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效焦距各位已經基本明白:同一焦距的鏡頭裝在不同尺寸傳感器機身上,畫面視角是不一樣的。為了統一視角,網絡上就有了等效焦距這一概念: 一支鏡頭在APS-C畫幅的機身上,焦距乘以1.5(除佳能之外品牌)或者1.6(佳能品牌)就是全畫幅相機上相同視角鏡頭的焦距。 常規鏡頭標注的都是實際焦距,在非全畫幅相機使用時需要換算為等效焦距
這么計算的好處就是便于大家買鏡頭。比如您要是佳能APS-C畫幅機身用戶,想用35mm人文廣角視角,那就去看看標注24mm左右焦距的鏡頭;要是想買50mm標準定焦視角,就買標注28-40mm左右焦距的焦段。
說完了等效焦距,那等效光圈值又是什么呢?等效光圈值衡量的是虛化的效果。當拍攝距離相同時,不同尺寸傳感器相機拍攝相同視角畫面所需的焦距是不同的,那么相同光圈值彼此的虛化能力也是不同的。總結下來就是: 較小畫幅需要更大的光圈值以匹及全畫幅相機的虛化能力。 相同參數下,光圈值相同畫面曝光理論上就相同,但較小畫幅機身虛化能力弱于全畫幅機身。
那等效光圈值怎么計算呢?當我們使用較小畫幅相機鏡頭時,鏡頭標注的光圈值乘以焦距等效系數便是等效光圈值。在設置曝光時,等效光圈值可以不必考慮,按照鏡頭實際標注設定即可。而考慮虛化能力時,則要計算鏡頭的等效光圈值以進行考量。
到這里,等效焦距和等效光圈值相信各位看官老爺們已經明白,但其實都不是爭議的焦點,而是下面這個:等效感光度。 作為曝光三要素之一,感光度由于與畫質水平有著巨大關系而被攝影愛好者們所關注。那么等效感光度又是怎么回事兒呢? 那些冗長的數學公式、佶屈聱牙的光學、電學理論我也不太想說(其實是我看不明白……),我力圖用最簡單的文字來說明。
先拋出結論:同時代、技術水平相近的較小傳感器的高感光度畫質水平,與全畫幅傳感器相同感光度乘以等效焦距系數的平方后,計算出的新感光度下的畫質大致相同。 等效感光度是一種為了便于計算高感畫質水平的簡單算法,不適用于曝光量計算。 例如:我自己的奧林巴斯E-M5 Mark II是一款M4/3傳感器無反相機,等效焦距系數是2,那么E-M5 Mark II機身ISO800下的畫質水平,大致相當于同時代全畫幅相機ISO800×22=ISO3200下的畫質。
現實非常殘酷是不是? 仿佛只有全畫幅才是政治正確、宇宙真理,永遠偉大、光榮且正確? 畫幅小于全畫幅的相機都要被淘汰,誰買誰傻? 我覺得不是。 曾經在汽車圈一大V的尼康相機推薦微博上,我曾經這樣寫下: 我們生活的世界之所以美麗,是因為有著千千萬萬種色彩。同樣,攝影器材之所以讓我們著迷,是因為有許許多多不同的選擇。倘若攝影器材只有一種選擇,就好比世界上只有一種思想,那是非常可怕的。 我一直反對盲目崇拜全畫幅相機的想法,還起了個名字“全畫幅原教旨主義”,對網絡上唯全畫幅至上,鄙夷較小畫幅相機和生產廠牌的言論非常反感,仿佛相機只由傳感器一個部件組成,而外觀設計、操控性、續航能力、運動拍攝能力等等一系列性能都根本不在乎。 其實隱藏在深層的,還是凝結在我們中國人深層意識中的站隊思想:我的選擇永遠是對的,你跟我不一樣,就肯定是錯的。你的思想跟我不一樣,就是我的敵人,用盡一切手段就是要讓你說不出話來。 一個成熟的社會,公民有無需因跟別人不一樣而恐懼的權利。 你買車只看空間大小嗎?如果是的話,你為啥不買公交車呢? 那你買相機為什么只看是不是全畫幅呢?其他的東西都不重要嗎? 感謝網絡上整理資料的各位媒體圈同仁們,謝謝你們針對這一話題進行的研究和爭論,讓我能夠寫下這篇文章。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請在底部點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