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拔釘功
1.歌訣
拔釘之功須苦恒,朝夕練習捏指功。抓捏敵人難逃脫,皮破筋斷骨節疼。
2.練法
①用棗木制成一塊厚厚的木板,將三寸長的鐵釘108根用錘砸入木板一寸深,用拇指、中指和食指捏抓釘頭徐徐向外拔,長釘易捏易拔(圖167)。練至手到釘脫落,則第一步功完成了。
②將2寸長的短釘108根,用鐵錘砸入木板一寸五分深,外面露五分在上邊,天天練習,拔掉后再砸上,再反復練習。如能應手而拔出,則第二步功成(圖168)。
③再將二寸五分長的粗鐵釘108根,用鐵錘砸入木板二寸深,上邊留五分,潑上水使釘生銹,仍照前法練習,拔掉后再砸人,再拔掉,再砸入,反復練習,至能應手而拔出時則大功告成(圖169)。三步功需要六年的工夫才能練成。
最后向空中抓,以意領氣,以氣驅力,如抓牽千斤之物,又兼用陰柔之氣力:如與人交手時,出三指捏之,無不受重傷,如捏穴道時亦有性命之虞,要慎使。
3.功法略解
①少林拔釘功法是少林七十二藝中的硬功外壯功法,屬陽剛之勁,又兼陰柔之氣功。是專門練習人身指部的一種功夫。
②此功法在少林武術技擊中起一定的作用。如與敵人搏擊時,可抓捏敵之臂膀,令其皮破流血,重者則傷筋動骨。也可抓拿穴道,令其喪力,是寺僧經常練習的重要功夫。③對于練習拔釘功夫的要點,少林拳家有言:此功夫為指功,重點練拇指、食指、中指之抓提勁,練時簡便易行。但練此功法,初練時甚苦,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廢。
二十六、一指禪功
1.歌訣
少林內功一指禪,苦恒修煉數十年。練成一指奇玄妙,懲罰惡暴濟孝賢。2.練法
①將鐵錘一個用繩系住把柄,懸吊在經常走過之道邊,出入必然見之,見之則用一指 點擊,每日如此(圖170)。
②初點時錘不動,日久漸漸鐵錘搖動(圖171)。
圓然后漸漸向后移步.雖指尖未點到。鐵錘也自行搖動(圖172)。此第一步功夫已成。
④然后在廣庭之中點燃燈燭,用指點之(圖173)。
⑤經久練習,經一定時間的修煉,漸漸燈動搖(圖174)。
⑥指點燈頭動搖,習之時間一久,用指一點,被點之燈,立時撲滅,指功大增。如用指彈燈燭,其必自滅,仿佛用扇煽滅一般,此時第二步功夫成功(圖175)。
⑦再用紙隔著燈頭,用指點之,燈頭搖搖欲動(圖176)。
二十七、石樁功
1.歌訣
馬步石樁是苦功,地盆石塊重力增。地下生根似鐵塔,強敵推位不搖動。
2.練法
①初練時在地上站成馬步,慢慢延長時間,由站1分鐘逐漸增至10分鐘、20分鐘、30分鐘、1小時至2小時,最多至三個時辰為度。如果不覺疲勞,則地盆功夫初見成效(圖180)。②在地上馬步樁站好的基礎上,可以轉變為站樁上的馬步,并且在兩腿上壓30斤重的石塊,以加重負荷量,仍如上法練習。練至三個時辰不覺費力時,第一步功成就(圖181)。
③逐日增力,月月增重,至石塊又加重30斤總重量達60斤時,依上法練至如無物為止(圖182)。至此第三步功初成,仍要繼續苦練。
④石塊再增加分量,天天勤奮修煉,至石塊量達120斤時,練至不覺勞累,并且持續三個時辰,仍能泰然自如(圖183)。
⑤繼續銳意進修,石塊加重到200斤,仍能堅持三個時辰,并且不覺費力身乏(圖184)。
⑥年年增力,月月加重負荷量。每月加重至多不過3-5斤,不可再多,多則不但對功夫進展不利,而且會損傷身體的健康。必須循序漸進,不可猛進,至石塊加重達250斤,練至感覺精神和氣力充沛,一切順達(圖185)。
⑦年深日久,晝夜苦練,至石塊加重.達到300斤時,功力則顯著(圖186)。
⑧繼續鍛煉,經八個春秋的日月磨礪,終使石塊加重達360斤,可在樁上堅持三個時辰毫無動搖之感,不覺費力,氣力順達(圖187)。此時功力達到大成。繼續堅持鍛煉,以維
3.功法略解
①石樁功又名石柱功,是少林七十二藝中的硬功外壯功法。是專門練習兩腿的耐力和支撐功夫的穩固樁步法。
②樁的高度離地面二尺,最高四尺,樁的距離與馬步寬度相等,負荷的石塊可用一塊,也可用兩塊,壓在站穩馬步的兩大腿上,逐漸加重分量,至360斤為度,能持久三個時辰毫不費力時則大功成就。少林寺僧練習武功無不以此為基礎。
③少林石樁功在少林武術技擊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以防守穩固為主,既可以防止強敵猛力推拉和下邊掃腿襲擊,又可防橫沖橫打及直推直拉等,并能運轉全身雄厚的功力抵抗頑敵。
④練習石樁功的要點:心平氣和氣納丹田,兩腿盡力堅持,但也不可過于勞累,保持早午晚三個時間正常練習。其他時間若有空閑也可站半個時辰,時間一久,無有不成才之理。
二十八、金鐘罩
1.歌訣
金鐘罩是難練功,布槌打和木槌欏。金石銅鐵諸槌砸,全身練成似鐵銅。少林古寺傳藝業,歷代寺僧用苦功。
2.練法
①第一步用硬粗帆布條縫成布槌,錘擊全身各處。先從左側,后再右側。依次錘擊。因左為血分,右為氣分,血行則慢,必須血先行而氣相隨,方為合適。初練時覺疼痛,應慢慢練五-=1,≥些.由分虛,圃100、
②到不疼時,更換木槌擊打。每天早午晚三次,中間也可在子時加練一次,每天四個時辰練習,功夫長進更快(圖189)。
③又經一段練習,漸漸不覺疼痛,可由板槌變成石槌,錘擊全身,依上法緩緩練習至錘擊不覺疼痛為止(圖190)。
④繼續練習,至身上經錘擊不覺疼和勞累時,則換成金鋼鐵三種金屬合成之槌,錘擊今身f圖1911.
經鐵錘錘擊全身又不痛苦時,則功夫告成。六至八年后,全身堅硬如鐵石,莫說拳腳踢打不覺疼痛、不傷身體,就是刀砍也不致重傷。練成金鐘罩功夫之人,身上胸背等處之骨骼,皆合并起來,并在一起,如天生一整塊似的,全身堅硬無比,不懼擊打。
3.功法略解
①金鐘罩是少林七十二藝中的硬功外壯功夫,屬陽剛之力,兼內壯之勁,為少林武術中最重要的功夫之一,是專供配合氣功練習人身各部肌肉的功法。
②少林金鐘罩功法在少林武術技擊中起著重要作用。如練習功成之后,有防守自衛護體的能力,敵人無論拳打或腳踢,難以損傷我身,如果我奮起反攻,觸及敵人即疼痛難忍,輕者敵方疼痛紅腫,重則傷筋斷骨,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功法。明代少林圓成和尚花費四十余年苦功,練成金鐘罩功夫,一人與群賊斗,不僅毫無損傷,而且使敵無不屈膝求饒。
③少林金鐘罩功法的練習要點:要循序漸進,不可猛進,練習功法感覺不疼時,還要繼續練一段時間,方可更換另一種槌類。否則急于求成,使鐵槌擊打,用力過猛,會使身體受傷,結果欲速則不達。
二十九、鐵牛功
1.歌訣
鐵牛功夫是硬功,指扣錘擊十數冬。睡臥腹壓大石塊,鐵槌敲打金石聲。有朝一日功成就,應戰強敵會英雄。
2.練法
①初練習時,馬步站穩,腹部鼓氣,用指頭環扣點擊自己的肚腹。由輕至重,漸漸加力,不可猛力扣擊,以免傷損內臟。每天扣擊數次,每次幾十下至幾百下,多至幾千下為度(圖92)。②經日久扣擊,至肚腹不覺疼痛時,在睡臥時可用個人掌心在腹皮上擦摩,以使肚腹皮肉堅實,強壯肌膚,舒通氣血,使功法長進速度加快(圖193)。
③練習日久以后,如指頭扣擊點插不覺疼痛時,可以變成拳頭向肚腹捶擊,一次捶擊數十拳,漸漸增加至數百拳、千拳以上,每天早午晚夜四時不懈地練習圖194).
④用拳捶擊日久以后,至肚腹不覺疼痛,可以更換木槌,捶擊肚腹,先捶微有疼感,漸漸加功,緩緩增加力量,至捶之不疼為度(圖195)。依上法繼續鍛煉。
⑧經日久練習后,至腹部不覺疼痛,每日捶打自如,慢慢可以把木槌更換為鐵錘,初用鐵錘擊打肚腹,微覺疼痛,循序漸進,逐步由輕到重,捶至不覺疼痛,微有敲木之聲,再進步練至捶擊時發出金屬的聲音,肚腹即內氣固足,功力驚人(圖196)。
⑥在睡臥時,每臥床后可用大石塊壓在肚腹上,也是由輕至重,先放10斤、20斤、50斤、80斤、100斤。最多可達200斤,練至毫不影響呼吸喘氣為度,也不覺肚腹有壓力,一切不覺重感,睡臥自然時,功春已告成功。但是不可中斷,仍要繼續修煉(圖197)。
3.功法略解
①少林鐵牛功又叫混元氣,是少林七十二藝中的硬功外壯法,屬陽剛之勁,兼內壯陰柔之力。為少林武術中的重要練功法,專門練習人身腹部的彈力和耐力,以及腹肌的堅實力量。
②少林鐵牛功在少林武術技擊實踐中起著重要作用。功夫練成后,可以防身護體,與敵拼搏時,任敵人腳踢拳打,我胸部毫無感覺,甚至槍、刀亦難傷我腹。敵如靠近,我用肚腹頂之即彈出丈許。是防攻兼備功法。任數人按之,我腹用內氣一鼓,眾人皆彈仰倒地。肚腹彈力的持久力驚人無比,眾所莫及。少林寺歷代武僧多有練習此功者,如唐代的子升、空空,宋代的靈丘、福湖,元代的智安、智聚,明代的了義、圓成、可政、悟產、普照,清代的祖良、靜紹、如容、湛化等,都精此氣功。
③練習鐵牛功法的要點:慢慢進步,不可貪多圖快,突然重擊肚腹會導致內部受傷,不但不能練好,反而練壞。
三十、旋風掌
1.歌訣
旋風掌法是奇功,熬盡光陰數十冬。掌吸砂石隨手轉,我也不知有玄功。2.練法
①取一缸盛滿細沙備用,練功者以馬步姿勢站立在缸前,掌心鼓足內力,做好練功準備(圖198)。
②馬步站好,上身前探,用單掌插入細沙內攪動搓摩。初插費力,慢慢練至力盡為度,每日練早午晚三次,或者加子時共計四次。每次搓摩至略感勞累時休息(圖199)。
③馬步站樁,經久練習,掌在缸內旋轉,細沙便隨手微動飄起,仍繼續鍛煉,至細沙隨手旋起時則初見成效(圖200)。
④缸內細沙更換為大沙子,馬步站樁,單掌用勁力,在缸內搓摩大沙子,經年深日久,精意磨練,大沙子在缸內旋起,隨手轉動(圖201)。
⑤馬步用功,繼續以掌如上法操持,及至缸內大沙子毫不費力的旋起時,再更換為鐵
①旋風掌又名朱砂掌,還稱梅花掌,也可叫紅砂掌,為少林七十二藝中內外功夫的軟功內壯功法,純屬陰柔之勁路,是專門練習人身掌部的吸柔軟玄功夫。是少林寺歷代珍秘的掌功練習法。
②旋風掌在少林寺武術技擊搏斗中起著重要作用。此功練成之后,內勁貫達兩掌,敵來我迎之,敵即內部受傷,如果向敵還擊時,觸敵即傷內部,外部皮色暫時不變,兩日后傷外出現手印,現出重傷。如少林明代高僧廣會和尚,苦練多年,練成此真功,抓敵臂必折,捏敵骨必碎。
③少林旋風掌的練習要點:耐心堅持,循序漸進,不要突飛猛進。經過15-20年功夫,方可見成效。切不可中間停止。堅持學而不倦,會而不厭,才能功法前進而無后退。
三十一、臥虎功
1.歌訣
臥虎功法四肢撐,前出后藏伏身形。形似老鼠鉆面缸,身背巨石苦用功。
2.練法
①兩掌按地,兩腳趾尖著地,身體伸直伏地,肚腹離地四寸懸空,不許貼地,身體向后縮身后挫(圖204)。
②四肢撐起,身體重心向前伏身躥起,頭稍上抬,塌腰聳肩,仰首挺項,后腳掌變成腳尖點地,重心落在掌和腳尖上(圖205)。
③接上式不停,經久練習,至四肢不覺費力時,可變掌成拳,兩拳面拄地,身向后縮,以腳掌尖和拳面支撐全身重量,身體挺直,肚腹不貼地(圖206)。
④接上式繼續練習,依上法練習前伏身,拳頭和腳尖支撐全身,塌腰聳肩,仰首挺項(圖207)。前后移動一次做10下、20下、50下、100下至200下而不覺疲勞時,再改變為指法支撐?;蛴脝巫阒褐危蛔惘B放上面練習。
⑤接上式繼續練習,慢慢由拳變成指支撐身體,做后縮身動作,身向后縮肚腹不許貼地(圖208)。此段也可用單足趾支撐練習。
⑥接上式繼續依上法反復鍛煉,毫不覺費力,則初見成效(圖209)。
以后可由五指變四指再三指,又變兩指,甚至變一指,逐步進展,無不見效。
⑦臥虎式身上背30斤石塊,練習時做縮身前伏的動作,漸漸練至不覺勞累,則日日增力,月月增石重量,動轉自如(圖210)。
⑧慢慢石塊背負身上,重達50斤,仍然練習自由,前伏后縮反復連做200下至300下,每天共練習不少于千下為度(圖211)。
⑨漸經數年工夫,直至石塊重達80斤,背負身上,仍練至前后伏縮自如,功夫進展轉快(圖212)。
⑩直至身上石塊增加重達150斤,仍然可以做伏縮動作,一次300下,每天保持四次,共做一千下,當不覺乏力時則告成功。此時仍要持久不懈,練習切不可中斷,否則不進而退(圖213)。
3.功法略解
①少林臥虎功,又名伏臥挺身,又叫睡功,又稱貓功,是少林七十二藝中硬功外壯法。屬陽剛之勁,兼陰柔之耐力,是練習人身手指和腳趾的主要功法,是少林寺眾僧經常演練的四肢功夫。
②少林臥虎功在武術中有著重要作用,練成后足尖即有數百斤至千斤之力,指尖也有數百斤近千斤之力。如與敵搏斗,觸敵一指,敵即內部傷殘,點中穴位,則有閉住血脈的危急,使敵有當即斃命的危險,重傷骨縫筋絡,即有傷筋斷骨可能,腳尖彈重敵人,有粉身碎骨的威力,力不可擋,手指和足趾勝似槍刀。少林寺武僧歷代皆有習此藝者,如唐代人空、善護,宋代靈敏、惠深,元代子安、邵元,明代悟雷、洪榮、同隨、云魁,清代祖梁、清蓮、真靈等,都精此藝。
③練習少林臥虎功的要點:以練習人身手指和足趾兩處之勁力為主。要循序漸進,不可忽冷忽熱急于求成。要長久練習,堅持不懈,功夫才可日有所增。
三十二、拔 山 功
1.歌訣
拔山功法氣力大,練習三指賽釘鈀。強敵若中我的爪,疼痛哀求跪地下。
2.練法
①先用茶碗粗細的木樁一根,長五尺,下埋三尺,上露二尺,加砂石砸緊筑實,使木樁穩固,絲毫不能活動。每日用拇、中、食三指抓捏上提。初練時無絲毫移動,逐日漸進增力,經久抓提,木樁則會微動(圖214)。至木樁漸漸上升,到完全拔出時為止。練習時要垂直用力,向上抓捏拔提,不準向兩側搖動。
②再用同樣粗細的木樁,長六尺,下埋四尺,上露二尺,依上法朝夕苦練,慢慢拔之(圖215)。至完全拔出時為止,再更換更長些的樁。
③依上法選擇茶碗粗細約七尺長的木樁埋入地下五尺,上露二尺,按以上拔法拔之,天天練習(圖216)。至漸漸增力,日月苦修,拔出木樁為止。
④用七尺長、茶碗粗細的木樁,埋地五尺,上露二尺,繼續用拇、中、食三指抓握捏提,練至應手而拔出地面(圖217)。
⑤用茶碗口粗細的鐵樁,埋地九尺,上露二尺,依上法用中、食、拇三指捏抓上提,繼續鍛爍(圖218)。
⑥經數年純功,勤苦修煉,至用手拔出丈余長的鐵樁,即大功告成(圖219)。但仍須堅持不懈,不可休息停頓。停則不前而退步。每練習后,則空手抓握,以舒其筋骨。
3.功法略解
①拔山功是少林七十二藝中的硬功內壯功法,屬陰柔之勁路。是專門練習人身手指的重要功夫,為少林寺武僧練指不可缺少的功法。
②拔山之功在少林武術技擊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功夫練成之后,如與敵搏斗,三指捏住敵人則敵難逃脫,觸敵則傷筋動骨,捏敵穴位脈門則可閉其血脈。無論為人或為物,只須一舉手之間定勝負。少林寺歷代皆有精此技者,如明代覺訓、本來、可政、道時,清代祖欽、清性、靜樂、真寶、海寬、湛舉、寂袍、寂敬等。
③練少林拔山功夫的要點:練習此功完全以手腕之虛力,練提挈之功。功成后陽剛之勁足。如再練習其陰柔之勁,則技藝可登峰造極。須漸進而莫要猛進,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三十三、金龍手(合盤掌)
1.歌訣
金龍手法搓切功,合盤抓握筷把擰。苦旋搓摩數十載,鐵筷細長一部增。對搓筷長藝驚人,兩掌搓力妙無窮。
2.練法
①初練習時取竹筷30支,用絲弦扎系成捆,不準移動。然后兩手虎口相對抓握竹筷,用力向相反方向擰轉(圖220)。
②兩手擰過以后,再互相對搓,每天練數次,每次擰轉搓練數十度、數百度,不可間斷【圖221)。
③兩手再握30支一把絲弦扎緊的鐵筷,向相反方向擰旋轉動,依上法繼續練習(圖222)。④兩手相對用力搓切鐵筷(圖223)。用內勁搓切,經久磨練。
⑤左右兩手抓握鐵筷,對擰旋轉,微使筷彎曲(圖224)。
⑥兩掌用足勁力,對搓鐵筷,漸漸鐵筷被年深日久的練習搓細并長出三分之一(圖225)。
⑦左右手抓握擰轉,或雙掌用力對搓,經數年后,鐵筷變更細而長出三分之二(圖226)。仍要銳意進修,不可間斷。
⑧左右兩手抓擰搓切,慢慢使鐵筷變細,而長度增加一倍(圖227)。此大功告成,必須經過十幾個春秋,方可練成此絕妙功夫,直練至鐵筷彎曲自如,方為老到。
3.功法略解
①少林金龍手,又名金龍掌,也叫合盤掌,是少林七十二藝中硬功外壯之功,屬陽剛之勁路。是專練人身兩掌部的重要功夫,為少林寺內經常練習的一種功夫。
②少林金龍手法在少林武術技擊實戰中起著一定的防守看家作用。如與敵搏斗,搓敵則受傷,令其失去戰斗能力,抓擰敵人之手,則筋斷骨碎,按敵人之眉尖,則骨頭粉碎,威力驚人。少林寺歷代皆有精此藝之武僧,如隋代志剛,唐代寶輪,宋代福湖、洪惠,元代惠矩、惠鐘、智元,明代了真、圓空、悟性、同梁,清代真珠、湛德、寂亭等人。
③練習少林金龍手的要點:要循序漸進,不要性急,至少要15個年頭方可成功,寺內的和尚一練幾十年才練成此功,絕非輕而易舉可以成功的。此功完成后,無論何物,舉手一搓,立時粉碎??v鐵石之堅,也難以相抗。
三十四、推山功(推山掌)
1.歌訣
推山神功威力顯,古寺流傳千百年。唐代空空傳此藝,伏虎禪師繼先賢。洪淵法師練功苦,圓勝清真緊相連。歷代高僧精此技,驅賊防盜護寺院。
2.練法
①用土坯或磚石壘成一個長形平臺,長一丈五尺,寬三尺,高二尺七寸,再用石灰抹平弄光滑,再鋪上一層鐵板,或者厚鐵皮。初練時用80斤的方塊青石,放在臺上一端,練功者面對石塊站立,或者做弓步勢。上體距離石塊一尺半左右,然后雙掌置于石面上平推,也可以單掌推,左右手替換輪推。推石時要以臂、腕、掌三部之力,上身不要前傾。不必急于求成,初時能略推動為佳,即使不能使石移動,盡可作意推之,日久月深自見成效(圖228)。②繼續鍛煉,至能雙掌推動120斤重的兩塊青石,能溜出數丈,則功夫進一步(圖229)。
③繼續練習,至推石溜出丈外時,可再加青石塊,共三塊青石,重達160斤,雙掌推之微動(圖230)。用力要漸進、徐緩,不可操之過急。
④繼續練習,至雙掌可推出三大塊青石,重達200斤,溜出數尺(圖231)。更要不停地練習,不可中間停止。
⑤雙掌推出平臺上面的五塊青石,重量達240斤,溜出數尺(圖232)。此時繼續苦練推力,可再加一塊青石。
⑥至雙掌能練習推動六塊青石,重達280斤重,溜出數尺(圖233),仍銳意修煉,繼續增加石塊重量。
⑦練至雙掌推出七塊青石,重達320斤,溜出數尺以外(圖234)。還要繼續,氣力日增,至石塊加至第八塊時為度。
⑧雙掌練至可推動八塊青石,重達360斤,溜出數尺以外時為度(圖235)。應奮力練至八塊石溜出丈外,則第一步功夫告成。此時兩臂之力量,已極可觀。但屬死功夫,與人搏斗,未必能結合實戰應用。還須進一步練習猝勁,宜專注于掌面的后部與手腕兩處,練法與上法大致相同。
⑨把臺上之青石搬去七塊,留下第一塊青石,以掌指按在上面,以掌根抵石,步法同上(圖236)。然后運使全臂之力,注于小臂和手腕之間。發勁時手指緊按石面,將兩掌根離石三寸,運氣發力,向上一捏,80斤青石塊則應手躍出。
⑩雙掌向上猛力后提,80斤青石塊躍出數尺開外(圖237)。再進一步依次序慢慢練習。
⑥雙手發勁上提,練習經久,彈出青石兩塊(120斤)數尺遠(圖238)。再增加石塊重量,繼續練習。
⑩雙掌用勁發力,漸漸練習能彈出青石三塊,重160斤,躍起數尺至丈遠(圖239)。仍然加緊練習。
⑩練習雙掌發力用勁,能彈起青石塊四塊,重達200斤,躍起數尺至丈遠開外(圖240)。仍按次序奮勇練習,日增氣力,加重石塊。
⑩直練至雙手上提,用勁發力,彈出青石五塊,重達240斤,躍至數尺,飛出丈遠開外(圖241),仍繼續鍛煉,積極用功進步。
⑩練習已久,雙手上提,用勁發力,彈出六塊青石,重量達280余斤,躍起數尺,飛出丈遠以外(圖242)。功力進展,天天增長。
⑩經年深日久,歲月磨練,雙掌用勁發力上提,可以彈出七塊青石,重達320斤,躍起數尺,飛出丈遠開外(圖243)。但仍要努力拼搏。
⑩經過十數年功夫,日夜磨練,可推出八塊青石,重達360斤,躍起數尺,飛出一丈開外(圖244)。至此功夫驚人,要十五個春秋,方可練成。必須有堅定的信心,才可成功。
⑩雙掌向上提向后猛拉,用勁力憑空吸回數尺距離的石塊(圖245)。這功夫最難練習,須三十年苦功,方可見成效。
3.功法略解
①少林推山功夫是少林七十二藝中的硬功外壯法,屬陽剛之勁路。主要練人身兩掌發勁之功法,并兼練兩掌之猝勁。也是少林寺僧經常習練的功夫。
②推山功夫在少林武術技擊上起一定的作用。如與人搏擊時,掌到處敵即擲出丈外。敵來時我用掌招之即傷。其威力巨不可擋。更可借人之力而制敵,如不慎重則會誤傷好人。因此要守武德,遵戒約方可無誤。
③練習推山功夫的基本要點: 。
要慢進而勿猛進,要堅持耐久,不要忽冷忽熱。此功是專練掌心發勁之功法,兼練兩腕部的猝勁,其功效略與剛柔勁法相似。練成功之后,無論力大力小之人,只須一著手,無不應手躍出丈外。
三十五、踢木樁(踢樁功)
1.歌訣
踢樁本是腿腳功,反正左右踢彈蹬。練成兩腿硬如鐵,對敵應戰力無窮。
2.練法
①用木樁埋栽于地下二尺,上露四尺至五尺,粗似碗口,靠樁近處的地上用磚石砸結實,把樁穩固無動搖之狀。練功者用腳外側,向樁踹踢,左右腳可以交替互換踹踢(圖246)。
⑦練功者可以用腳正面向木樁蹬踢,左右腳可交替互換蹬踢。初練時腳和踝部小腿有些疼痛和疲勞,以后漸漸持恒修煉。日增氣力,逐漸不覺勞累和疼痛(圖247)。
③練功者可以用腳后跟蹬踢,向木樁蹬擊,仍然左右腳互相交替輪換蹬踢,每天早午晚分三次練習,或者加子時共分四次踢樁。每次踢擊30腿、30腿、100腿,漸漸加至一次200腿、300腿、500腿,每天可踢擊1000腿至2000腿(圖248)。
④用腳里面踹踢木樁,左右腳交替輪換踢擊,朝夕不停,日夜奮斗(圖249)。
⑤用腳正面向木樁彈踢,兩腳互相交替輪換彈踢,心中想象木樁為敵人下部各要害部位(圖250)。半年以后兩腿初見有力,一年半以后,下部功夫已非平常之人所及,并且因踢擊時氣隨力注之故,使下部功力穩固,用足氣力站定,三四人推之也不能移動。
⑥用腳橫踹木樁,把木樁踹斷(圖251)。因年深日久,天天踹,月月蹬踢,終將木樁踹 .斷,腿腳之力已無比矣。如踢擊敵人,則應聲跌仆,第一步功夫已成就。再練習踢擊志石。
志石上窄下寬,長方形,是習武場用于豎踢平踹的器械,輕者重80斤,至100斤、160斤、200斤、240斤、280斤、300斤、340斤,最多重至1000斤。初踢時足趾觸之,感覺有痛楚,習練時間一長,自然不覺疼痛。至一腿踢去,左右應聲前移。隨進隨踢擊,兩腿交替互換,輪流向前踢擊,至能一腳踢開200斤志石躍出數尺,功力則了得矣,全功告成。但也不準中斷,要繼續奮踢更重的志石。要能踢動千斤志石則功力上乘也。
3.功法略解
①踢木樁,踢樁功,又稱拍木樁,是少林七十二藝中硬功外壯之功法,純屬陽剛之勁路。是專供練習人身腿腳的重要功夫,是少林寺內經常研練的一種功法。
②少林踢木樁功法在少林武術技擊中起著重要的進攻作用。如功夫練成后,與敵搏斗,用腿踢敵人,敵即當場受傷,筋斷骨折,當時被踢出丈外,跌倒地上而受重傷。敵如來踢我時,用腿迎之,敵即擲出遠方,威力無比。少林寺武僧歷代皆有練此功夫者,如唐代圓靜,宋代惠心、靈邱,元代大智,明代本整、玄慈,清代祖良、靜樂、真珠、海寬、湛可、淳密、貞緒等,俱精研此技。清末民初名震中原的少林高僧、武術大師貞緒大和尚,一足踢起250斤重的鐵鐘鼻子拋出丈余以外,功力驚人。一般之人連搬都搬不動,何況用足踢?這是幾十年如一日晝夜操勤,非一日之功。
③少林踢木樁功夫的練習要點:此功要學而不倦,會而不厭,勤習苦練,方可成功,要循序漸進,不可性急猛進。否則損害個人身心健康,不進而退矣。
三十六、鷹爪功
1.歌訣
鷹爪神功須持恒,經久磨練遂見功。練成兩爪硬成鋼,抓拿強敵不留情。
2.練法
①初練習此功,先用小瓷壇兩個,重約10斤。兩壇皮共重20斤。以兩手各抓一個壇口向上提,初練很滑,不好抓住,數月以后,可以漸漸升降自如(圖252)。
②天天練習,月月加重,壇內放沙子增重,每壇加沙10斤,兩壇共加20斤,總重量達到40斤,繼續練習,應手抓起升降自如,則更進一步(圖253)。
③每壇加沙子15斤,兩壇連皮共加重至70斤,仍然抓提升降自如(圖254)。
④每一壇加沙子25斤,兩壇加重50斤,兩壇總重達120斤,經過持久苦練,仍然應手提起,運用自如,并可以延長半個時辰不落地(圖255)。此功夫進展很快。
⑤漸漸練習日久,每一壇又加沙子30斤,兩壇加沙60斤,兩壇總重量達180斤,經練習慢慢提起,逐步練至提升自如,降下靈便,不覺費力(圖256)。
⑥經年深日久,持恒苦練,每壇加35斤沙子,兩壇加沙子70斤,總重量兩壇達到250斤,仍然練到毫不費力地提升落降,運用自如(圖257)。
⑦兩壇可換裝鐵沙子,每壇盛鐵沙子40斤,兩壇280斤,連壇皮共計重量達300斤為度(圖258)。仍然艱苦鍛煉,練至應手提起,升降自如,每天3次,每天可提起繞場子或者院子走上幾圈,約提半個時辰到一至兩個時辰,不覺勞累和費氣力時,即大功告成。必須再練習陰影之功夫。
⑧每天早晨,向日光張開兩手五指,做抓拉之狀,練習陰柔之功夫(圖259)。逐日增力氣,月月長功夫,奮勇直前,毫不松懈。
⑨經長期練習,直至陽剛之氣脫去,轉成陰柔之功練之,至功成后可以應手吸抓空中飛鳥,如射中而墜落(圖260)。
⑩再漸漸練之,與馬相距丈余,做勢挽之,并如攬繩在手,可以隨意控制其馬左右。功夫再深則可控制馬回退(圖261)。
3.功法略解
①鷹爪功夫,又叫龍爪功,又稱大擒拿手,是少林七十二藝中的內外功與軟功相兼之功法,屬于剛柔相濟之勁路,陰陽相結合之力氣。是專供練習人身指部的重要功夫,更是少林寺武僧朝夕練功不可忽視的功法。
②鷹爪功力的練習,有"剛勁""柔勁"兩種之分。兩種勁路是互相分不開的,剛以柔為基礎,又靠柔來起作用。也就是說柔再活,再迅速,觸人身體如螻蟻登泰山,無濟于事也,剛再好,練的再硬再深,沒有柔勁配合,變化靈活地運用,也屬死功不能活用,難以施展。因此證明剛柔二者勁路,是相對立的統一,陰陽對立互生,缺一不可,互相利用,互提并重。
③鷹爪功力在少林武術技擊中起重大作用,練成功后,與敵搏擊,招之敵即重傷矣。如中利刃一般甚至洞胸入臟腑。此五指若著物體,其力則實,屬陽剛之勁路;如憑空做勢抓之,其力則盛,屬軟為陰柔之勁。陰陽互生,要習陽而后再習陰,剛柔并用,因此練習柔而濟剛。五指著物抓提,是練習堅固之基礎;憑空抓之,以避其陽剛之氣也,而生陰柔之勁力。此勁須反復練習,如剛柔相濟時,抓人血氣之穴,則應手而閉住矣。威力驚人,但要持恒練之,不可中斷。少林寺歷代武僧皆精此術,如唐代空空、伏虎,宋代洪惠、洪淵,元代智元、平安,明代圓勝、月領、痛禪,清代清蓮、靜修、真靈、如凈等都精研此功夫。
④練習少林鷹爪功的要點:要先練習陽剛之實力,后練習陰柔之虛力,剛柔相濟,虛實相合,方可玄妙,用之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