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介紹過很多蕓香科柑橘屬的物種,今天的日歷主角也是柑橘屬,外表超凡脫俗,好吃的同時還能拿在手上把玩,它就是——佛手柑。
從外形到氣味都討巧的佛手柑 佛手柑,一般我們稱之為佛手、福壽柑、五指柑,學名Citrus medica var. sarcodactylis,是枸櫞C. medica的變種。佛手柑是一種常綠小灌木,大部分資料顯示它們原產于印度,而后傳入國內,有著較為悠久的栽培歷史。不過它們不耐寒,只能在閩粵浙江等地活得比較自在。
在一眾柑橘類水果中,佛手柑的外表尤為突出,它們的果實在成熟時心皮分離,“變態”成如手指一般的果瓣,從果實中上部開始分裂如掌,一直到尾端,觸手云集的尾端看起來就像朵綻放的菊花,又像只張牙舞爪的章魚。民間則以其果瓣開閉如手,取其巧意,謂之“佛手”。千百年來,佛手一直被人們視為吉祥如意的象征,廣東就有過年時候有買佛手的習俗;在南方,寺廟里也經常供奉著佛手 ,香氣滿屋,心水澄澈。
佛手有很多栽培品種,“手指”形態也各不相同,我們把果瓣分明挺直或向外擴展的品種稱為“開佛手”;把果瓣向內生長、閉合如拳的叫“閉佛手”,亦稱“假佛手”;還有些品種果瓣半開半閉,比較有“方向感”,據說這正是佛家喜歡的,寓意佛祖拈花,給世人點撥迷津。
人們喜歡佛手,除了它們的外形和寓意外,還因其氣味亦討巧。在古代,佛手被當成天然的“空氣清新劑”,“置幾上作清供,香經旬不歇”。而且佛手“雖形干而香不歇”,風干之后味道會更加香濃。研究顯示,佛手氣味的來源主要是果皮油脂腺中含有的揮發性物質——檸檬烯,且含量明顯高于其他柑橘類水果。
“柚子換佛手” 佛手在很多古典文學作品中都有出現。《紅樓夢》的經典情節“柚子換佛手”,講的是巧姐懷抱著個大柚子,看中了板兒手里的佛手,哭鬧個不停,丫鬟們便用柚子和板兒哄了佛手過來,這才作罷。這里的柚子一說為“香櫞[yuán]”,即枸[jǔ]櫞,佛手的原變種,外表似低配版檸檬,表皮凹凸不平,內頭瓤瓣很少,食之酸苦不堪。這段描述看似為孩童間的嬉鬧,卻草蛇灰線,伏延千里;佛手意為“結緣”,香櫞意為“團圓”,為后面巧姐流落街頭被板兒收留埋下了伏筆。
《紅樓夢》中還有“蠟油凍佛手”。這可不是個菜名,而是件用石料(多說為壽山石)雕琢而成的佛手文玩,油潤似蠟,因而得名。 換到手了怎么吃 巧姐換到手的佛手可沒法直接生吃。如果你取一個佛手對剖切開,會發現兩半都是白茫茫一片。怎么沒有內表皮腺毛特化而成的汁囊“果肉”? 要知道,佛手最早主要是被當成一種“聞果”,人們更愿意選擇果皮厚而香這一性狀,經過長期的人為選擇,本來就很少的“果肉”逐漸退化成無。當然也沒有種子,除了極小部分的品種還殘存一些原始性狀,其他品種只能靠扦插進行營養繁殖。
沒有果肉,佛手怎么吃?只能含淚吃果皮咯。佛手的果皮含有橙皮甙和甲基香豆素,賦予了它們獨特的風味,最常見的吃法是切成薄片,用糖和鹽腌漬,泡水飲用或口含皆可。潮汕地區有種特別的蜜餞“老香黃”,是把整個佛手用蜂蜜、食鹽和甘草等進行腌制,食之味如陳皮;將豬肋排油炸后,和老香黃一起鹵煮,就是名菜“老香黃排骨”,肥而不膩,酸甜爽口。
還要特別說明的是,風靡世界的伯爵紅茶里并沒有佛手柑的成分。正宗的伯爵紅茶,采用的是原產于意大利的香檸檬(Citrus × bergamia),既不是佛手柑,也不是檸檬(Citrus × limon)。香檸檬英文名bergamot orange,長期被誤譯為佛手柑,所以才有了這個誤解。伯爵紅茶是以紅茶為茶基,調入柑橘類芳香油的調味茶,香檸檬的果皮可提煉出香檸檬油,正是伯爵紅茶沁人心脾的關鍵因素。
有的“佛手”吃了會沒命 市面上還一種叫佛手瓜的,整個兒像個水梨,表面有些凹槽,匯聚到頭尾也是一個閉佛手的樣子,莫非這也是被開過光的佛手柑品種?非也,這其實是一種葫蘆科佛手瓜屬的植物,學名為Sechium edule,原產中美洲,上個世紀由臺灣傳入大陸,被廣泛栽培當成蔬菜食用。
還有很多人會把佛手和一種名為乳茄(Solanum mammosum)的茄科植物聯系到一起。乳茄原產南美洲,全株被毛,金黃色的果子呈倒梨形,尖端有明顯突起,果實連接果柄的部位,經常有5個手指狀凸起。由于外形獵奇,近年來乳茄被當成新奇觀果花卉引入國內,頗受歡迎。
可能是覺得“乳茄”此名不雅,有商家就根據它們的乳狀突起,取了個“佛手茄”的名諱,久而久之就訛傳為“佛手”,這樣包裝的結果是,往往有不明真心的群眾誤以為這就是能吃的佛手,躍躍欲試。實際上乳茄含有大量的龍葵堿,誤食輕則上吐下瀉,重則導致死亡,所以絕對不能食用!
進擊的多肉 微信號:love123d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