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起源上說,原始的歷史與原始的詩歌是無法分開的,歷史中有詩的因素,詩中有歷史的影子。隨著人類心靈與理性的不斷成熟,文史逐漸分離,終于獨立成兩個不同的部門。歷史的創作以真實、準確、理性為主旨,不允許隨意添加或改動,而詩歌的創作則要求形象、生動、動人以情,可以敷衍、渲染、夸張、變形。 二、王夫子曾說過:詩和史猶如嘴巴和眼睛一樣,各有各的功能,無法互相取代,所以,詩歌不能用寫作歷史的方法來寫作。 三、歷史首先以其情感力量打動了詩人,引起了詩人的共鳴,才激起了詩人的創作興趣。反過來,這種鐘情古人、尚友古人的心態,又可以滿足緬古者現實的心靈渴求。盡管“蕭條異代不同時”,但找到共鳴的感覺,還是能讓詩人感受到一種溫暖的慰藉?!昂我晕课釕?,賴古此多賢”。詩人自感“吾道不孤”,或許從前的心結便豁然解開了。 四、詠史懷古詩是學者之詩,因此它要求創作者應具備相應的歷史修養?!皫子u陳壽《三國志》,以雇說書人打匾鼓,夸赤壁鏖兵??杀尚Α?。(王夫之語)。言下之意,普通人了解歷史往往借助文藝,而非史書。由此可見,史實是寫詠史懷古詩的基礎,淵博的學識是創作詠史懷古詩的第一步。 五、詠史詩 “詠史”就是翻閱古書,拾點舊說,針對特定的人或事,可能是針對一個歷史事件,可能是針對一個歷史人物,借此引起作者的思考,從而抒發自己的獨到見地。詠古詩長于議論,不一定要寫景,不表現現在的時空場景。 六、懷古詩 古,是指一種古跡,懷古多是由作者身臨舊地憑吊古跡而產生聯想,引起感慨而抒發情懷抱負。因此,懷古又往往跟登臨主體結合在一起。在藝術表現上,往往要寫景,寫這個古跡的地理環境、景物景觀,長于情景交融。 七、施蟄存先生說:“詠史詩是有感于某一歷史事實,懷古詩是有感于某一歷史遺跡。但歷史事實或歷史遺跡如果在詩中不占主要地位,只是用作比喻,那就是詠懷詩了。” 八、懷古詩的寫作一般是先敘事寫景,極力鋪墊;后議論抒情,點明主旨。 九、詠史懷古詩的寫作一般是透過史實,緬懷前賢表達敬仰。昔盛今衰,感慨盛衰無常。類比對比,感慨壯志難酬、懷才不遇,抒發愛國情懷。 十、俞陛云《詩境淺說》,凡作詠古詩,專詠一事,通篇固宜用本事,而須活潑出之,結句更須有意,乃為佳構。玉溪之《馬嵬》、《隋宮》二詩,皆運古入化,最宜取法。 十一、詠史懷古詩要善于剪取尋常景象、時空意象和歷史典故入詩。 對史實“攻其一點,不及其余”。汪師韓《詩學纂聞》:假使感古者取三國六代事,衍為長律,便使一句一事,包舉無遺,豈成體制。體制就是詩文書畫等的體裁、格調。 十二、詠史懷古詩用典,大多涉古人古事,有的詩幾乎通篇用典,但并非詠史詩。 十三、懷古“點”的相對統一。 既然是懷古詩,詩人的抒懷的情感必須有一個觸發點,也就是說,懷古詩中一般都會出現一處(件)讓詩人產生聯想的“點”。這些“點”既可以是某處遺跡,也可以是遺跡旁的景或物,還可以是由遺跡聯想起的歷史事件,還可以是某個歷史人物。 十四、前代詩人把“詩料”幾乎用盡,為了不落前人窠臼,詠史懷古詩的寫作必須既“脫胎”又“換骨”。宋·吳可《學詩》詩:"跳出少陵窠臼外,丈夫志氣本沖天"。 十五、孔尚任的《桃花扇凡例》說: 排場有起伏轉折, 俱獨辟境界; 突如而來, 倏然而去, 令觀者不能預擬其局面。凡局面可擬者, 即厭套也。 這是關于情節設置的觀點。提出要“獨辟境界”, “突如而來, 倏然而去”, 出人意料之外。明清傳奇多 以寫生旦離合男女情事為多, 題材本就比較狹窄, 隨著傳奇創作越來越繁盛, 也出現了情節陳陳相因的傾向。因而求新求奇、陳言務去就成為創作時應當重點注意的問題。清初李漁在《閑情偶寄》中已經提出了相似的觀點: 傳奇創作應當“脫窠臼”, 所謂“人惟求舊, 物惟求新”, “填詞之難, 莫難于洗滌窠臼, 而填詞之陋, 亦莫陋于盜襲窠臼”。如果蹈襲前人的情節, “業已見之戲場, 則千人共見, 萬人共見”, 已經無奇可傳, 就沒有創作的價值了。詠史懷古詩的寫作也是如此。 十六、詠史懷古詩的寫作用“翻案”,便是為了不落前人窠臼。翻案,是對歷史上相關的人物與事件,在原來所形成結論的基礎上,進行一個較為新穎的反駁或顛覆。翻案生新,別生耳目。 十七、皮日休《汴河懷古(其二)》: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渡。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這首詩在批判隋煬帝開運河的主觀動機的同時,也不抹殺他在客觀上所起的積極作用,并把這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和治水的大禹相比,是很有見地,也很有膽量的。這就是詠史懷古詩常用的“翻案法”。翻案法可以使議論新穎,發人所未發,但要做到不悖情理,卻是不易的。像這首詩,強調大運河的百年大利,一反眾口一辭的論調,使人耳目一新。 十八、所謂“翻案法”,就是詩人在作詩時,故意沿用前人詩意,但又必求一反前人詩意,而其意又當在情理之中。明謝榛《詩家直說》云:“屈原曰:眾人皆醉我獨醒。王績曰:眼看人盡醉,何忍獨為醒? 王安石《烏江亭》詩:“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是翻杜牧的《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弟子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胺浮毙枰娙说摹八嚹憽?,更見出詩人的胸次。 十九、“立意”就是確定主題。王夫之: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足見立意的重要性。簡單地說,也就是我們為什么要詠史、懷古。明確了目的,我們在選材、布局、語言的選擇,感情的傾向上才有方向性。 二十、一般來說,詠史懷古詩的景物選擇,多帶有斑駁的歷史印記。像青苔、殘垣、碑碣、荒松與古墓等。這些物象中鐫刻著記憶,標志著有過的繁華。 二十一、在情感的寄托上,詠史懷古詩一般都是比較沉著深隱的,它不是那種直接的外露。而是把情感融注于歷史的描述當中。情的表現,是在寫景中來進行的。也就是緣情寫景,或緣情造境。 二十二、情中之理,主要來自于外界景物的觸發,正如杜甫《蜀相》,開篇從祠寫起,因目睹武侯祠的景觀物象,而思及蜀相,順理成章。而“映階碧草”與“隔夜黃鸝”之句,特地安上了“自”、“空”二字,為的是凸顯一種索寞凄然之慨。 二十三、時空觀是詠史懷古詩的一大特色。現實是一種時空,歷史又是一種時空,它們之間的距離,既是遙遠的,又是親近的,在詩人這里,它們相遇了,重合了,進入了詩人創造的時空隧道,合而為完整的審美時空。并非單純的歷史,也并非單純的現實,詩人用審美意象架起了一座伸縮自如的橋梁,將歷史與現實縮合在一起。懷古詩,是充滿著時空張力的藝術世界。 二十四、“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詩人把它們凝聚為詩的審美境界,這境界本身就有著巨大的時空幅度與張力?!扒安灰姽湃?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懷古詩的絕唱,包含著無限的時空張力。詩人獨立蒼茫,將歷史與未來都綰合于筆下。這是最為鮮明的例子。 二十五、懷古絕句,多數是以一個意象來聯結古今,將過去和現在兩重時空綰合在一起,律詩則是以若干意象來綰合古今,詩歌意境所體現的時空感更為復雜。如許渾的“登故洛陽城” 、“姑蘇懷古”,都是以一組意象來寫古都洛陽、姑蘇的今昔變遷。在各個意象中得以疊映,構成了整體組合式的兩重時空。 二十六、杜牧敢在詠史詩中發前人所未發,表現出獨到的史識和治史方法?!皷|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兩首詩反映了必然性和偶然性在歷史發展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二十七、與其他題材詩歌的作法一樣,詠史懷古詩也講究章法,就是講究詩序的先后,注重詩意的分合,用現在的話講,就是注重表達的邏輯順序。起承轉合四個部分之間一線貫穿、一氣呵成。 張春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