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推薦:【閱讀悅讀丨歷史小說】馬湘蘭:秦淮幽蘭獨自香,信是人間第一芳 文/馬獻武 (馬姓圖騰) 【作者簡介】馬獻武,筆名墨念,江蘇東海人,在從事教學工作的同時筆耕不輟,已有近百篇文章發表或獲獎。親近大自然,愿以文養心,以文會友。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根據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可知,馬,一種會昂首怒吼的動物。馬勇武無比。字形像馬頭、馬鬃、馬尾、四足的造型。所有與馬相關的字,都采用“馬”作邊旁。,是古文寫法的“馬”。籒文的馬與同,有馬鬃。 (甲骨文“馬”字) 馬字寫法的演變如下: 由此可見馬就是頸上有鬃,尾生長毛,四肢強健,善跑,供人騎或拉東西的一種哺乳動物。 (碗仔村處于粵東潮汕地區,隸屬廣東省普寧下架山鎮。是一個以馬姓為主的聚居村落,源于陜西扶風縣馬氏。) 一、馬姓的世界分布 馬姓族人主要分布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加拿大和美國以及港澳臺等國家和地區。世界馬姓族人曾于一九九九年在泰國舉行首屆馬氏宗親懇親大會,泰國前總理馬德祥受邀主持開幕典禮并致辭。 二、馬姓的中國統計 馬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由原來《百家姓》上的五十二位,現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九位。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統計,馬姓人口約一千八百五十萬,占全國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一點二左右,也就是說,一百個中國人中絕對有一位馬姓人士。 馬姓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西、江蘇四省,大約占全國馬姓總人口的41.4%;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遼寧、陜西、黑龍江、山東,六省的馬姓又集中了33.8%;甘肅、新疆、青海、寧夏、廣東、福建、浙江等省約占馬姓總人口的24%左右,河南為馬姓第一大省。 三、馬姓起源 (馬服君趙奢塑像) 目前研究姓氏的專家學者一致認同,中華姓氏中的“馬”姓是由戰國時期趙國貴族趙奢的封號———馬服君演變而來的。他曾擔任過趙國的賦稅官,后來成為趙國的重卿和軍事家,在戰國后期的秦趙閼與之戰中,大敗秦軍,建立了赫赫功勛,被趙王賜封號為“馬服君”。專家根據西安碑林一通《大隋故蕩邊將軍信州典簽馬君墓志銘》考證,趙奢為趙武靈王之子,賜予他這個莊重而神圣的“馬服君”之封號,反映出趙氏貴族對馬的一種特殊的感情,說明趙文化和馬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邯鄲市紫山馬服君廟) 另外,傳說趙奢死后葬在其封地———邯鄲西北的紫金山,故山名改稱為“馬服山”。而且史書還記載秦滅六國時趙奢后人即改以“馬服”為氏。秦統一后,秦王西徙馬服氏于咸陽,封趙奢之孫馬服興為右內史。后來,馬服興去“服”為馬姓,舉家遷往扶風,因而扶風成為我國馬姓的郡望。總之“馬服”姓或“馬”姓,寓意著趙氏這支寶貴的血脈來日能依靠馬的神力再度復興。 (伯益畫像) 1、出自嬴姓 早在舜帝時,伯益因幫禹治水有功,又為舜馴服鳥獸,被舜賜姓贏氏,贏姓出現,舜把自己的姚姓女兒嫁給他。伯益生了兩個兒子,一為大廉,即鳥俗氏;一為若木,即費氏。 鳥俗氏的后代有個叫仲衍的,長得像鳥的身體,但說的是人話,他給商帝大戊趕車,并娶大戊的女兒為妻,仲衍之后世代在商朝為官。 周武王滅紂時,仲衍的后代蜚廉恰好在北方為紂鑿造石棺,故未參與周、商之間的戰爭。 蜚廉死后,其子季勝的孫子很得周成王的信任。季勝的孫子造父繼承祖業,很會趕車,周穆王喜歡周游天下,就任他為馭車大夫,受到重用。又因造父在桃林(今河南靈寶一帶)得到八匹駿馬,造父將這些馬趕往西岳華山,精心操練,不日訓服成千里良駒。 周穆王坐上良駒拉的車遠游西上,在昆侖山瑤池邊見到了美麗的王母娘娘。穆王與美麗的西王母在一起花前月下,不知歸期。忽聞遠在東方的徐偃王率部造反,幸虧造父駕車技藝高超,他趕著馬車一日千里,似騰云駕霧,很快平定徐偃王的叛亂,為安定周朝社稷立下大功。 因此,周穆王將趙城(今山西洪洞縣北趙城)封賞給造父,造父的子孫世居于此,從此就以自己食邑的名稱作為姓氏,其后代趙奢,是戰國時趙國的大將,于公元前270年率軍在秦趙閼與之戰中大敗秦軍,趙惠文王因此把馬服一地(今河北邯鄲)分封給趙奢,并賜其號為“馬服君”,與廉頗、藺相如職位相等。 此后,馬家后代又在西漢武帝時期從馬服遷到了當時的右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定居下來,所以《姓譜》一書中記載說,“馬”姓的發源地是扶風。后來,馬服氏又簡化為單姓馬氏。該支馬氏族人主要居住在趙國都城邯鄲一帶,后逐漸遷往各地,世代相傳至今。 2、出自他姓 (1)漢代有漢戚人馬宮,本姓馬矢,至馬宮以仕學顯,改姓馬。 (2)兩晉之后大量司馬氏改為單姓馬姓。 (伊斯蘭教) (3)元末明初阿拉伯傳教士哈木則巴巴從西亞來到東鄉龍山(現甘肅省東鄉縣坪莊鄉哈木則嶺村)定居,并在周圍傳播伊斯蘭教教義,在哈木則巴巴的影響下,龍家山周圍先后有八坊(亦有人稱為八姓或八村)的北方少數民族(其中有些村子人可能是藏族人)皈依伊斯蘭教,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改為馬姓。 (回族) (4)源于回族。回族中馬姓很多,主要與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名的音譯,特別是與伊斯蘭文化和阿拉伯語、波斯語、突厥語等中西亞語言的穆罕默德的音譯有關,因為馬與穆諧音,所以明代許多著述中都將穆罕默德譯作馬哈麻。這種譯法對清代及后代影響很大,如清代徐珂《西域水道記》、魏源《海國圖志》等均將人名中的首音“穆”譯為“馬”。甚至有人稱穆罕默德為“馬圣人”。再加上“馬”姓是賜姓,故很多回族人便選用了“馬”姓,如明代的航海家,武術家鄭和,本姓就是“馬”。據《回族姓氏和伊斯蘭文化在中國發展歷史》記載:“亦刺思,西域回回,洪武二十三年內附;子馬哈麻,英宗天順元年襲職,歷功屢晉至都督僉事,御賜姓馬。”另據云南昭通《蔡家地馬姓族譜》記載,其遠祖為西亞人阿拔斯,屬于阿拉伯古萊氏族的一支。其父名阿布杜拉·穆臺列卜,母親是古萊氏部落邁里祝穆家族艾米爾之女法蒂瑪,傳到曾孫艾卜阿拔斯,建黑衣大食王朝。大師馬一支的來源就是如此。從此,馬姓回民越來越多。 (滿族) (5)出自清代,滿族人中的馬佳氏,改姓為馬。在我國東北聚集著許多滿族馬姓,努爾哈赤建立金國后,在八旗中就有許多滿族馬姓。滿族的馬姓跟地名有關,據說在西漢時期,在當今的吉林省境內,有一個夫國,他們以養名馬而出名,并且他們還把官叫馬加、狗加、牛加,以六畜為官名,后來,許多人改為馬姓。 (女真部落) (6)西漢時期,東北地區生活著大批女真族,都以這個養馬的地方為名,久而久之以馬氏為姓。 (蒙古族的節日舞蹈) (7)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末為鳳翔兵馬判官,遂改姓馬氏,取名祖常。馬祖常之后亦為馬氏。金元以后,為回族大姓。 3、西域馬姓 據《姓氏考略》記載,西域古有“馬”姓,后西域有姓“馬”者入內陸,即以“馬”為姓,多為少數民族后裔。 4、子姓 商代王室子孫經常稱子某,卜辭中子馬條目很多。 (“大山里的小布達拉宮”——山西盂縣梁家寨大汖村。北魏年間,有馬姓一族人自南方逃難至太行深山,發現了這塊“風水寶地”,便在一塊巨大的山石上依山修建了家園。族長在山里發現了三疊瀑布,又見這里山光明媚,水色秀麗便以汖字為村莊命名。) 5、源于官位 (1)西周時期官吏馬質。在典籍《周禮·夏官·馬質》中記載:“馬質,掌質馬,馬量三物,一曰戎馬,二曰田馬,三曰駑馬,皆有物賈。”就是專職掌管馬匹的征收,并負責檢驗馬匹質量的官位。在馬質的后裔子孫中,把祖上官職作為姓氏,稱馬質氏,后簡化為單姓馬氏。 (2)西周時期官吏馬校人。在典籍《周禮·夏官·校人》中記載:“校人,掌王馬,辨六馬之屬。凡大祭祀,朝覲,會同,毛馬而頒之。凡軍事,物馬而頒之。毛馬齊其色。物馬齊其力。”就是西周時期特別設置的一種官位,專職負責掌管君王、王族的馬匹。在馬校人的后裔子孫中,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馬氏。 (3)西周時期官吏趣馬。在典籍《周禮·地官·趣馬》中記載:“趣馬,掌贊正良馬。”就是專職負責鑒別馬匹優劣的官職。在趣馬的后裔子孫中,用先祖官職稱謂來作為姓氏者,稱趣馬氏,后來簡化為單姓馬氏。 (4)春秋時期楚國官吏巫馬。在典籍《周禮·地官·巫馬》中記載:“巫馬,掌養疾馬而乗治之,相醫而藥攻馬疾。”就相當于今天的獸醫。在巫馬的后裔子孫中,把先祖官職稱謂作為姓氏者,稱巫馬氏,后簡化為單姓馬氏、巫氏,皆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大山里的小布達拉宮大汖村) (5)春秋時期魯國官吏廋人。在典籍《周禮·地官·廋人》中記載:“廋人,掌十二閑之政,敎以阜馬。”廋人,全稱馬廋人,是春秋時期由魯國開始設置的一種官位,后齊國、晉國、燕國、秦國等大國中亦設有該官職,專職掌管飼養、訓練馬匹,并負責教導軍士、官吏們如何騎馭馬匹,后來各諸侯國軍隊中普遍擁有的官稱。在馬廋人的后裔子孫中,還有用先祖官職稱謂來為姓氏者,即為馬姓。 (6)戰國時期秦國官吏圉人,全稱為馬圉人。在典籍《周禮·地官·圉人》中記載:“圉人,掌芻牧,以役圉師。”就是專職掌管飼養、訓練馬匹,并負責教導騎兵如何騎馭馬匹的官職。在馬圉人的后裔子孫中,用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馬氏。 (7)兩周至秦、漢時期官吏司馬。在典籍《周禮·夏官·大司馬》中記載:“司馬,謂總武事也。”司馬,傳說是由遠古五帝之一的少昊氏所設置的官稱,商王朝時期的馬正之官職,在西周時期發展改良為司馬,全稱為“夏官司馬”,俗稱“大司馬”,為王朝重臣六卿之一,主管王朝對外的諸多軍事事務。在司馬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司馬氏,后有省文簡化為單姓馬氏者。 (馬南寶家曾作皇帝行宮) 6、馬姓改為他姓 南宋滅亡以后,因馬氏族人馬南寶保護宋帝,馬姓人隨遭元軍報復。為躲避元軍“逢馬必殺”的厄運,有許多馬姓族人改為馮姓、駱姓等。 四、馬氏的遷徙與分布 1、戰國時期的遷徙 馬姓最初發祥于河北省邯鄲市一帶。在戰國末期,兵荒馬亂,諸侯割據,馬姓子孫有許多成為當朝高官,為了生活,許多馬氏族人紛紛遷居陜西省咸陽,在此后的時期內,馬姓家族逐漸得以興旺,并且最終使扶風茂陵(今陜西省興平東北)成為馬氏的發展繁衍中心。 2、西漢至南北朝時期的遷徙 在西漢時,馬姓中又增添了由馬矢姓改姓馬而來的一支,也逐漸得到壯大。兩漢至南北朝時期,馬姓除在扶風茂陵成為望族外,還有的為官被派往如今的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甘肅、江蘇、浙江等一些地方,其子孫也隨之遷徙繁衍生息。同時漢代時期,馬姓宗族大舉西遷到西北地區,后來再度東遷到黃淮地區。 3、唐宋時期大遷徙: (瀟湘八景之說,起于唐宋之際。其最早記載,見于北宋沈括《夢溪筆談》第十七卷,即“瀟湘夜雨、平沙落雁、煙寺晚鐘、山市晴嵐、江天暮雪、遠浦歸帆、洞庭秋月、漁村夕照”。楊梅洲上老人說,湘江電打魚的多,用網捕不到魚了。洲位于長沙縣暮云鎮西南湘江中,是湘江過昭山進入長沙境內的第一大洲。五代楚王馬殷踞長沙為國都。) 唐朝末年,王潮、王審知入閩,有河南馬姓人隨同前住,在福建省安家落戶,后發展成為大族。許州鄢陵(今屬河南省)人馬殷從軍作戰,在唐末,五代十國時期被封為王,建立楚國,包括現今湖南全省,廣西大部及廣東、貴州部分地區,從而使馬姓在廣大的地區內得到巨大發展,分布于各地。馬廷鸞是南宋右丞相,江西饒州樂平人,后代遷入潮州港美一帶,其后裔逐漸在粵定居;宋代的奉政大夫馬直北(河南開封人)隨高宗趙構由浙江臨安遷往廣東古岡(現在新會市會城鎮),他讓自己的幾個兒子分居各地,從此粵、閩地區馬姓逐漸增多。 4、明清時期的大遷徙 到了明代,馬姓族人得以進一步發展,遍布于福建。至清代,馬尚貴,福建羅源縣人,清康熙年間隨總督吳興祚來粵,官至潮州城守營都司,其后代便在粵地定居。除了隨官調遣之外,窮人的出路多選擇“乞討”、“造反”和“經商”,山西一帶淳樸的民風不愿去造反,有的選擇了經商,這就是馳騁明清兩代五百多年的晉商,其中馬氏先祖也在大江南北設置商賈店鋪,建有馬莊、馬圩、馬村、馬站等,其子孫在此安居樂業;另有一些馬氏族人,在當年山西大槐樹移民活動時遷往內陸地區,也就是現在的蘇魯豫皖等地,有的去了長江以南廣大地區。再后來,由于戰爭、求學、貿易等,馬姓族人有些移居于臺灣省,進而又遠徙東南亞及歐美各地。 五、郡望堂號 ——郡望 扶風郡:治所在槐里(今陜西省興平東南),漢太初元年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 京兆郡:今陜西省西安。漢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魏改建京尹郡,“尹”為太守。唐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 臨安郡:現在浙江省杭州市。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為臨安府。 西河郡:春秋衛西境沿黃河,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漢有西河郡,今內蒙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魏時,北部為羌胡所得,僅有晉西,治茲氏,即今山西省汾陽。唐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 廣陵郡:在今江蘇揚州西北,秦置廣陵縣。 華陰郡:在陜西省華陰縣東南。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漢代時置華陰縣。 正平郡:即今山西省新絳。春秋屬晉,戰國屬魏,漢為臨汾縣地,北魏置正平郡兼置東雍州。 ——堂號 銅柱堂:漢伏波將軍馬援征阯,勝利后,在交阯立銅柱表功。 絳紗堂:漢校書郎中馬融,才高博洽,弟子常千余人。他在教室里設絳紗帳,前授生徒,后設女樂。 此外,馬姓的主要堂號有:“扶風堂”、“駟德堂”、“回升堂”、“忠孝堂”、“樹德堂”、“裕本堂”、“青云堂”、“誠忍堂”、“刻鵠堂”、“孝后堂”、“睇眩堂”、“唏眩堂”、“寶善堂”、“體仁堂”、“志誠堂”、“聚未堂”、“善述堂”、“書誠堂”、“敦遠堂”、“存德堂”、“文英堂”、“監茲堂”、“公明堂”、“衍慶堂”、“樂真堂”、“敦悅堂”、“靜業堂”、“藏拙堂”、“絳帳堂”、“伏波堂”等。 六、馬姓圖騰 馬姓圖騰,馬姓是古代以養馬牧馬為職業的氏族的族稱,所以以馬為圖騰。 始祖造父,從趙姓分出馬姓封于馬服邑。馬身長八尺為龍,稱作龍馬,古代的駱馬族生鯀。駱馬是弇(讀yan)茲氏的雒(讀luo)鳥支與馬圖騰支的合婚族。 七、馬姓名望 (伏波將軍馬援畫像) 馬援(前14——49):字文淵,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東漢初被譽為伏波將軍,后歷任太守,發展了相馬法。著《銅馬相法》。 馬融(79年——166年):字季長。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東漢時期著名經學家,東漢名將馬援的從孫。 (馬武雕像) 馬武(?——61年):字子張,東漢初年將領,南陽湖陽(今河南唐河縣)人。新莽末,參加綠林起義軍,歸劉秀,被封為揚虛侯。 馬騰(?——212年):字壽成。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人,東漢末年割據涼州一帶的軍閥,伏波將軍馬援的后代,馬超、馬休、馬鐵之父。 馬超(176年——223年1月):字孟起,司隸部扶風郡茂陵(今陜西楊凌五泉鎮)人,東漢衛尉馬騰之子[1]?,漢末群雄之一,蜀漢開國名將。 馬謖(190——228):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南)人。初從劉備取益州,官至越嶲太守。 馬皇后(39——79):馬援之女,明帝的皇后。建武二十八年(52年)入太子宮,永平三年(60年)被立為皇后。 (馬鈞發明的指南車) 馬鈞(生卒年待考):扶風(治今陜西興平東)人,魏時機械制造家,因改革綾機而聞名,曾制造翻車,指南車等,其所用機械原理比國外早七、八百年。 馬周(601——648):字賓王,博州茌平(今山東省茌平鎮馬莊)人。唐代大臣,被唐太宗賞識,任監察御史,主張少興徭賦,反對實行世封制,成為當時有名的政治家。 馬燧(726——795):字洵美,汝州郟城(今河南郟縣)人,學兵書戰策,沉勇多智略,唐朝名將。安祿山反唐時,往說留守范陽(今北京城西南)的叛將賈循倒戈,事敗逃脫。 馬殷(852年——930年):字霸圖,許州鄢陵(今河南鄢陵縣)人,五代十國時期南楚開國君主。 馬瑞臨(生卒年待考):今江西樂平人,宋元之際著名史學家。一生博覽群書,歷二十年著成《文獻通考》,為記述歷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著作。 馬祖常(1279——1338):元代色目人雍古族著名詩人。字伯庸,光州(今河南潢川)人。延佑二年,會試第一,廷試第二,授應奉翰林文字,拜監察御史。仁宗時,鐵木迭兒為丞相,專權用事,馬祖常率同列劾奏其十罪,因而累遭貶黜。 (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馬氏) 馬皇后(1332——1382):名秀英,朱元璋妻,漢族,朱稱帝時封后。 (馬悅故里臨朐) (江北第一狀元馬愉故里臨朐) 馬愉(1395——1447):字性和,號澹軒,明朝官吏,臨朐縣朱位村人。1427年(明宣德二年),中進士第一,是明朝江北的第一位狀元。初授翰林修撰。1434年(宣德九年)秋,朝廷選拔史官和庶吉士37人進學文淵閣,以愉為首。 (樂平石林) 馬廷鸞(1222年—1289年):字翔仲,號碧悟。宋饒州樂平人(今江西樂平市)。一生勤政愛民,秉性正直,從地方官直至宰相高位。 馬遠(約1140——約1225年后):南宋繪畫大師,字遙父,號欽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濟),生長在錢塘(今浙江杭州)。南宋時著名畫家,擅畫山水,與夏圭并稱“馬夏”,為“南宋四家”之一。 馬致遠(約1250——約1321至1324間):字千里,號東籬,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的雜劇和散曲作家,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寫下了大量的散曲和雜劇,以描寫王昭君的《漢宮秋》為其代表作。 (馬琬字畫) 馬琬(?——1378年)元末明初畫家。字文璧,號魯鈍生、灌園人。秦淮(今江蘇南京)人,長期寓居松江。:擅畫山水,兼工書法,能詩。 (鄭和七次下西洋) 馬三保(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作三保,后賜姓鄭,云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中國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 (馬荃花鳥畫) 馬荃(1669——1722):清女畫家,字江香,江蘇省常熟人,馬逸妹,龔克和妻。工花卉,設色妍雅,恣態靜逸,有濃麗冷艷之韻而無媚俗之風騷。 馬建忠(1845.2.9——1900.8.14):別名乾,學名馬斯才,字眉叔。江蘇丹徒人,清末語言學家,曾赴國外留學,精通多國語言,著有《馬氏文通》,為中國第一部較全面系統的語法著作。 視頻推薦:動畫片丨星系寶貝之十九 《寫乎》微信號:hongyup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