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說說 說你愛我 proof of love 一位網友發來消息想咨詢關于小朋友的事情。這位媽媽說她的女兒現在兩周歲了,最近不知道為什么,總是比較容易哭鬧。 比如,玩著的玩具掉地上了,女兒會說撿不起來。這位媽媽說,其實女兒是完全可以撿起來的,平時也看到過孩子自己撿起來的時候。但現在,孩子就說撿不起來。 然后,這位媽媽試圖告訴孩子,她是可以撿起來的。但是孩子不理睬,似乎又像沒發生什么事一樣,又繼續玩其它的玩具。這位媽媽想著,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得由孩子自己來做吧,也沒有去管,正當她準備拿出來放點音樂的時候,孩子又突然哭鬧起來,要求媽媽停止手機音樂,要媽媽撿起玩具來給她。 這位媽媽發來問題說,我是應該撿起東西來給她,滿足她的要求呢,還是不理她?但如果她一哭鬧,我就按照她的說法來做,是不是,有些不妥當呢?還是任由她哭鬧,讓他哭鬧的原因是什么呢? 孩子哭鬧的原因是什么?這個還真的不是馬上能夠判斷清楚,孩子哭鬧也許有現實層面的挫折和無助,同時也可能有心理需求或情緒未得到滿足。 (01) 怎么做呢? 先來說說我自己的一個事例吧! 曾經有過一段時間,我們家小朋友在看到別的孩子的時候,無論是大孩子還是小嬰兒,她都會說,“我不想和那個孩子玩”,“我不和那個小寶寶玩”。有時候甚至會重復的強調的說幾句。 我們告訴她可以的。 “你想和誰玩或者不想和誰玩都可以,這是你的權利,但你只說一次就可以啦,另外你也可以不用當著別人的面前來說。” “你有你的選擇權利,而且,那個小朋友也沒有說要你一定要和他玩啊。如果我們當著別人的面直接說這樣的話,別人會覺得難過的。而且,這樣也不禮貌噢。” 我們試過好幾次在外面,即使是別的孩子沒有過來和女兒玩,又或者是只是在同一條路上相互經過的時候,女兒也會說上這么一句,好幾次,面對旁邊的孩子的家長時候都覺得有些尷尬。 我們一直都有點納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總想著是否往要給孩子在基本禮貌這塊的方向工作一下。這種情況,大約持續了有一周左右的時間。 某天,我們坐地鐵去兒童公園玩。在地鐵車廂里,我們對面坐著一對夫妻和他們的孩子。小女孩很可愛,比我們女兒稍大些,穿著《冰雪奇緣》電影里面的女王裙子,估計也是去兒童公園玩的吧。 兩個小朋友之間,并沒有說什么,但好像彼此都注意到了對方。我能夠聽到女孩對她的父母說,“她穿了米奇的裙子”。我們女兒也有那么幾次回過頭趴在我們身上說“我也有女王姐姐的裙子”。 貌似,兩個孩子都在用她們之間的方式,相互交流和吸引著對方的注意。 然后,女兒又說了那句話,“我不想和那個小姐姐一起玩”。 我突然留意到,每一次類似的場景,當女兒說不跟,對方小朋友玩的時候,其實兩個孩子都跟對方有交流。而且,并非是不愉快的成分,可見女兒并不是不想和對方玩,那是什么原因讓她總說這句話呢? 她說這句話的時候,也不是對著其他孩子說,而是對著我們說,和我們有什么關系嗎? 我當時不知道為什么突然就有種感覺,然后我轉過身子對她說。 “無論你,和不和其他的小朋友玩,我們都愛你,爸爸媽媽都愛你,你是我們的孩子。” 女兒笑了。 果然,后來她就慢慢的,幾乎就沒有再出現過這種情況。因為,我當時忽然想到的是,女兒可能擔心別的孩子把爸爸媽媽給搶走了。 (02) 去看到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去理解孩子,當真正get到了孩子內心的時候,問題將不再是問題。 所以,怎么做呢? 這個時候可以回復,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咨詢關于小朋友哭鬧的媽媽。 1、如果孩子哭鬧的時候,可以蹲下來陪著她,并且溫柔的告訴她,“你現在覺得很難過,是嗎?”。用你的行動和語言,和孩子共情,接納孩子的情緒。孩子哭鬧,也許只是想要一個愛的證明。而你的接納,就是最好的證明。 2、告訴孩子,“讓我們一起,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來完成沒有完成的這件事。”把情緒和現實的問題區分開,這樣的目的是,再次告訴了孩子,她的情緒可以被接納。 而現實的問題。如果是孩子的確遇到挫折不能完成的,對孩子表示,父母愿意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她、支持她。如果是孩子可以完成的呢?請看下一步。 3、等孩子的情緒調整得稍好時候,可以和孩子澄清一下事實。“媽媽覺得,你不是不能撿起來,而是想媽媽幫你撿起來是嗎? ” 這樣做的目的,首先,可以幫孩子肯定她的能力,她自己有能力撿起玩具。其次,和孩子確定她真實的需求是什么,“你可以撿起來,只是這個時候,你希望媽媽幫你撿起來”。 4、“但是媽媽沒有幫你,你覺得媽媽不愛你是嗎?”可以問她諸如此類的問題,來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情緒是怎么樣的。 最最重要的是,要明確的告訴孩子,肯定你對她的愛。 情緒處理很重要,哭鬧的時候不是任由孩子哭,也不要因為孩子的情緒而馬上去做些什么,而是先幫孩子做情緒處理的工作,接納孩子、允許孩子的情緒表達。 如果孩子的情緒能夠被很好的接納,當你能夠做到這步,孩子心智的成長要再上一個臺階就很快了。這時,就可以做下一個步驟的工作了。 5、教孩子學會如何更好的表達她的需求。 比如“如果你需要我幫助你的話,你可以用語言來表達,如果你哭鬧著說話,媽媽就未必馬上能夠明白你想要表達的意思,因為那時候,媽媽的注意力會在你的感受上。而你用語言來告訴媽媽,我現在不想自己撿起,我想媽媽幫我,那媽媽就明白了。” 告訴孩子,用語言來表達,而不是哭鬧來表達。也許,這不是一次兩次就能有顯著的效果,但如果可以這么操作的話,你會發現,孩子越來越能夠清晰的表達她的訴求,同時,也學會更好的處理自己的情緒。 簡單來說,我們能做的,就是在跟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去發現孩子的那些未被滿足的需求或情緒,接納它們,并鼓勵和引導孩子表述出來。 作者:吳在天,武志紅心理工作室。 文章轉載自:不懂點心理(ID:bddpsy),轉載請聯系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