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發布。 作為研究長達三年,關涉課標修訂、課程建設、學生評價的權威成果,“核心素養”一經發布就引起社會巨大關注。有吐槽、有詮釋、有補充……各種聲音不絕于耳。無論如何,他們都在為“核心素養”最終落到教改實處排除干擾,理清思緒。 核心素養不核心,倒像綜合素養 黃家驊 福建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 各位看官無須為“核心素養”出臺而歡欣鼓舞,緊接著肯定是一大堆口水,我第一個吐槽! 其一,稱之為“核心”,我看更象是“綜合”,核心者,應該是最關鍵之要點,什么都進,稱之為“綜合素養”更妥貼”; 其二,“人生底蘊”和“科學精神”這兩條我在半年前就提過,我認為核心素養無非就是這兩項,少一條不行,多一項多余,這次果然有這兩項,但我認為應以“人文情懷”代替“人文底蘊”,底蘊只厚積不發揮,情懷是邊學邊做,人文內化于心而外化于形,更符合我們教育的價值取向,因此,專家們的用詞不當! 其三,“學會學習”不是核心素養,只能算是一種能力,專家們牛頭不對馬嘴; 其四,“健康生活”更不象是核心素養,是一種期望的生活壯態,不論男女老少、古今中外,莫不皆然,怎么能特指學生發展之“核心”、“素養”? 其五,“責任擔當”己經包括在“人文情懷”中,情懷者必有風骨,自然有擔當,所以,把人文底蘊改為人文情懷,就免去這一條了! 其六,“實踐創新”,是“科學精神”的題中之意,科學精神要求實事求是,當然需要“實踐”,科學精神還要求永無止境的探索,當然包括“創新,所以,這一條也沒必要!
列位名家校長,容我狂妄一句,北師大現今沒有高人了,歷時半年,由校長董奇登場,隆重推出這6句24個字的“核心素養”內涵,讓人感覺內容平淡、同義反復、互有重疊、立意膚淺,且語句淺易、文字粗糙、淺白簡陋,完全不是大家之作,而是學識見解淺陋的一班人拼湊而成!這種句子我一晚上可以編好幾套。 故此,請大家盡管吐槽,有路子的朋友,請把我的意見傳到北師大! 核心素養的中國表達 成尚榮 國家督學、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審查委員會委員、原江蘇省教科所所長 如果要對核心素養的中國表達從總體上作一概括的話,那就是,其一,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一個結構,具有方向性、理念性、價值性、落實性的召喚,因而它是一個召喚性結構。其二,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根本任務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探索、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立德樹人的育人模式。其三,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深植于中華優秀的文化傳統土壤中,又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既具有中國文化底蘊,又具有時代特點,兩者融合、互動、支撐。 核心素養的中國表達植根何處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應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土壤中,主動、積極回應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召喚,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經驗總結和深度反思中,吸取豐富的營養,獲得重要啟示,緊貼中國學生發展的實際,從中國學生發展的特點和需求出發。 核心素養的中國表達,應如何彰顯“中國”元素? 一、應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土壤中。 二、應主動、積極回應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召喚。 三、應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經驗總結和深度反思中,吸取豐富的營養,獲得重要啟示。 四、應緊貼中國學生發展的實際,從中國學生發展的特點和需求出發。 核心素養的中國表達特點何在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基于素質教育,又是素質教育的提升與超越。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在內涵界定上,能力與品格并重;在價值取向上,個人發展取向和社會發展取向二者融合、統一;在具體實施上,落實在課程開發與設計中,落實在學科教學中。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既基于素質教育,又是素質教育的堅守、提升與超越。核心素養的提出,決不是對素質教育的否定,核心素養與素質教育在方向上、理念上、在重點上具有內在的一致性與緊密的關聯性。核心素養命題不但沒有切斷歷史,還給素質教育注入了新內涵、新機制、新動力。這是具有中國特點的。 不同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對核心素養的內涵都有自己的界定,從總體上看,他們往往以“技能”或“能力”來呈現(當然,他們所提出的技能、能力與傳統意義上的技能、能力還是有差異的)。而我們國家,將核心素養界定為“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亦即不但重視能力,還重視品格,品格與能力同時成為核心素養的內涵。這一界定對核心素養價值與內涵的理解更完整。 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選擇,有偏向于成功生活的,有偏向于終身學習的,也有偏向于個人發展的,還有采用綜合性取向的。中國的價值取向非常鮮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那就是既有個人發展取向,又有社會發展取向,而且二者是統一的、融合的。堅持個人終身發展與社會發展價值的統一、融合、互動,這正是中國的一種表達與追求。 不同的結構反映了不同的理念和不同的理解。我國專家組的研究,從核心素養的特性出發,形成核心素養的幾個維度,形成合理的結構,進而建構核心素養的內容,那就是:核心素養的自主性——自主發展維度、核心素養的社會性——社會參與維度、核心素養的文化性——文化學習、修煉維度。這三個維度建構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整體框架,是完整的、合理的,用框架反映核心素養的特性,以特性來支撐框架。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不是虛空的,它必須落實,落實在課程開發與設計中,也要落實在學科教學中。同時,學科育人的理念,也必然要求學科內容的選擇、目標的設立以及所展開的教學過程,一定要以核心素養為目標為依據,有目的、有計劃地落實核心素養。 我國非常重視核心素養的實施。教育部在2014年關于立德樹人的意見里就非常明確:以“堅持系統設計、整體規劃育人各個環節的改革”為基本原則,統籌各學段,統籌各學科,統籌課標、教材、教學、評價、考試等環節,統籌各教育力量,統籌各種陣地,“形成多方參與、齊心協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基本確立“相互配套、協調一致的人才培養體制”,進而實現“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員育人”的目標。這是整體思考、復雜性思維范式的具體體現,也是中國表達的生動體現。 對于核心素養,學校應當有自己的表達,發出自己的聲音,與中國表達相呼應,形成中國課改、教改的生動氣象。而學校表達的主題,就是尋找核心素養落地的力量。 比如清華附小的校本化表達是:天下情懷、身心健康、誠志于學、審美情趣、學會改變等。他們不是另搞一套,而是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從學校的文化歷史傳統出發,瞻望未來。 再如,“尋找核心素養落地的力量”是重慶巴蜀小學近一年多來一直思考、研究的問題,他們極有學習力、思考力和創造力。 又如,江蘇吳江實驗小學,三年多來,一直研究“學科關鍵能力”。學科關鍵能力是他們研究框架中重要的一個部分: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個體發展核心素養。這一框架是完整的、合理的,而其中學科關鍵能力是他們的一個突破點,以學科關鍵能力帶動學科核心素養,進而促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把核心素養真正落實到課程、教學中去。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學校是可以有自己表達的。學校表達實質是學校的創造。我們需要這種研究精神和創造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