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占國范(右)與兒子。 圖為占國屏。 圖為占國屏墓地照片。 “哥哥犧牲的時候,我還在抗大(延安抗日大學,記者注)上學,是家里給我寄去一封信告訴我哥哥在溫州抗日時犧牲了……”提起哥哥占國屏,已經93歲高齡的占國范(又名占凱)顫顫巍巍地說。 提到占國屏,仿佛又回到了當年戰火紛飛的年代。 根據1942年9月20日的溫州日報上《前鋒》一文中的記載——1942年7月11日日軍第二次攻占溫州,1942年8月13日,雙方為爭奪戰略高地蓮花心而發生了景山東岙攻堅戰,戰斗中第一營代營長周慶齡在掩護第三連發起沖鋒時壯烈犧牲,當時第三連只有戰余30余人,但在占國屏連長身先士卒,決死奮爭的精神感召下,個個果穩勇猛,抱著有敵無我的決心,以一敵十的信心沖鋒陷陣,于8月14日拂曉步步迫近東岙高地頂點。占連長正命令全體上好刺刀與敵人肉搏,敵人2發子彈射中其要害部位,不幸壯烈殉職,年僅23歲。 一張墓地照片 塵封往事無意間被打開 數年前,占國范的大兒子、占國屏的侄兒占民生無意間在家里發現了伯父墓地的照片,而直到這時,他們才知道原來自己的伯父在溫州抗日期間犧牲的。 自此,占民生和弟弟占幀便開始用各種辦法尋找伯父墓地地址,一心希望在有生之年前往祭拜這個英雄伯父,但從2007年開始,他們用盡了各種辦法尋找,卻毫無進展。 “伯父年紀輕輕就犧牲了,沒有留下任何子嗣,我是他最親的人了,卻始終沒有前往祭拜他,很是遺憾。”提到伯父,占幀感慨萬分。 占幀說,伯父占國屏17歲左右便離鄉,后考上了軍校,之后便參加戰斗。1942年,伯父陣亡。 “解放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國民黨身份是非常敏感的,伯父的事情,家里人壓根不敢多提,一直以來,我對伯父的事情知之甚少。”占幀說,再加上當時受交通條件等多方面因素限制,他及家人一直未能前往溫州祭拜伯父,直到他哥哥占民生無意間在家里翻出了關于伯父墓地的照片,碑文簡扼地記載了伯父的英雄事跡。根據碑文記載:占國屏在永嘉一次反攻戰斗中陣亡,與他同時安葬的還有葉秉文、周慶鈴、王海山三名將士。 “照片是伯父犧牲后,我爺爺去溫州伯父的墓地時,拍下來的……”占幀說,這是他從父親占國范口中得知的。 而早在2007年開始,占民生便想盡辦法尋找伯父墓地。他拼命地給永嘉縣政府等相關方面寫信,請求幫助尋找。后來,他才得知,原來的溫州就叫永嘉,于是,他又向溫州市民政局、統戰部等多方面請求幫助,但一直沒有更多進展。 一位熱心老人 查證占國屏犧牲有詳細記載 功夫不負有心人。 兄弟倆多年堅持尋找,2013年終于有了進展。 而說到這里,不得不提一位熱心老人。 他就是先后在溫州民政、文化系統工作,長期從事近現代地方史研究,并偏重于民國史的陳鈞賢,他退休后,近年來一直在搜集材料,撰寫《溫州抗日戰史》。 9日下午,本報記者連線了陳鈞賢。 陳鈞賢告訴記者,占幀一家尋找占國屏的事他了解得挺多。而他與占家兄弟取得聯系是在2013年8月19日,甌海區民政局負責優撫工作的張法賢同志向其轉交了抗日陣亡將士占國屏烈士后人占民生的一封信。 收到來信后,他立即赴實地進行多次調查,向有關老人了解情況,并根據他從溫州市檔案館查閱到的資料,對占國屏犧牲一事進行了充分了解查證。 陳鈞賢說,溫州市在抗日戰爭期間有過三次淪陷,在長達331天的淪陷期,軍民同仇敵愾,有過三大戰役。而溫州城區西郊景山最高點蓮花心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成為三大戰役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者始終要爭奪的戰略制高地。而占國屏正是在蓮花心爭奪戰中犧牲的。戰役結束前,占國屏命令全體上好刺刀與敵人肉搏,敵人2發子彈射中其要害部位,他壯烈犧牲,年僅23歲。 一個樸實愿望 早日找到墓地告慰在天之靈 占國范說,哥哥占國屏比他大兩歲,是1920年出生的,占國屏自幼勤奮好學,1931年“9.18事變”爆發后在山東省聊城縣第一高小衛倉小學就讀,兩年畢業后因成績優秀陸續考入當時南京市名校鐘英中學,“7.7事變”爆發后,為實現自己抗日救國的遠大抱負,考入當時中央黃埔軍校廣州分校深造學習,1940年畢業于中央黃埔軍校第四分校(即廣州分校)十六期,此后被編排到國民黨陸軍暫編第三十三師第一團第一營第三連任上尉連長。 陳鈞賢經查證后了解到,占國屏犧牲后,因功勛卓越,中華民國三十一年有關部門為他們立了墓碑,墓地在溫州永嘉縣境內,碑文記載,”中華民國三十一年秋,在抗擊日寇的溫州永嘉縣諸戰役中,陸軍暫編第三十三師第一團陣亡四將士:少校營長周慶嶺浙江江山人年四二,上尉連長占國屏山東聊城人年二三,中尉排長王海山浙江紹興人年二三,少尉排長葉秉文福建蒲城人年二三。 “那時候,很多壯烈犧牲的將士,都是草草安葬,沒有墓地,占國屏有墓地算是比較少見。”陳鈞賢說,他曾多次前往景山一帶調查,根據推測,占國屏等將士墓地應該在護國寺南邊一帶。但畢竟這么多年過去了,其間又經歷了非常復雜的年代,墓地是否依然還存在,或者遷移他處,都成了未知數。 “父親年紀也大了,我跟哥哥也都年齡不小,就希望在有生之年,還走得動路時能找到伯父的墓地去祭拜一下。”占幀說。 相關新聞 還占國屏一個名聲—— 93歲的占國范想申請追認占國屏為革命烈士 本報訊 聊城晚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除了希望能找到伯父墓地并前去祭拜,這幾天,占幀也正幫著父親占國范整理申請追認占國屏為革命烈士的申請材料。“我們不求任何撫恤,只求能還伯父一個名聲,他這是為國捐軀,是我們家族的大英雄。”占幀說。 對此,陳鈞賢說,占國屏是抗日戰爭期間在溫州市郊參加東岙山(原屬永嘉縣轄區,今屬甌海區)對日作戰陣亡的著名將士之一。1942年9月20日《溫州日報》曾以《永嘉戰役壯烈事跡》為題,對占國屏等抗日陣亡將士作了宣傳報道。根據國務院民政部發布的民[1983]優46號《關于對辛亥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國民黨人和其他愛國人士追認為革命烈士問題的通知》規定:“對參加辛亥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確因對敵作戰犧牲的國民黨人和其他愛國人士,其遺屬主動提出申請,并有可靠證明者,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或民政部批準,可以追認為革命烈士。”的規定,占國范可以向犧牲將士原籍當地的民政部門提出申請。 陳鈞賢說,按照國家民政部內部文件精神,抗日陣亡將士申報革命烈士,必須符合三個條件:一、抗日陣亡的著名將士、民主人士;二、家屬有申報要求;三、有利于對臺統一。具體申報程序則有:一般由直系親屬向原籍地民政部門提出書面申請;由民政部門到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復印國民政府給予的撫恤證明;再將完整材料(主要是抗日陣亡事跡)報省民政廳審核,最后由省人民政府頒發革命烈士證書。 (記者 李小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