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乘除法: 1、整十整百數的乘、除法(限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先把因數(或被除數)末尾的0放在一邊,再相乘(或相除),然后在積(或商)的末尾添上0。(記住:必須方便口算。最后所添0的個數=放在一邊的0的總個數。) 2、乘、除法(限除數是一位數)的估算方法:轉化成和原數接近的整十整百數,再進行乘除口算。 (記住:在轉化成和原數接近的整十整百數時,必須方便口算。) 3、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乘起,一位一位地乘。哪一位上乘得的積滿幾十,就向前一位進幾。 (注意:在豎式中,用后一個因數的十位去乘前一個因數時,積的末位就寫在十位。) 4、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方法:從高位除起,一位一位地除,哪一位上除得的商就寫在哪一位上,每一次除得的余數都必須比除數小。 (記住:A.被除數最高位上不夠商1,就退后一位寫商;其它數位上不夠商1,就用0來占位。B. 在豎式中,每除一位,就必須在那一位上寫一位商。) 5、積的變化規律:A.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幾倍,積就擴大(或縮小)幾倍。 B.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幾倍,另一個因數縮小或(擴大)相同的倍數,積不變。 6、商的變化規律:A.除數不變,被除數擴大(或縮小)幾倍,商也擴大(或縮小)幾倍。B.被除數不變,除數擴大(或縮小),商就縮小或(擴大)相同的倍數。C.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 7、數字的排列規律:如果題中的數字越來越大,可能是由乘法或加法算出的。如果題中的數字越來越小,可能是由除法或減法算出的。 二、小數: 1、“.”叫小數點,小數點左邊是整數部分(讀法:和以前學的整數讀法相同),小數點右邊是小數部分(讀法:直接從前往后讀出每一個數字。) 2、小數點左邊整數部分: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小數點右邊小數部分:第一位是十分位(計數單位是 ,也就是0.1),第二位是百分位(計數單位是 ,也就是0.01)。 3、小數改寫成元角分的方法:小數點前面整數部分是幾就是幾元。小數點后面第一位是幾就是幾角。小數點后面第二位是幾就是幾分。(如:12.68元就是12元6角8分。記住:當角或分為0時,“0角”或“0分”可以不寫。) 4、分數改成小數的方法:分母是10的分數,就用一位小數表示。分母是100的分數,就用兩位小數表示。 5、一位小數的加減法:小數點對齊,從小數點后邊最后一位算起,最后在得數上對齊小數點點上小數點。(記住:進位要在前一位加上進的幾,退位要在前一位減去幾。) 三、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1): 1、面積的定義: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2、面積的單位: A.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也可以寫作1厘米2(或cm2)。(如橡皮、郵票、硬幣等) B. 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也可以寫作1分米2(或dm2)。(如課本面、書桌面等) C. 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也可以寫作1米2(或m2)。(如黑板面、教室地面、操場等) 3、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米(m2)、平方分米(dm2)、平方厘米(cm2)。相鄰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m2=100dm2)、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dm2=100cm2)。 三、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2): 4、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的比較: 比較項目 周 長 面 積
不同點 1、意 義 圍成長方形四條邊的總長。 長方形表面的大小。 2、使用單位 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 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計算公式 周長=(長+寬)×2 長+寬=周長÷2 長=周長÷2-寬 寬=周長÷2-長 面積=長×寬 長=面積÷寬 寬=面積÷長 相同點 已知條件 必須要知道長、寬,才能求出長方形的周長、面積。 三、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3): 5、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的比較: 比較項目 周 長 面 積
不同點 1、意 義 圍成正方形四條邊的總長。 正方形表面的大小。 2、使用單位 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 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計算公式 周長=邊長×4 邊長=周長÷4 面積=邊長×邊長
相同點 已知條件 必須要知道邊長,才能求出正方形的周長、面積。 四、軸對稱: 1、定義:把一個圖形沿著某一條直線對折,如果直線兩邊的圖形能完全重合,那么這個圖形就叫軸對稱圖形。這條直線叫對稱軸。 2、類型:左右對稱或上下對稱的圖形,都是軸對稱圖形。 3、畫圖: A.畫對稱軸的方法:左右對稱的圖形,在它左右兩邊的最上端找到一組相對稱的點,并量出這兩個點的中點。然后在最下端量出一組對稱點的中點。最后經過這兩個中點劃出一條虛線。(上下對稱的圖形畫法相似) B.根據對稱軸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的方法:先將已知圖形的每個角的頂點,在對稱軸的另一端,以對稱軸為中點量出與它們的相對稱的點。最后將這些點用已知圖形的連接方法一一連接起來。 (記住:找對稱點時,必須以對稱軸為中心。) 五、統計: 復式統計表的表頭確定方法:
2 1 3
1、圖中“1”定為“項目(或類別)”,它對應的是單式統計表第一橫欄的每個統計類別。 2、圖中“2”由該表的標題名稱確定,如標題為“…成績統計表”,那“2”就定為“成績”。 3、圖中“3”由組成該表的兩個單式表的統計對象合并而定。 如:兩個單式表為“…男生成績統計表”“…女生成績統計表”,那“3”就定為“性別”,見書 P94例4。 如:兩個單式表為“…一年級成績統計表”“…二年級成績統計表”,那“3”就定為“年級”。 如:兩個單式表為“…上學期體重統計表”“…下學期體重統計表”,那“3”就定為“學期”,見書P134第18題。 (記住:“合計”是求那一欄所有數字的和。“平均”=數字的總和÷數字的個數。) 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總復習資料(西師版) 一、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 1、整十整百數的乘法的口算方法:先把因數末尾的0放在一邊,再相乘,然后在積的末尾添上0。(記住:必須方便口算。最后所添0的個數=放在一邊的0的總個數。) 2、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幾倍,積也隨之擴大相同的倍數。 3、一個因數擴大幾倍,另一個因數縮小相同的倍數,積不變; 一個因數縮小幾倍,另一個因數擴大相同的倍數,積不變。 積的變化規律: A.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幾倍,積就擴大(或縮小)幾倍。 B.一個因數擴大(或縮小)幾倍,另一個因數縮小或(擴大)相同的倍數,積不變。 4、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乘起,一位一位地乘。哪一位上乘得的積滿幾十,就向前一位進幾。(注意:在豎式中,用后一個因數的十位去乘前一個因數時,積的末位就寫在十位。) 5、數字的排列規律:如果題中的數字越來越大,可能是由乘法或加法算出的。如果題中的數字越來越小,可能是由除法或減法算出的。 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 1、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2、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都是面積單位。 3、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可以寫成1厘米2,還可以寫成1cm2。(如橡皮、郵票、硬幣等) 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可以寫成1分米2,還可以寫成1dm2。(如課本面、書桌面等) 邊長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可以寫成1米2,還可以寫成1m2。(如黑板面、教室地面、操場等) 4、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5、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6、計量周長用長度單位,計量面積用面積單位。 7、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的比較: 比較項目 周 長 面 積
不同點 1、意義 圍成長方形四條邊的總長。 長方形表面的大小。 2、使用單位 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 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計算公式 周長=(長+寬)×2 長+寬=周長÷2 長=周長÷2-寬 寬=周長÷2-長 面積=長×寬 長=面積÷寬 寬=面積÷長 相同點 已知條件 必須要知道長、寬,才能求出長方形的周長、面積。 8、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的比較: 比較項目 周 長 面 積
不同點 1、意義 圍成正方形四條邊的總長。 正方形表面的大小。 2、使用單位 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 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計算公式 周長=邊長×4 邊長=周長÷4 面積=邊長×邊長
相同點 已知條件 必須要知道邊長,才能求出正方形的周長、面積 簡單的換算 1、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米(m2)、平方分米(dm2)、平方厘米(cm2)。 1dm2=100cm2 1m2=100dm2 1m2=10000cm2 1 cm2 =100mm2 2、⑴郵票的面積約是6 。 ⑵小紅腳掌印的面積約是2 。 ⑶1間會議室地面的面積約是200 。 ⑷學校花園的周長約是100 。 ⑸教室1扇窗戶的面積約有 dm2。 ⑹1個乒乓球臺面的面積約是 m2。 三、三位數除一位數的除法 1、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先試除被除數的百位。如果百位上的數比除數小,就試除前兩位數,除到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寫商,每一次除得的余數要比除數小。 2、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都得0。 3、商的變化規律: A.被除數不變,除數擴大幾倍,商就縮小相同的倍數。被除數不變,除數縮小幾倍,商就擴大相同的倍數。 B.除數不變,被除數擴大(或縮小)幾倍,商也擴大(或縮小)幾倍。 C.商不變的性質: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0 除外),商不變。 4、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方法:從高位除起,一位一位地除,哪一位上除得的商就寫在哪一位上,每一次除得的余數都必須比除數小。 (記住:A.被除數最高位上不夠商1,就退后一位寫商;其它數位上不夠商1,就用0來占位。B. 在豎式中,每除一位,就必須在那一位上寫一位商。) 四、統計 1、記住:“合計”是求那一欄所有數字的和。“平均”=數字的總和÷數字的個數。 五、小數的初步認識 1、“.”叫小數點,小數點左邊是整數部分(讀法:和以前學的整數讀法相同),小數點右邊是小數部分(讀法:直接從前往后讀出每一個數字。) 如:1.32 讀作:一點三二 8分米=0.8米(讀作:零點8米) 2、小數點左邊整數部分: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小數點右邊小數部分:第一位是十分位(0.1),第二位是百分位(0.01)。 3、小數改寫成元角分的方法:小數點前面整數部分是幾就是幾元。小數點后面第一位是幾就是幾角。小數點后面第二位是幾就是幾分。(如:12.68元就是12元6角8分。) 4、分數改成小數的方法:分母是10的分數,就用一位小數表示。分母是100的分數,就用兩位小數表示。 5、一位小數的加減法:小數點對齊,從小數點后邊最后一位算起,最后在得數上對齊小數點點上小數點。(記住:進位要在前一位加上進的幾,退位要在前一位減去幾。) 六、軸對稱 1、定義:把一個圖形沿著某一條直線對折,如果直線兩邊的圖形能完全重合,那么這個圖形就叫軸對稱圖形。這條直線叫對稱軸。 2、類型:左右對稱或上下對稱的圖形,都是軸對稱圖形。 3、畫圖: A.畫對稱軸的方法:左右對稱的圖形,在它左右兩邊的最上端找到一組相對稱的點,并量出這兩個點的中點。然后在最下端量出一組對稱點的中點。最后經過這兩個中點劃出一條虛線。(上下對稱的圖形畫法相似) B.根據對稱軸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的方法:先將已知圖形的每個角的頂點,在對稱軸的另一端,以對稱軸為中點量出與它們的相對稱的點。最后將這些點用已知圖形的連接方法一一連接起來。 (記住:找對稱點時,必須以對稱軸為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