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 本指古代音樂官署。“樂府”一名,始于西漢,惠帝時已有“樂府令”。至武帝始建立樂府,掌管朝會宴饗、道路游行時所用的音樂,兼采民間詩歌和樂曲。樂府作為一種詩體,初指樂府官署所采集、創作的樂歌,后用以稱魏晉至唐代可以入樂的詩歌和后人仿效樂府古題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詞、散曲和劇曲,因配合音樂,有時也稱樂府。 歌行 古代詩歌的一體。漢魏以下的樂府詩,題名為“歌”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并無嚴格的區別。后遂有“歌行”一體。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行”是樂曲的意思,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貞《索隱》。 賦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為題之詩,題首多冠以“賦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賦得蘭澤多芳草》一詩。科舉時代之試帖詩,因詩題多取成句,故題前均冠以“賦得”二字。同樣也應用于應制之作及詩人集會分題。后遂將“賦得”實用為一種詩體,即景賦詩者亦往往以“賦得”為題 聯句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兩人或多人共作一詩,相聯成篇。傳始于漢武帝時《柏梁臺詩》(疑系后人偽作)。初無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韻、兩句一韻乃至兩句以上者,依次而下。后來習用一人出上句,續者須對成一聯,再出上句,輪流相繼。舊時多用于上層飲宴及朋友間酬應,絕少佳作。 集句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數家的詩句,拼集而成一詩。現存最早的集句,為西晉傅咸的《七經詩》。 古風 詩體名。即“古詩”、“古體詩”。李白有古風五十九首,明胡震亨謂其內容“非指言時事,即感傷己遭”,中有不少名篇。 古體詩 亦稱“古詩”、“古風”。詩體名,和近體詩相對。產生較早。每篇句數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較多。不求對仗,平仄和用韻也較自由。 四言詩 詩體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為主。是我國古代詩歌中最早形成的詩體。春秋以前的詩歌,如《詩經》,大都為四言。漢代以后,格調稍變。自南朝宋齊以后,作者漸少。 五言詩 詩體名。由五字句所構成的詩篇。起于漢代。魏晉以后,歷六朝隋唐,大為發展,成為古典詩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詩、五言律詩、五言絕句。 六言詩 詩體名。全篇每句六字。相傳始于西漢谷永,一說東方朔已有“六言”,其詩均不傳今所見以漢末孔融的六言詩為最早。有古體近體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詩 詩體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為主,當起于漢代民間歌謠。舊說則謂始于《柏梁臺詩》,恐不可信。魏曹丕《燕歌行》,為現存較早的純粹七言詩。到了唐代,大為發展。有七言古詩、七言律詩、七言絕句。與五言詩同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 雜言詩 詩體名。古體詩的一種,最初出于樂府。詩中句子字數長短間雜,無一定標準,最短僅一字,長句有達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間者為多。 近體詩 亦稱“今體詩”。詩體名。唐代形成的律詩和絕詩的通稱,同古體詩相對而言。句數、字數和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今體詩 即“近體詩”。 律詩 詩體名。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分五言、七言兩體,簡稱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則為排律。律詩中,凡兩句相配,稱為一“聯”。五律、七律的第一聯(一、二句)稱“首聯”,第二聯(三、四句)稱“頷聯”,第三聯(五、六句)稱“頸聯”,第四聯(七、八句)稱“尾聯”。每聯的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 格律詩 詩歌的一種。形式有一定規格,音韻有一定規律,倘有變化,需按一定規則。中國古典格律詩中常見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絕句和律詩。詞、曲每調的字數、句式、押韻都有一定的規格,也可稱為格律詩。 排律 詩體名。律詩的一種。就律詩定格加以鋪排延長,故名。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韻者。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 絕句 即“絕詩”。亦稱“截句”、“斷句”。詩體名。截、斷、絕均有短截義,因定格僅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為主,簡稱五絕、七絕。也有六言絕句。唐代通行者為近體,平仄和押韻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人說絕詩是截取律詩的一半而成。但在唐代律詩形成以前,已有絕句,雖亦押韻而平仄較自由,如《玉臺新詠》中即有《古絕句》,后人即用“古絕句”以別于近體絕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