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晚一碗湯,喝了降血壓 【藥物組成】 天麻14克,杭菊花14克,黃芪24克,石決明28克,夏枯草各28克,潼蒺藜、牛膝、鉤藤各16克,甘草8克。 【用法用量】 水煎2次,每日1劑,早晚分服,連服14天為1個療程。兩療程統計療效,有效者,繼續用藥1個療程,以鞏固療效。善后用原方研細煉蜜為丸,每日2丸,分早晚兩次口服。無效者兩療程后停藥。若已有口服兩藥患者,不可立即停用,先原劑量服用,待血壓平穩后,再漸次減量,一般在30天后可不再服用西藥。 【加減應用】 1、腎陰不足加枸杞子16克,加大棗10克;有五心煩熱者加黃柏16克,心腎不交之心慌加生脈散、黃連各14克。 2、肝陽上亢加寄生16克,口干口苦明顯加龍膽草、梔子各11克,頭暈惡心欲吐加生龍牡各28克。 3、痰濁中阻加半夏16克,陳皮14克;腹悶脹加砂仁、薏仁各14克,嘔吐痰涎加南星、白附子14克,心前區刺痛加瓜蔞18克,白芍14克,合生脈散;失眠多夢加首烏藤26克,當歸16克。 【病例詳解】 某男,57歲,患者10年前體檢時發現血壓升高,10年來從未間斷服用降壓藥,血壓未得到有效的控制,血壓波動于170?210/95?120mmHg。患者時感頭暈頭痛,周身乏力,失眠健忘,納少,飲水不多,睡眠尚可,大便偏干,小便尚可,查血壓220/110mmHg,心率76次/分。患者還在口服心痛定10毫克,甲基多巴0.25mg,每日3次。 X片示:左心室肥大。心電圖示:心電軸左偏,左心室肥大。查肌酐、尿素氮均處于正常水平。患者舌暗紅苔淡黃,脈弦。西醫診斷為:高血壓Ⅱ期。中醫辨證為:氣血雙虧。 口服中藥,以基本方加法半夏16克,陳皮、砂仁、厚樸各14克。服用5劑后,患者頭暈、惡心、乏力癥狀已明顯好轉,測血壓已降至145/85mmHg。上方加生地28克,連服一療程,臨床癥狀已基本消失,測血壓波動于130?150/95?90mmHg之間。停用心痛定、甲基多巴,口服中藥,在上方基礎上減厚樸14克,加枸杞子18克,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早晚各服1丸。患者痊愈。隨訪2個月,病情穩定。 【高血壓的哪些事按語】 關于原發性高血壓病,中醫理論認為多因肝腎兩臟病變引起氣血虧虛,導致腎氣不足,血不通達;肝腎功能紊亂,影響脾胃運行;痰濕內阻,阻中焦,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病久入絡,血行不暢,阻氣機。 故中醫辨證多分為:腎陰不足、痰濁中阻、氣血雙虧、瘀血阻滯等幾種。定眩湯中以牛膝、天麻平肝、滋陰潛陽以治本為君藥;石決明平肝熄風;潼蒺藜清熱平肝,涼血安神;夏枯草、菊花清肝火,平肝陽,移盈補虧。 中醫藥理研究發現,組方各藥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壓作用。諸藥合用,標本兼治,共達養陰平肝、降血壓之效。本方療效良好,尤其對肝腎陰虛所致的高血壓Ⅰ期、Ⅱ期患者療效尤佳,值得運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