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過去的思考水平:員工遇到問題—管理者找出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告訴員工怎么做 2、現在的思考水平:員工遇到問題—管理者找出解決方法的同時,還要能夠有更高的思維,比如找出這一類問題的共性—告訴員工怎么做 大概如此分解以后,可以這么認為,我們不僅要解決問題,而且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論也同樣重要。不僅能解決現有的問題,還能預防可能發生的問題。 管理者環境分析: “當下”,我對這個詞的理解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對環境的分析,讓我意識到不同環境中管理者角色定位的變化。舉個例子,十五年前,企業對員工的管理,可能更多的是“你不好好干,就要被炒魷魚“,十五年后,再說這句話,可能不是你炒員工,而是員工把你炒了。所以對“當下”環境的理解,有助于管理者認清楚狀況,從而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 1、經濟環境的分析:從生產銷售企業轉變成品牌顧客服務型企業 2、新的環境下的挑戰:企業找未來,首先找目標,其次找路徑,成功看人才,落實靠執行 3、卓越企業的條件:知覺,對自身企業所處的環境和發展趨勢有一個明確的認知。策略,對自身企業面對環境應做事情的構想。實踐,實現策略要付出的行動。 1→2→3,實際上可以看成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傳統的生產型企業,比如產量要是多少,有死任務,而品牌顧客服務型企業,產品要具有人性,內部管理也需要人性。 在這里,延伸出來兩個詞,經營者和管理者,經營者決定了內容,管理者決定了手段,比如開一家牛肉面店,經營者確定我們做牛肉面,而且一天可以產出200碗面。而制作面→服務→客服,這樣的工作流程及流程中人的管理,更多的需要管理者來做。 由以上可以得知,經營者要指引方向,考慮定位,及我們的機會和能力。管理者負責連結、協調、控制,同時不斷的提升能力,來更好的做事情。 兩者之間的關系就好比戰略VS執行!好比OPPO手機當年推出一樣,BOSS也是經過了SWOT分析環境,及對我們的能力分析過以后,決定進入這個市場,并且決定了我們的年輕、時尚的定位。而各個部門的組建,共同的來完成這樣的目標。 管理者的角色與職責: 專業管理者的兩個基本原則,我覺得很適用: 1、從做的更賣力,轉變成做的更聰明。 2、確定共同目標、共同的價值觀、適當的結構。同時,持續的訓練與發展,創造績效。 管理的四大方向: 1、環境的因應,正如第一部分所說,經濟、工作等環境的變化,管理者應該考慮如何應對? 2、工作的管理。要制定出團隊的工作計劃、流程和組織形式,同時,也要有一個較好的方法來進行管制、協調。在工作了一段時間后,可能會有一些問題出現,這個時候,管理者又承擔了改善流程、解決問題的作用。 3、人的管理。拉好一個隊伍,充分發揮大家的作用來做好工作,比如可以有性格互補、能力互補、發揮專長等技巧。在人格特質上,也要注重培養。 4、發揮領導力。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可能是人格魅力,也可能是才華魅力。 管理要滿足的對象: 1、對經營者,業務及利潤目標的達成,經營體質的提升 2、對部屬,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公正的評價和成行的機會 3、對內部客戶,適當的滿足相應的需求,和諧相處 4、對自身,自我肯定,自我實現 以上幾個大類的分析,讓我更加體系化的認識管理。我覺得做管理者,需要很好的思維、分析能力,思維偏重于結構化的思維,讓工作進行的更有條理。分析需要注意搜集信息,洞察工作中的重點,或者員工的心理活動狀況等。 如果拿軍隊來舉例,企業管理者不僅要當一個好的師長,制定好進攻計劃,而且也要當好政委,來進行思想工作。 管理者的思維除了結構化思維以外,還要有多贏的思維。比如尊重和欣賞,換位思考,知己知彼等??傊?,我們要想盡辦法,找對的人,用對的方法,做對的事情,帶好團隊的同時,也努力提升/優化自己的管理方法,才能在不同的“當下”中,做到優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