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院士-呂敏 責任編輯:晶品 上傳時間:2016/4/8 15:43:37 ![]() 簡要介紹:呂敏,1931年生,江蘇丹陽人。1952年畢業于浙江大學物理系,1959年赴前蘇聯聯合核子研究所工作,1962年回國后在新疆國防科委核試驗基地工作,1987年調回北京,在國防科工委系統工程研究所任研究員。1988年起擔任抗輻射加固技術專業組組長,1990年當選為中國核學會副理事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52年呂敏從浙江大學物理系畢業,分配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現高能所),從事宇宙線基本粒子的實驗研究。1959年赴前蘇聯聯合核子研究所工作,1962年回國后被調到國防科委,參加我國核武器試驗工作,在新疆國防科委核試驗基地工作了二十幾年,先后擔任過研究室副主任、科技處副處長、研究所副所長、基地科技委主任等職務。在試驗基地期間,主要從事核試驗的物理診斷測量工作,曾先后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五項、 特等獎一項;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先進科技工作者獎;曾立二等功兩次。1987年呂敏調回北京,在國防科工委系統工程研究所任研究員。從事抗輻射加固技術和軍備控制的科學技術等研究工作。1988年起擔任抗輻射加固技術專業組組長。1990年起當選為中國核學會副理事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50年代呂敏在王淦昌、張文裕、蕭健先生指導下,利用宇宙線研究奇異粒子和高能核作用,先后兩次到云南東北山區海拔3200米的“落雪”高山實驗室工作,持續約兩年,利用多板云霧室,收集高能核作用和奇異粒子的事例。獲得了幾萬對云霧室照片,帶回北京進行判讀、分析。研究成果發表在《中國科學》、《物理學報》等刊物上。這項研究工作是當年國內惟一有條件進行的基本粒子實驗工作,后來與其他同志的工作一起獲得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呂敏到前蘇聯聯合所后,先在高能實驗室、中能實驗室進行基本粒子的實驗工作,以后轉到中子實驗室從事脈沖反應堆的實驗研究,測量脈沖反應堆脈沖功率統計起伏現象并研究了它們與功率的關系。研究工作的成果發表在水翻睡和ATOM H明9HEPlTIgl雜志上。 96年回國后,呂敏調到國防科委,參加核試驗基地研究所的籌建工作,并開始第一次核試驗的準備。在第一次核試驗中,他具體負責測量核鏈式反應動力學參數,呂敏提出測量的物理方案,帶領了一批比他更年輕、剛從大學畢業不久的同志們,在沒有實驗室、沒有儀器設備的條件下,積極籌備反應動力學測量所需要的測量和標定的設備。在許多單位大力幫助下,終于按時完成了準備工作,現場測試成功,為理論設計部門提供了第一枚原子彈的實測數據。此后,不斷改進儀器設備的性能,在幾十次核試驗中,提供了大量的鏈式反應動力學重要的實測數據。隨著我國核武器水平的提高,核裝置爆炸涉及的物理過程增加,其中聚變核反應起重要作用,這就要求在每次核試驗中取得更多的實測數據,用以檢查理論設計和計算的可靠性。同時我國的核試驗已轉到地下進行,核試驗面臨新的挑戰,在這樣的條件下,呂敏先后提出多項實時物理診斷測量項目及測量的基本物理方案,并指導年輕同志們加以實現。這些項目包括用飛行時間方法測量中子能譜從而獲得聚變反應溫度;通過針孔照相獲得聚變反應區的形狀和尺寸;利用電子對反應產生的正電子測量聚變反應的高能7射線;利用光纖陣列測量空間不同位置的溫度參數等等。為了使每次豎井方式的地下核試驗能夠得到更多的實測數據,呂敏提出采用多測量項目鋼架組合的核試驗方案,并促進其實現,使豎井核試驗中能夠順利地同時進行多項目物理測量,為每次核武器試驗都獲得豐富的數據創造了條件。所有這些工作都取得了成功,使我國核試驗水平大大提高,能夠與美俄的核試驗相比,為我國核武器發展做出了貢獻。為此呂敏曾多次獲得國家級獎勵。 因積勞成疾,1986年呂敏患重病到北京醫治,病愈后留北京工作,在國防科工委系統工程研究所任研究員,主要負責武器和衛星的抗輻射加固技術研究,除組織領導工作外,在電子元器件單粒子效應、電子線路瞬態7輻照效應、元器件X射線劑量效應、X射線力學效應等方面提出了許多研究課題和研究途徑的建議。 在北京工作期間,呂敏還參加了軍備控制的科學與技術研究,在核軍備控制的理論、形勢分析、趨勢預測等方面寫出了一些論文,并在國內和國際會議上報告交流。在軍備控制的核查技術問題上進行過不少研究,對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核查、衛星核查技術等方面提出了有益的看法和建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