師又推出了四大宗旨: “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凈化人心。” 他先后創辦了26所圖書館、12所出版社、16所佛教學院、50多所大學...... ![]() 甚至為了幫助移居海外的華人華僑尋找到內心的慰藉,去到美國、澳洲、非洲、南美洲等地建立寺廟。 不斷將佛教傳播海外,使其更加國際化。 根據調查表明,現在有一半以上的臺灣民眾都自認信佛,并逐漸達到了佛學社會化的盛況。 他還是海峽兩岸“宗教統一”的忠實支持者。 近些年兩岸之間進行的宗教活動絕大多數都是由他進行推動的。 不僅如此,他在汶川大地震時捐款高達1000萬,并在去世之后將2000萬資產全部捐出。 ![]()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曾經說過: “當初太虛法師未能完成的事情,他都完成了。” 經濟學家高希均也曾說: “大師的志業,不只是宗教;影響也不只僅限于臺灣,他的貢獻早已經跨越宗教、穿越時空。” 具有這樣的成就,有沒有舍利子,想必也仍然會是人們銘記、尊重的對象。 面對這樣的盛贊,星云法師卻只稱自己是一位平凡的出家人,不喜歡被神話。 ![]() 一位曾經在佛光山交流過的學生曾說,他遇到過93歲的星云法師。 當時的第一印象,就是純粹的、慈悲的感覺。 如今的佛光山,早已變成“亞洲第一大佛教圣地”,會在未來繼續為人們傳播佛法。 就像他在85歲時立的遺囑《真誠的告白》中寫的那樣: “問我一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 去世的星云法師,會永遠被人們銘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