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看上去很開心嘛,看樣子是真的喜歡去上學!” 一位小區的女鄰居看到我家蹦蹦跳跳去上幼兒園的娃娃說。 “上學很高興呀!”小女兒笑嘻嘻地應答,“那些小朋友上幼兒園還哭鬧,都吵死人了。” 小女兒說的是實話,尤其開學第一天,幼兒園的教室里一些幼兒們鬼哭狼嚎,震耳欲聾。小女兒進去之后就用雙手捂著耳朵,厭煩地看著那些抱在老師懷里和抱著老師大腿的大聲哭泣的娃娃們,她甚至直接跑到老師跟前對著老師問:“張老師,怎么這樣吵鬧呀,煩死人啦!” 老師正在哄懷里哭鬧的小朋友,也沒對她提出的問題作出反應,于是她“啊”的常叫一聲,又用雙手捂住耳朵:“太吵啦,太煩人啦。” 另外一位老師過來對她說:“你能去哄哄他們嗎?”
她則搖搖頭,轉身走開,去到桌邊玩積木了。我將她的床鋪好之后,便和她說再見,她云淡風輕地和我揮揮手,說了聲“再見”,就繼續玩積木了。 傍晚,她媽媽將她接回家,我問她上學感覺怎么樣。 “很開心呀,就是有點吵。”她還是笑嘻嘻地說,“老師教我們開小火車了。” “什么是開小火車呀?”我問。 “就是一個小孩拉著一個小孩排成好長的一個隊伍,然后在教室里轉圈。”她解釋道。 第一天她的幼兒園生活很快樂,也許是新鮮勁,第二天如何還不知道呢。  晚飯后,她自己一個人把衣服找好放在椅子上,我問她做什么。她說:“我在準備明天上學穿的衣服呀。”我再細細一看,她不僅把衣服準備好了,還把幼兒園的智能卡和她的名牌卡都放在衣服旁邊了。 第二天一早,她醒來了就立刻起床:“我今天上學不能遲到。” 真出乎意料,原本擔心她上學會有情緒,現在看來我完全多慮了,人家的情緒是高漲的、喜悅的、歡快的,沒有一點點分離綜合癥,讓我還有一點點的小失落。   再次送她去上幼兒園,在教學樓入口進行口腔檢查的時候,一位保育老師對我說:“你家小女兒好棒呀,昨天我到他們班的時候,看她一點也沒有情緒,適應得很好,好像比她姐姐當年還要厲害些。” “主要是她姐姐入幼兒園的時候,比她現在要小幾個月呢。”我笑著解釋道。由于姐姐在這個幼兒園讀過書,所以妹妹一來,一些老師很快就認識了她,這也蠻好的,可以讓她更加喜歡幼兒園。 放學回家后,她立刻變成了小老師,讓我和她的媽媽與姐姐一起做學生,學著老師的樣子,安排我們做著做那。姐姐覺得太幼稚了,不太愿意陪著她玩,認為這會耽誤自己做作業。于是我和她媽媽只能乖乖地做學生了。“幼兒園就是幼稚園呀,幼兒園的小朋友不幼稚,難道長大了再幼稚嗎?”我對大女兒說。 “我們是很幼稚呀,但這可不是第一次哦,你小時候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們也是這樣幼稚地配合你的模仿和表演哦,只是你自己不記得了。《小王子》上有句話說'每個成年人都曾經是一個孩子,長大后就忘記了。’你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是在這樣的模仿游戲中逐漸長大的。” 她聽我這么說,也就不吱聲了,繼續做她的家庭作業,我們則幼稚地當著小朋友。 通過小女兒的情境再現,我不需要向她的老師們了解她在幼兒園的情況,就可以了解大概狀況了,因為孩子在模仿老師的過程中,基本上就能把班級里發生的對她產生影響最大的事情呈現出來。我們都說孩子需要陪伴,但什么樣的陪伴才重要。陪伴不是僅僅陪在孩子身邊,而是要和孩子進行有效的互動,要和孩子進行情感的交流,這樣才能讓孩子真正在有愛的陪伴中慢慢長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