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到了嗎,最近有兩個詞很火——“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 乍聽起來,好像是說窮人和富人的思維特質,其實不盡然。哪怕你再有錢,可能依然有窮人思維。 兩種思維不僅可能影響你的經濟實力,更關乎你的生活質量和幸福程度。 這是怎么回事?窮人思維到底“窮”在哪? 這一期,書單君和大家分享來自資深廣告人李剛的一篇文章,或許他揭示的“窮人思維”本質,會刷新你的認知。▼有人問我:貧窮會對一個人的思維方式造成多大的影響? 我想,不是小氣,窮人不一定會小氣;也不是見識少,這跟一個人的知識結構更有關系。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貧窮的問題到底在哪兒?壹 窮人嘛,就是缺錢的人。沒錯,所以呢? 多和少都是相對的,窮人缺錢,但他們和富人擁有的時間完全一樣。所以,窮人就是那種錢“絕對”少,但時間相對“多”的人。 從經濟學的角度上講,你缺什么,就會把什么看得特別重;不缺什么,就會把這個東西的價值看得特別輕。 有一次,我在知乎上推薦了一本書,有人問我有沒有電子書資源——沒好意思說出來的話,我幫他補充了:免費的。 過幾天,他又來留言說自己在各大網站、網盤、資源站找遍了,都找不到資源。這好像是說:沒有免費資源的書,你推薦個屁啊。 拜托,這是一本幫你提高思維能力的書,各大網站上都有賣,也就40多塊,而且書的內容我也一一介紹了,你既然想看,說明讀這本書不會浪費你的時間。 免費的東西不一定真免費——難道你找資源的時間,就不值這40多塊錢? 這本書的名字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話題:《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它向我們解釋了“窮人為什么這么窮,富人為什么這么忙”。 我先得補充一句,“窮人思維”不是“窮人”的思維,而是“曾經是窮人”的思維。 比如說,我們就算完全買得起一本書、看得起一部電影,我們還是先習慣性地先找一找免費資源。不管是70、80、90后,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在資源相對不足的環境中成長,多多少少都帶著這點窮人思維。貳 窮人思維對我們的第一個影響,就是喜歡用時間換錢。 最近有一部超級爛片叫《熱血雷鋒俠之激情營救》,豆瓣上有95.7%的人打一星。但根據我的經驗,就算片子再爛,中途退場的人也不會超過30%。 就是說,有超過60%的人看來,90分鐘的時間價值不會超過30元的票價。 窮人的時間不值錢,所以愿意用時間換錢,這是一種“經濟行為”。但當你的口袋已經走出窮困,卻仍然把自己和別人的時間都看得不太值錢的話,說明你的腦袋依然停留在窮人思維中。 用經濟學的觀點來說,窮人思維往往過于注重“沉沒成本”。 什么叫沉沒成本? 就是你花了30塊錢看電影,無論電影好看不好看,這個錢都回不來了。所以你為了這30塊的沉沒成本,愿意付出更多的時間成本去忍受這部電影,而不是干脆中途退場。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叫“買鞋定理”: 假設你在商場買了雙鞋,大小沒問題,但真正穿的時候又發現夾腳,退也退不掉,于是,你會經歷下面的心理掙扎: 不甘心定理: 這雙鞋對你而言越貴(換句話說,你越窮),你嘗試穿一下的次數也就越多(受的罪越多); 僥幸定理: 你確定穿不了了,那么這雙鞋越貴,放在你家里占地方的時間就越長; 絕望定理: 無論你放多長時間,總有一天,你都會把它扔了,有多遠扔多遠。終于,世界清靜了,但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對此,富人思維則完全相反:花錢,要么是為了賺錢,要么是為了享受,兩樣都不搭的事,就不值得白白浪費精力。 當然,這種“時間不值錢”的窮人思維,往往只在人生過渡期對我們產生影響。但下一種思維慣性,就沒那么好擺脫了。叁 有一句話平時說出來會得罪人,但有了前面的理論鋪墊,我就不怕大家打死我了: 價格貴?這怎么會是產品的缺點呢?難道不是你的缺點嗎? 我不是嘲笑大家窮,而是想說窮人思維容易在價值判斷上出問題。 舉個例子 ▽ 超市里的被子打折,有大、中、小三種規格,原價分別是300元、250元和200元,現價一律150元。 根據售貨員的經驗:窮人更傾向于買大的——省錢,而有錢人更傾向于適合的尺寸——也就是純粹為了自身需求。這就是窮人思維造成的第二個影響,《稀缺》一書中稱之為“管窺效應”:指人們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會變得更為專注,但注意力過度聚焦會導致判斷力下降。 什么意思呢? 就是說窮人思維讓我們過于關注自己擁有的資源,從而忽略了另外一些更重要的東西。比如說,你的目標。 ▲插畫家Kambiz Derambakhsh作品拿我自己當例子吧,就在幾年前,我太太說要買一套學區房。 我把家里的錢給她一算,連首付都不夠,于是就建議她,等錢再攢多點吧。 當然,胳膊擰不過大腿,最后太太七拼八湊、東挪西借,居然把首付給湊足了。窮人買房大多有這樣的感受:當時認為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下定決心,后來也就辦成了,想想也沒那么難。 論理財能力,我絕對在太太之上;但在買房這件事上,我卻從一開始就陷入了窮人思維——不去思考學區房是不是一個必須且合理的目標,而是首先考慮自己的錢夠不夠。 窮人思維的特點是量入為出,而富人思維特點是目標導向。 帶著窮人思維的人買房,最先考慮的是自己有多少錢付首付、月收入多少還貸,然后再倒過來推算自己該不該買房、買什么房。 而帶著富人思維的人則先問我要不要買房、買房有什么用、想買什么房,然后再算還差多少、怎么解決。 如果一項任務的目標是合理的,那么我們就不能以“資源不足”為理由去否定這個目標。肆 窮人思維最可怕的一點,是它會消耗我們有限的自控力。 過去有一種看法,說窮人的意志力會更強,但事實完全相反。 在行為經濟學上就有一個叫“決策疲勞”的概念,意思是說你在短時間內做出的決策越多,你的精力越疲憊,內心就越不愿意再一次權衡利弊,導致決策越來越隨意。 有經濟學家就發現,這種“決策疲勞”對窮人的影響最大。 美國的窮人喜歡買垃圾食品,不僅僅是因為便宜,而且因為他們習慣每買一樣東西都要反復比價。 一方面,這占用了他們的大量時間,沒有精力去提高自己的判斷能力;另一方面,那些頻繁的、無意義的決策,使他們的大腦疲勞,從而無法抵御那些垃圾食品的誘惑。 ▲插畫家Kambiz Derambakhsh作品 美國的例子太遠了?那就想想你自己的減肥經歷吧——在大量運動消耗了你的意志力之后,你是不是更抵擋不了冰激淋的誘惑了?是不是總想找機會“慰勞”自己一下,從而導致前功盡棄? 電影《華爾街之狼》就講了一個專門騙窮人的股票經紀人,他發現,窮人在長期消費決策中,形成了一種思維慣性——便宜的東西更有吸引力。當他們把這種思維慣性帶到了投資中,就很容易成為“垃圾股”的目標客戶。 電影里有句臺詞說:“我們把垃圾賣給垃圾人,因為錢在我們手里,總比在他們手里更能發揮價值。” 這不僅是全天下騙子們的心聲,更揭露了窮人思維的弊端。 把“垃圾”賣給想發財的窮人,這在中國也是最賺錢的生意:那些利率高得嚇死人的垃圾P2P、那些根本不可能上市的“內部原始股”、那些無數次崩盤又卷士重來的“3M騙局”,都是抓住了窮人思維的致命弱點——既無判斷力,又無自制力。 那么,帶有富人思維的人是怎么投資的呢? 在巴菲特的投資偏好中,既沒有房地產,也沒有互聯網,前者因為不喜歡,后者因為看不懂。這,就是自制力——如獵豹一般,集中自己的有限精力,長時間地等待自己看得懂的機會,最后全力一擊。 伍 不過如前文所說,窮人思維不是窮人的專利。 事實上,許多富人在重大決策中也常常會陷入窮人思維中,哪怕是最不缺錢花的——皇帝。 在歷代皇帝中,清朝的道光皇帝最以“節儉”聞名: 皇后過生日,一人一碗打鹵面,吃完不準添。 在建自己的陵寢時,因為他給的銀子太少,從而產生了嚴重的施工質量問題。最后,工程不得不返工,經過兩建一拆,耗資反而是清代帝陵中最多的。 用《稀缺》里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我們在小物件上連幾毛幾分錢都會計較,而在大物件上卻揮金如土。” 道光會有如此嚴重的窮人思維,我認為這是歷史原因的:康乾盛世的虛假繁榮后,導致嘉慶一朝財政空虛,這給當時還是皇子的道光留下了無法磨滅的可怕印象——窮怕了。 (道光皇帝畫像) 于是,道光的“節儉”,省到了“誤國”的程度: 他挖空心思想節省開支的辦法,居然把主意打到了駐守新疆的軍隊上,想撤了他們。 大臣想,這不是開國際玩笑嗎? 道光嘴一撇,不撤也行,反正我不給錢了,大家自己想辦法吧。 這一逼,果然逼出辦法——大臣把駐守在其他要塞的軍隊平均撤掉一些,然后把節省下來的軍晌撥給新疆。 到了十幾年后的鴉片戰爭,大家才發現,英國軍艦可以在十幾天內把大批士兵從廣州運到天津,而清軍則分散在全國各地,一次兵力的集結往往要花上幾個月——仗都打完了,十幾萬軍隊還在半路上東奔西跑。這就是窮人思維的核心:如果你只關注錢,你往往是在浪費錢;如果你只關注眼前的利益,你很可能贏了一場戰役,卻輸掉了整個戰場。陸 在馮小剛的電影《一九四二》里,張國立演的地主在逃荒路上說了一句話:“我知道咋從一個窮人變成財主,不出十年,大爺我還是你們的東家,那時候咱再回來!” 我不知道怎么讓窮人變成財主,但我認為這首先要擺脫窮人思維。以下,給大家幾點建議:1 建立“時間價值”的概念: 減少做那些“時間花得多、收益少”的事情;2 牢記“沉沒成本”不可追: 錢已經花錯了,再浪費時間就是錯上加錯;3 培養“目標導向”的思維: 好的項目永遠會遇到錢少的問題;但只要目標正確,錢總有辦法解決;4 減少無意義的頻繁決策,節省寶貴的意志力: 比如說,我們可以在每年年初設立一個“享受一下”的基金,所有預算外消費都在這里開支,從而不必每次消費都反復權衡; 又比如說,選擇以基金定投這種被動的、不需要太多決策的投資品種為主要的投資對象; 再比如說,對于需要大量意志力的活動(學外語、健身等等),只挑最重要的做,因為多了會影響你做重大決策時的判斷力;5 拓展自己的視野: 適當做一些眼前“無用”的事,防止進入只關注當下的“管窺”狀態,建立長遠規劃的戰略意識。 以前,我媽每年年底大掃除扔東西時,總愛念叨一句話:“窮人才留破爛,越留越窮。” 其實,窮人思維才是越留越窮、最應扔掉的“破爛”。永遠記住——真正的窮不是缺錢,而是呆在窮人思維的怪圈里走不出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