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農具,兩千年了有些還在使用中
東蒙養正
2016-11-25 09:07
農業有時又稱為農耕,耕就是耕地,而犁就是耕地最基本的工具。農民用犁耕地,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將土劃開,二是將劃開的土塊盡量翻過來。最初為了劃開土地,用的是一根尖頭的木棍,這便是最早的犁──耒。 犁系由耒耜發展而來。耒耜是手推足蹴 的直插間歇式的翻土農具,而犁則是由人力或畜力等做為牽引,將間歇翻土改為連續式的翻土,它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翻土的效率。犁最初可能是用人來拉的。后來最常見的牛拉犁可能出現于春秋之間(即大約公元前五至四世紀之間)。 早期的犁鏵一般呈V字形,只能破土劃溝,不能翻土作壟。漢代在犁鏵的上端加上了犁壁,使其在破土劃溝的同時有翻土作壟的功能。不過漢代的犁還嫌笨重,一副犁需要二牛三人才能操作,即由二牛抬摃,一人前牽牛,一人按犁轅,一人扶犁,這對于田地面積較小的南方水田很不適應,于是到了唐代在江南地區,出現了一種更為輕巧的一人一牛就能使用的曲轅犁,稱為江東犁。這也就是后來使用最為廣泛,直到今天仍能看到的犁。 耙 ,是一種碎土農具。它的作用就是把耕起的土塊破碎。有道是:大樹底下無茂草,大塊之間無美苗。耕起的土塊往往較大,上面不僅附著雜草,里面還可能藏有害蟲,而且土塊太大,也不利于種子播下之后的生根發芽。用耙將土塊破碎,可以起到消滅雜草,抑制蟲害的作用,為播種準備條件,在干旱的北方地區,耙通過改變土壤結構,還起到保 土壤中的水分,稱為 防旱的作用。所以古時候,人們非常重視耙的作用,有「犁一耙六」之說。耙最早出現于漢代,起初是一種手工操作使用的齒耙,齒有三到六個不等,這種耙唐宋以后在江南水田地區得到廣泛使用,稱為「鐵搭」,今天仍能見到。 通常說的耙是指畜力牽引的碎土農具。它最早見于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時稱:鐵齒 楱,唐以后始稱為耙,或爬。耙依據其形制,又分為長條形耙、人字耙和方形耙。 耢,又稱為 ,或者蓋。耢,即無齒耙。它的形制與作用都與耙差不多,不過是用藤條、荊條之類取代了耙上的鐵齒而已。它用于耕之后,和耙一樣具有碎土的功效,用之耙后,則有平整地面的作用,為播種作準備。有時也用于播種之后,起到覆蓋種子的作用,所以又稱為蓋。無論是碎土、平整地面,還是覆土,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保 防旱,為農作物生長提供良好的土壤條件。 也是最早出現于漢代,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稱之為「耢」。 耖是南方水田耕作使用的一種專門的農具,它的作用和北方的耢差不多,即在破碎土塊的同時,還具有平整田面的作用。但由于是在水田使用,形制與耢相差較大,耙、耢都是平放著使用,而耖則是豎著使用,下部有列齒,上部則有橫把,耖田時扶橫把操作。耖有可能在西晉時就已在南方水田稻作中出現,但真正普及則是在宋朝以后。 耬,又稱耬車。耬是一種畜力播種工具,這種工具據東漢崔寔《政論》的記載,耬車由三只耬腳組成,即三腳耬。三腳耬,下有三個開溝器,播種時,用一頭牛拉著耬車,耬腳在平整好的土地上開溝播種,同時進行覆蓋和鎮壓,一舉數得,省時省力,故其效率可以達到「日種一頃」。 據史書記載,耬車是漢武帝時主管農業生產的搜粟都尉趙過發明的。趙過為了推廣代田法,發明了一系列與之配套的農具,耬便是其中之一。耬車的三個耬腳可以一次性開出三條溝來,同時完成的還有播種和覆土等項作業,因此大大提高了效率。 耬車的出現為分行栽培提供了有利的工具。它能夠保證行距、株距始終如一,這就為畜力中耕的發明準備了條件。元代時,出現的一種耬鋤,它是直接從耬車發展而來的,耬鋤同耬車非常相似,只是沒有耬斗,取而代之的是耰鋤。使用時用一驢挽之,效率非常高。鋤頭的入土深度達二三寸,超過手鋤的三倍,而且速度快,每天所鋤的地達二十畝之多。 耬車除了改進為耬鋤之外,還經過改進用來施肥,而成為下糞耬種。下糞耬種,是在原來播種用的耬車上加上斗,斗中裝有篩過的細糞,或拌過的蠶沙,播種時隨種而下,將糞覆蓋在種子上,取到施肥的作用,使開溝、播種、施肥、覆土、鎮壓等作業一次完成,大大提高了功效。 耬,可以稱得上是中國農學史上最巧妙的發明!至今在北方農村仍然能見到耬使用的身影。 秧馬是宋代出現的專門為水稻移栽而設計制造出來的農具。這種農具因最初由蘇軾在武昌發現,并在江西、嶺南、兩浙等地的宣傳推廣而廣為人知。據蘇軾的記載這種農具最初可能是一種拔秧的坐騎,在泥地里乘坐秧馬可以提高行進速度,減輕勞動強度,起到勞動保護的作用。但在流傳的過程中,它的功用似乎被人所誤解,以致在很長的時間里,有人認為它是一種插秧農具,甚至認為它是一種運秧農具。 鋤:「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種子播下之后,和作物一起長出的可能還有雜草,雜草和作物展開生存競爭,于是需要除草。鋤就是除草的農具。清除雜草,改善土壤環境,可以幫助作物更好地生長。所以古人認為,鋤者,助也。中國傳統農學中最重視鋤地,認為鋤可以帶來豐產等多方面的好處,所以主張「鋤不厭數」,也因此唐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成為千古名篇。 鋤是一種古老的農具。原始農業中就有石鋤、木鋤、骨蚌鋤、鹿角鋤,商和西周出現了一種青銅鋤 镈,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鐵鋤,并沿用至今。盡管在這期間,鋤的形制發生了一些變化,但中耕除草的功能沒有變。 水車是一種灌溉工具。作物需要灌溉,猶如人需要喝水。灌溉工具有多種,諸如戽斗、桔槔等。水車是其中技術最高、效率最好、使用最廣的工具。水車有兩種,一種名翻車,發明于東漢末年,發明人是掖廷令(官名)畢嵐,起初用于給郊區道路灑水,后經三國時人馬鈞的改進始用于農業。馬鈞改進的翻車是用手搖的,后世稱為拔車。 自唐以后,又出現了功效更高的腳踏翻車和牛轉翻車。其中又以腳踏翻車為多。唐宋以后發明了利用畜力為動力的牛轉翻車、流水為動力的水轉翻車和以風為動力的風力水車。 另一種水車名筒車。筒車是利用水流推動轉輪來提水灌溉的裝置。發明于唐朝。唐人陳廷章的《水輪賦》中對筒車有生動具體的描述。宋元時期,適應不同的農田灌溉需要,筒車又有所發展,出現了衛(驢)轉筒車、高轉筒車、水轉高車等不同形制。 唐代還發明了另一種灌溉工具立井水車。「以木桶相連,汲于井中?!惯@種「以木桶相連」的水車是用來提取井水的,故又稱為井車。 鐮:收割谷物最常用的工具就是鐮刀,全世界的鐮刀基本上都大同小異,形似一彎新月。鐮刀是個后起的名字,中國古代最早稱鐮刀為铚艾,艾又寫作刈,表示割草,铚,則是割草時發出的聲音。后人試圖從形制和功用上加以區分,認為艾铚有長短和收割方式之別,實際上它們都是鐮刀。鐮刀一般都是單手握著使用,但宋元時期出現了一種新的帶輪的鐮刀,用雙手推著使用,稱為推鐮。這種推鐮對于收割落粒性很強的蕎麥等作物,非常適合。是中國農業史上最早的收割機械。 扇車,又稱風車、風扇車,或揚車、廂車。谷物的成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飽滿,有的空癟,且在脫粒成谷或脫殼成米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摻雜進去各種秸稈、糠秕之類,為了清除這些雜物,人們采取了各種辦法, 或簸揚, 或水淘,或過篩。扇車就是一種簸揚的工具。扇車由木箱和裝有葉片的軸構成。 扇車最遲在西漢就已出現,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西漢揚雄的《急就篇》,漢墓中也有陶風車的出土。扇車以后被廣泛使用,成為谷物加工中最重要的工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