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社交顯然已經占據我們越來越多的生活空間,從社會環境角度分析,快節奏生活、大城市通勤路線拉長等客觀因素令私人時間碎片化,屬于自己的“整塊”時間越來越少,但一個人吃飯、趕路的機會卻增多,導致不少都市人只能抓緊碎片時間,通過數字終端進行在線社交。 可是在線社交到來的后果卻讓越來越多的人不善于面對面交流了,拍照、分享、點贊、轉發、評論,微信、微博時刻在線變成了很多人的常態,各類社交網站分割著我們的生活,也造就了無數的社交動物。在這個在線社交的年代,我們在互聯網熱鬧蓬勃的氣象下,卻無意識地習慣了擦肩而過、習慣了冷眼相見,習慣了互不相問。 碎片時間中流失的鄰里世界 “在電梯里,在小區內,我愿意以點頭替代沉默,讓‘你好’、‘回見’成為日常,讓力所能及的互相幫助成為每個人的習慣” “我和家人會根據小區的設置妥善地處理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定點收集。我不會隨意地拋灑垃圾,給鄰居造成不便” “我希望鄰居們在開車進出小區的時候做到文明駕駛,見到老人和小孩過馬路或者經過的時候稍微等待或者溫和的告知他們避讓,不要直接按喇叭” 這些感覺疏遠而又暖心的場景,是在星河灣面向全國業主發起的“我和鄰居有個星約”活動上,收集到一眾業主的熱心留言。這些在我們出入、趕路的瞬間所表露的鄰里之情,現實中是否已成了稀缺場景。每天出入社區,有多少人耳朵掛著耳機,眼睛看著手機,為新認識的微信好友評論點贊,卻不知從旁走過同住一層的鄰居姓氏。曾經在家樓下大堂里、小區門口、樹蔭下甚至邀請到自己家里來閑話家常的鄰里互動,如今又有多少人愿意放下手中的手機,停下來去維系。 而就在我們途徑、停留但不愿“離線”的瞬間,我們逐漸與鄰里世界失之交臂,忘卻了鄰里社交曾經給我們帶來的和諧與歡樂。
回歸生活,重建鄰里社交 鄰里來往是一種人際交往,也是一種情感交換。在現代住區里,鄰里關系越來越冷漠,不僅影響了個人生活質量,也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道障礙。而增加鄰里關系并不是一件舉步維艱的事。日前,星河灣集團于廣州、上海、北京、太原、西安、青島、沈陽、澳門等地,舉行“第八屆中國星河灣大會——星河灣群星匯”活動,全國逾2000名業主,以行動共建社區和諧文明鄰里關系。 星河灣作為房地產界杰出企業代表,多年來在房地產業積累的豐富經驗,她在社區鄰里關系建設上也有一套自成一體的科學理論。而近年來星河灣突破傳統發展思維,在社交家庭、社區生活、家庭文化、藝術等多領域進行積極的研究與探索,更進一步促進了星河灣在業主之間發揮交流與聯通紐帶作用。
星河灣深知鄰里關系在乎溝通,因此此次大會中,星河灣一心只為搭建一個業主溝通平臺。而在活動前星河灣已特意策劃“星約”H5溝通平臺,適應業主互聯網社交的使用習慣,讓業主通過“星約”提前認識與互動。 在星河灣大會當天,更以視頻連線的形式共享盛會,讓每一位業主穿越時空阻隔,在匯聚全國各地杰出人士的平臺上,實現更有效的社區文化交流?,F場邀請多位既是星河灣業主又是社會名人、杰出人士上臺連線分享個人故事,以分享社區生活的方式,鼓勵業主在日常生活中與鄰里多交流,多互動,讓每一位同住一個社區的鄰里都能真切感受到這一社區的溫度。 各地業主代表視頻連線分享自己的故事 而對于習慣了在線交流的社交動物,如何脫離互聯網社交冷漠,將自己寶貴的碎片時間重新投入到鄰里關系這一問題。星河灣大膽借鑒西方社區共建共管的經驗和思想,結合其多年來積累的社區管理經驗,重申溝通官機制的落地,尋找多位熱衷于各類社區活動并對星河灣有較高認同度的熱心業主,并聘請其為星河灣生活學院社區溝通官,作為星河灣獨創的星級社區溝通官機制,融合了一群星河灣業主們的意見領袖,發揮溝通官之所長,參與業主資源整合,關系協調等相關事宜;增進星河灣大會業主之間的溝通,促進鄰居、朋友、伙伴的關系建立,讓社區真正成為業主的生活平臺。
我們共處一個空間,共享一片資源,我們每天相見,作為聚居在同一地域范圍內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無論是業主平臺、故事分享、還是溝通機制的建立,鄰里關系都值得我們付出更多的時間去交流和建立。社交動物,你記得你的鄰里叫什么名字嗎?記得他們就生活在你的身邊嗎?或許是時候停下手中的手機,回歸生活,共建一個與你,與我切實關聯的和諧社區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