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很長,寫了好幾段,我精簡了一下,以上是總結出的主要核心觀點。從文字中能看出來男讀者挺激動,留下一串串機關槍一般的感嘆號。但還算不失風度,最后還對我抱歉,讓我別生氣,自己只是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 其實我一點都不生氣。我絲毫不懷疑在這位先生的生活周圍已經優先實現了男女平等,甚至是女性比男性更有地位,讓他感覺到天下的婦女都伸直腰桿做了主人,不應該再呼吁爭取更多權益了。 是啊,女性的地位在提升,我承認。不僅是在他的身邊,我身邊的同齡人們,朋友、同事、親戚,包括在我自己的家庭中,男女平等也已經成為了一個主流。很少有男人覺得自己娶老婆就是給自己洗衣做飯生孩子的,女人也沒覺得自己結婚就是賣給了婆家,從此就變成了娘家潑出去的水,基本上都是互敬互愛,雙方父母都能得到一樣的關照。 好男人太多,蘋果6剛出來,我部門的兩個小同事就張羅著給自己老婆買一個,其中一個老婆還不要,他還是偷偷買了當驚喜送出去。 老婆懷孕了,小同事天天買菜做飯,不讓老婆沾一點油煙。懷孕的人餓得快,他半夜三點起來做頓飯,有人不理解,說女人不應該這么嬌氣,他笑瞇瞇地說:“人家懷著我的孩子呢,多辛苦。” 同事自己不會做飯,結婚之后一直都是老公做飯,這一做就是將近二十年,男人也沒有厭倦,依舊是每天在廚房里揮汗如雨,花樣翻新地端出一盤盤香噴噴的飯菜。 前些年我媽做大手術,老公和我住在醫院十幾天照顧著,最近我爸又住院了,姐夫和老公跑前跑后,花錢處理陪夜伺候,做得比兒子還周到。 但是,難道能因為這些的存在,我們就可以認為中國已經徹底實現了男女平等嗎?只因為某些人生活在一個比較令人滿意的狀態中,就可以忽略女性整體的不平衡發展嗎? 就業上依然存在著對女性赤裸裸的歧視,招聘單位敢于明晃晃地亮出“女生不收”的條款,而沒有任何說明。 婦女在家庭中遭受家庭暴力的問題遲遲得不到有效結果,被老公打了報警,常常被警察息事寧人,認為是“家務事”、“外人不好管”。 在國外留學回來的女博士,一肚子洋墨水,依然認為貼補弟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而在偏遠的農村,不讓女孩上學的現象依然比比皆是。 女人被當做生育機器,懷孕了,是女孩,公婆要求打掉,必須生出男孩,拒絕的女人,就會被男人拋棄。 孩子生病,學校開家長會,家里來客人,請假的永遠都是女人,好像女人的事業就不是事業,就可以隨便荒廢。 法律對婚內婚外財產的一刀切式劃分方式,使女性在婚姻中的犧牲和利益得不到保護,解決不了生存的問題,令很多女性無法走出失敗婚姻的困局。 很多人都相信,女人不能比男人更優秀,女強人就活該沒人要,自己能干也要在男人面裝傻,否則注定嫁不出去。 談戀愛,女人就不能主動的情感理論風靡一時,女人要保持矜貴,主動就掉價的高冷女王范兒之下,是女性弱勢心態的赤裸呈現。 對女性的歧視和壓制,隱藏在社會文化中,隱藏在男人心里,也隱藏在女性自己的觀念中。 這一切都是光鮮之下的瘡疤,是女人即使獲得了幾家幾戶的勝利,有一部分女人走在了時代的前端,依然也無法忽視的殘破和恥辱。 在中國,要真正改善女性的命運,就要爭取話語權,從頂層設計上提升女性的地位,推動女性解放,不能假男人之手來做這件事。 而我們欠缺的正是這一點。 在我們的政治框架內,有多少女局長女市長女部長?太少了。更何況在本來已經很稀疏的女官員隊伍中,還有一部分人是附和著男權思想走上臺的,她們是男權社會的幫兇,完全無法指望她們能夠正視女性的命運,改善女性的生存困局。 大多數女孩子接受高等教育之后,都想著找個安穩的工作,然后找個好男人嫁了,認為這就是圓滿的一生。她們不參與政治話題,對公共事務不感興趣,更關注自己的小日子小生活,把很多精力都放在了如何贏得男人的歡心上。甚至很多號稱是情感專家和女權主義者的人,給女性改善自身命運抓出的“藥方”依舊是要溫柔,要漂亮,要善于取悅男人,然后從男人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這樣或許真的奏效,能取得暫時的勝利,但這樣的勝利,是男人的施舍。這依舊在縱容男人不尊重女性的成長,讓他們不能正視女性平等地站在自己身邊。 學者劉瑜在《逃避權利是女人最大的自我陷阱》中指出,有的女人不喜歡女權主義的說法,但同意女權主義的主張,她們要權利,“受教育權、工作權、升職權、投票權、言論權”,卻忽視了,在獲得權利的同時要承擔責任。“在一個公正的世界里,權利和義務總是對稱的。”得到首先就意味著付出,“所有對權利的運用都意味著對能力的一種召喚、對意志的一種邀請。”她說:“女權主義最令人恐懼的地方,并不在于它企圖重新規范男性和女性的關系,而在于它企圖重新規范女性和自己的關系——那個被動等待的自己與那個主動行動的自己的關系。” 正是對自我的逃避,對另外一些同類命運的漠視,才讓當下女性的命運呈現出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狀態,在有些家庭中,女性有地位有尊嚴,而在另外一些角落里,女性正在苦苦掙扎,被遺忘被忽略被羞辱。但就像那位男讀者一樣,我們往往只看到了光鮮的那一部分,就開始歡慶勝利,舉杯慶祝。 女權主義的最終成果,是需要落在一家一戶當中去體現,但幾家幾戶的勝利,卻遠遠不是女權最后的勝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