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清朝的官制很多人都十分了解,特別是中央一級的宰相、軍機大臣、以及六部尚書等。其實對于六部可能我們的認識還比較寬泛,如何分工或許也不甚清楚,本文著重介紹下清朝的六部之首---吏部。 清朝的六部正官,又叫堂官,就是尚書、侍郎,類似于現(xiàn)在各部的正副部長,明朝時設(shè)立三人,尚書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清朝因為是滿漢復(fù)職制,尚書滿漢各一人,左右侍郎滿漢各一人,一共是六個長官。 清朝的六部堂官品級比明朝要高,明代的尚書是正二品,清朝到了雍正年間提升到了從一品,升了一級,僅次于大學(xué)士。侍郎明朝是正三品,清乾隆時期升為了正二品,比明朝高一品即二級。其實,清朝的很多機構(gòu)官員品級都比明朝高,最明顯的就是翰林院。 六部中的屬官,主要是各司下的官員,稱為“部屬”,有郎中、員外郎、主事,這三個官職又簡稱為“郎員主”。其中,郎中是正五品,員外郎是從五品,主事是正六品。很多新科進士分配在中央工作,大部分是在六部當(dāng)主事,再有就是內(nèi)閣中書,比主事低一些,這兩種官缺比較多。 以下主要談下六部的分司問題,因為篇幅有限,就以吏部為例。吏部分為四個司: 一,文選司 文選司全名叫文選清吏司,六部中所有司都有“清吏”二字,稱呼時一般都會省去,本文也將“清吏”二字省略。文選司掌管中央和地方所有文職官員的額缺設(shè)置和品級,以及官員的選授與升遷調(diào)補等。 文選司在六部所有司中最重要,在很多清朝史料中經(jīng)常提到,在六部當(dāng)司官的人以當(dāng)文選司郎中、員外郎為驕傲,且吏部排在六部之首,文選司又排在各司之首,所以文選司是最高的司了,職責(zé)也確實很重要。古代對選官都很重視,特別到了王朝社會的后期越受重視,選官的制度也就越復(fù)雜。 二,考功司 這個從字面上就比較好理解,他是吏部負責(zé)考核官員,即所謂的京察、大計,關(guān)系到官員的獎懲升遷,所以也是比較重要的一個部門。 三,驗封司 這個部門有點特殊,想必諸位也覺的陌生。驗封司是掌管世爵的封襲和文官散階的封贈,這里面有兩個關(guān)鍵詞值得注意下,就是“散階”和“封贈”。 “散階”指的是官員的一些榮譽性虛銜,光祿大夫之類的,沒有實職,祖母、母親、妻子也可以封為命婦,稱夫人、淑人等。還可以追封前代,都發(fā)給誥命或是敕命,五品官以上叫誥命,六品官以下叫敕命。 “封贈”,封在世的叫封,追封去世的叫贈,合起來就叫封贈。封驗司還掌管著官員蔭子之事,清朝官員到了一定品級,可以蔭一子,被蔭者可以當(dāng)官,不過這官不是世襲官,一般要低四個品級。比如一品官所蔭者可以選為五品官。封驗司的另外一個職能就是掌管少數(shù)民族土司的世襲和官吏的任用。 四,稽勛司 稽勛司掌管官員的守制、終養(yǎng)、出繼、入籍等。守制就是所謂的丁憂,當(dāng)官的父母如果有去世的,按制要丁憂三年(一般是二十七個月),丁憂也叫守艱。在這期間就不能當(dāng)官,如果是母親去世叫“守內(nèi)艱”,父親去世則叫“守外艱”。 終養(yǎng),是古代講究孝道的一種體現(xiàn),當(dāng)官的如果父母到八十歲了,就可以回去奉養(yǎng)老人,這不僅是宗法問題,也涉及蔭子的問題。入籍,官員也有祖籍、原籍,如果在某一地方落戶超過二十年,就算入籍新的地方。 官員所有的這些問題,吏部都要掌握,因為清朝講究官員的回避制度,吏部在選任地方官時,要回避祖籍五百里以內(nèi)的地區(qū)。(需要了解回避制度的,可參考小編之前的文章)這還與科舉錄取有關(guān)系,因為不同省份有不同的錄取名額,需要掌握官員子孫的情況,以便備案入檔。 以上就是關(guān)于清朝吏部的一些簡單介紹,而在六部中最為復(fù)雜的當(dāng)屬戶部和刑部,下次有機會再詳細介紹下戶部以及刑部的具體情況。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chuàng)。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