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旱災頻仍,少雨缺水之苦由來已久。據舊志記載:至正七年民大饑,人相食,崇禎十五年四歲奇荒,顆粒無收,有地無人,有田無耕,全縣原編10035戶,死絕者8082戶。知縣竇維輅上奏《乞免錢糧疏》,邑紳李爾育撰《祭白骨文》,篇篇血淚文章,不忍卒讀;光緒三年歲大饑,人相食,春夏亢旱,地未播種,斗米千錢。街市行人,倒地即斃,餓莩滿目,死亡載道,賣妻鬻子,流離四方者,指不勝計,一家數口,同時餓斃者所在多有,可謂未有之浩劫。 武安固有十年九旱之稱。然而,在那漫長的封建社會,在那落后的小農經濟生產時代,人們自身無法抵御干旱缺水的災難。若久旱不雨,只好祈求神靈旱魔,降甘霖。久而久之,祈雨活動形成了民間獨特的風俗。武安舊志記載:“祈雨社或一村一社或數村至十數村一社,結合甚古,源流始不可考。每遇天旱,社中人發起抬請素所崇拜之神,以事祈禱。如或甘霖普降,即定期答報神庥。大者迎神賽會,小者獻劇謝酬。人民視為當然,弗敢隕越。惟事涉迷信,雖有背現代潮流,而安慰愚氓,亦神道設教維持荒旱治安之一法也?!蔽浒才f志記載了明朝萬歷四十一年,知縣李椿茂,在大旱時到武安城東北“四靈廟”求雨之事?!八撵`廟”,即靈泉祠,池內有白龜泉,在城東北二里,始建無考,宋元豐年重修,明知縣李椿茂重修,更名靈泉祠,有碑記: 知縣李椿茂靈泉祠禱雨神應記。邑之有白龜泉也,泉之有古祠也。不知所從來矣,宋元豐末,邑令李公禱雨而應,廟貌更新云。越四百余年,為今上之辛丑,邑令張公,禱雨而應,廟宇廓而大之,視昔逾隆。又十二年,為今上之癸丑,麥秋半登,旱魃為沴①,并走群望,無救亢陽②。因自念余令是邑三年矣,誠壹③不交于神明,競不能為斯民請一旦之命,尚奚以令為哉?父老始憬然憶白龜之靈應焉。遂步往而禱,與神約曰:“三日之內,而果甘霖下注,必鼎新其廟址,更恢張之。”次日大雨沾沛,皆在武安封以內也。涉縣令蔡公榔石,矢心民瘼,與余極相交好。聞而移關于余,代為之禱。與神約如前,次日亦大雨沾沛。維時余有鄴郡之行,磁州鄉民徐應節等百人,遮拜道前,舉涉縣為言,因令其詣縣隨三尹縣尉,如前禱于是祠。磁之鄉民,未及旋,大雨沾沛,不啻涉與武安也。學者多言無神鬼,睹白龜之靈應,亦可異矣。是安可無祠乎,因是有疑焉。成湯圣人也,桑林之雨,必以身禱,董仲舒之致雨。閉諸陽,縱諸陰,豈成湯之智。有所不及,抑董子之略,止可到于一隅也,何其不可施于后世也。余亦猶人乎,至祈而雨,而再,而三。意帝天之不忘斯民,而神鑒于人之誠,遂施其澤耳,功胡敢貪焉。夫人依于神,神托于人,人神相通,古之道也。為擴殿前三楹,大門三楹,筑墻垣,恢池塘,通橋建亭,隆美極也,若夫白龜之去留,語涉傳聞不具道,至祈雨之靈應,歷數百年,有可記者,廟號舊曰“四靈”。龜麟龍鳳,誠足為靈,然被三靈安在,神豈許之乎?易之曰“靈泉祠”。從元豐之遺意也,志實也。 清光緒三十二年,武安知事錢祥保編著的《武安縣風土記》也記載:“白龜泉上,為靈泉祠,歲旱禱雨,靈應無差,戽水及底,石狀如龜,水盡龜現,雨即滂施?!?/p> 明、清、民國時期,武安鄉村曾廣設祈雨壇所,曾建有各類廟宇、神位,祈雨之時,隨當地風俗,或登壇祈禱,或抬崇拜之神許愿,祈雨活動,多種多樣,熱鬧非凡。清末至明國時期,陽邑鎮柏林村祈雨活動可見之祥。該村有四道街,即東街、西街、前街、寨上,是武安西部山區最大的村莊,各街設分社,全村設總社,總社頭掌管祈雨之事。村北有雪花山,山上有老奶奶廟,供奉九尊神像。若遇干旱不雨,總社頭召集各街道分社頭共商祈雨事宜。議定后,便在柏林西街設壇口,搭神棚。壇口占地面積一畝,黃土鋪地。神棚方三丈,高二丈,座面朝北。棚內置九椅,椅前擺供桌,棚外插紅旗兩桿,由專人護棚,香火晝夜不斷,禁著孝者與不吉利者入內。 隨后,選請馬庇(神的替身。舊志曰:遇旱時,馬庇降壇使神語,決年歲豐歉,驗歌舞報賽,所在敬奉,比他神特為誠虔)。請神三日前,齋戒??偵珙^及各分社頭衣履齊整,率求雨隊伍排成長隊,前鳴鑼開道,后錦旗排列,娛樂班鼓樂喧天,三眼槍(銃)聲震云霄,浩浩蕩蕩,巡游大街小巷,向神廟行進。各道口設專人手持柳木棒,嚴禁婦女觀看。請神長隊到達雪花山老奶奶廟后,總社頭燒香上供,三跪九拜,念詞:“武安出西門最大村莊柏林,干旱無雨禾苗不生,祈求神靈,普降甘霖,保秋后好收成。特許愿唱大戲,時敬奉。”接著,按次序抬出白臉大嘴開路爺、花臉武爺、老黑爺、焦芝爺、老奶奶等九尊神像。村民們手捧香火隨后沿街巡游,凡本村婦女必緊關門窗,并不可上房觀看,否則馬庇就將手中鐵環殺傷其身。 祈雨活動,熱鬧非凡,周圍村莊人們云集柏林,人山人海,抬神游街時,只見馬庇赤雙腳,光上身,手持雙刀、鐵環,手舞足蹈,奔跑上場,在老黑爺神像前跳上四人抬的座架,兩腮插錐,掛鐵環,時而刀砍自身,時而揮刀飛舞,口念咒語。不時有人問馬庇:“何時下雨?能不能下雨?”答曰:“小人嘴雜,不與凡人回話?!钡竭_西街壇口將眾神抬入棚內,馬庇坐黑爺神像前,這時,社頭跪地問:“何時下雨?”馬庇曰:“幾天內大雨一場,數十天內還有大雨。”此時,鼓樂聲、鞭炮聲、掌聲、呼聲連成一片,震耳欲聾。隨后,三天內香火不斷,有人定時敲擊銅鑼,求雨者,每聽到鑼聲一響叩頭一次,直到三天后送諸神回廟。 祈雨之時還必行取水活動,需要選派三人從柏林村到摩天嶺山腳黑龍潭取水,往返百余華里,這三人上身不穿衣,腳上不穿鞋,頭戴三角柳條帽,大紅繩從帽頂系到腋下,繩兩端系取水瓶兩個,供于神像前,神水已到,由諸神施展法力降雨。若偶然巧合降雨,社頭要在全村集銀錢,攤米面,唱大戲還愿。并組織本村藝人在大廟前跑竹馬、賽旱船,熱鬧一番,酬謝神靈。 歷史上,武安諸多鄉村皆有此活動。只要遇到久旱不雨,旱荒之季,飽受旱災之苦的人們就會祈求神靈降雨。通過虔誠的祈禱儀式,渴望神靈降甘霖灑雨露,期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但是,自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祈雨而應只有偶然性而沒有必然性。這只是一種獨特的民俗現象,又確屬一種迷信活動。新中國成立后,這一迷信活動被禁止,農村祈雨社也隨之匿跡。 注:①旱魃:古代傳說中能造成旱災的妖怪。沴:因氣不合而生的災害。②亢陽:陽氣極盛,指久旱不雨。③誠壹:心志專一。 |
|
來自: muzili5fh7zka5 > 《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