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所有上過至簡現場課程的人都說,真沒想到中醫可以如此簡單,因為只要掌握至簡健康三要素:熱能、水分、通道就可以按圖索驥分析各種健康問題了。希望入門至簡的朋友,讀懂了下文,你就讀懂了什么是“至簡中醫”的核心了。(建議收藏此文,以便溫故知新)
1 人——功能——能量——熱能
人由功能構成,比如吃喝拉撒睡,起心動念等等。功能由能量推動,能量的最本質特征就是熱能,體現為“溫度”。所以,功能就是能量的表現形式,體現著能量的變動。萬物生長靠太陽,就是靠太陽的溫度。因而有了四季的生長化收藏的功能變化。
2 中西醫對疾病的不同定義:
中醫定義疾病為:(功能的)太過和不及; 西醫定義疾病為:功能性疾病和器質性疾病。 器質性疾病來源于功能性疾病,器質性疾病為有形病變,功能性疾病為無形功能異常。中醫講人體的生理病理只有六個字:陽化氣,陰成形。陽化氣則健康,陰成形則生病;陰成形是病理,陽化氣是生理,也是治療方法。有形(病理產物)化為無形(病理產物消除)就是康復的過程。所以,保證功能的正常就可以導致器質性疾病的消除。功能的調整,能量的調整,就包含器質性疾病的治療。
功能太過,即為熱能太過,即為熱病; 功能不及,即為熱能不及,即為寒病。 熱則上升,寒則下降。病就是不升(也叫降太過)或者不降(也叫升太過)。 中醫眼里,萬病至簡,只有寒熱兩種病;只有不升和不降兩種病機。
3 中醫治病原理及中藥涵義:
治病原則:保持陰陽寒熱的動態平衡(不會太過或者不及); 治病原理:熱者寒之,寒者熱之; 中藥涵義:但凡能夠影響到人的功能變化的,都是藥。比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即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語言即是病因也是藥。所以,中藥的范圍,包括語言、環境、天氣、個人性格、觀念、家庭關系、社會關系,出生年月日時(都具有不同的溫度濕度內涵)等等。不僅僅是中藥。
4 至簡健康三要素:熱能、水分、通道
【實現功能變化的基礎】: 推動功能的熱能, 承載熱能的水分, 運行液體的通道。
所有疾病變化的原理就是以上三個方面。因表達的需要而有了專業用語,而在物理原理基礎上,完全可以替代專業用語而表達。專業高深難懂的中醫就可以成為至簡通俗易懂的中醫。
熱能有兩種性質:熱能的多少;熱能的位置。 水分有兩種內涵:水分的多少,水分的清濁。 通道有兩個狀態:通或不通。 【熱能】 熱能性質的專業說法: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君是皇帝,火是熱能。君皇只負責國家能量的多少(能量儲備,比喻物質基礎,如精、血、津液多少,肌肉是否豐滿,骨骼是否粗壯),體現為明不明,柴火越多越明。體現為精神狀態好。
相是丞相,火是熱能。丞相負責如何把君皇的能量在合適的時間分布到合適的地方給合適的人使用(時間、部位、器官的協同關系)。體現為十二時辰的氣血流注規律。
【口訣】: 一肝三肺五大腸,七胃九脾十一心; 一腸三膀五腎臟,七心九焦膽十一。 能量分布位置在系統論里有上下之分,里外之分;前后之分,左右之分。 能量的運行規律:左升右降,前升后降;上下通降。 平面圖而言就是一氣周流,實際人體而言,是立體周流,就如蘋果型的環繞循環能量場。 生病就是能量運行位置的不均衡。治病就是恢復一氣周流,立體周流。 依據能量守恒定律:外熱則里寒,外寒則里熱;上熱則下寒,上寒則下熱。
【自然應象】: 天熱井水涼,天涼井水熱,地窖冬暖夏涼。 【生理應象】: 夏天(中午)睡眠差(外熱)食欲差(則里寒),冬天(晚上)睡眠好食欲好(則里熱)。 頭為上為外,脾胃為下為里。具備上下關系,里外關系。
【臨床應用】: 失眠多便秘(上熱則下寒),皮膚熱多食欲不振(外熱則里寒)。用熱藥去除下寒里寒則上熱下移,外熱內收,達到以熱治熱,總體增加熱能,換來自身寒熱的換位交流,即增加熱能總量,又讓熱能歸位。能量增加以及歸位,必然迎來功能的正常歸位。該升能升,該降能降。想睡能睡,該排能排。
【通道】 通道:熱脹冷縮原理,寒則閉(病),熱則通(治)。
食物由口腔而下,二便而出,這一條通道,在脾胃處是狹窄通道,正好位于身體中間,是食物和熱氣下降的通道。 當脾胃虛寒,通道狹窄,有形食物得下,而無形熱能本性上升,遇到狹窄則自然上逆,而形成急性肺炎、急性咽喉炎痘痘痤瘡色斑等所謂上火癥狀,本質是因為下寒里寒,通道狹窄。正確治療應該是加熱擴張通道,而不是寒涼降火消炎去除局部癥狀,而加重了脾胃的寒涼,導致通道更加狹窄,而更加容易上火。這就是局部治病和整體治人的區別。
后腰足太陽膀胱經,也是陽氣下降的通道。相對而言,脾胃是上下通道關口,后腰是前后通道關口。胃寒或者腰寒都會導致失眠、高血壓等上熱癥狀,同時導致排便無力、腳冷等下寒癥狀。加熱脾胃或者后腰都可以治療失眠、高血壓等上熱下寒的疾病。
【水分】 水分:承載熱能和運輸垃圾。相當于運河的作用。
一杯水可以裝一杯熱,半杯水只能裝半杯熱。體型大小和水分多少(高矮胖瘦)決定了承載能量的多少,能量多少決定了疾病治療的難易程度,和恢復的快慢,以及用藥劑量的大小,以及加熱(補陽)為主,還是加水(養陰)為主的治療原則,以及體內垃圾多少的判斷。
水分清:熱能不足(虛寒)生成營養物質少或者垃圾少; 水分濁:熱能較足(陽盛)消耗物質水分多或者垃圾多。
【水分與熱量的五種狀態】 就水和熱的關系而言,健康有五種能量狀態:
1、一杯溫水:寒熱絕對平衡,正常健康狀態,精神飽滿,持久耐勞; 2、半杯溫水:寒熱相對平衡,亞健康狀態,無癥狀易疲勞,無精打采; 3、一杯熱水:熱能絕對太過,俗稱上火,實火,當去熱; 4、半杯熱水:熱能相對太過,俗稱虛火,水不足相對火太多,當加水(養陰); 5、半杯冷水:熱能和水不足,陰陽兩虛,即有缺水干燥病癥又有功能不足寒癥。加水加熱同時來,又當以加熱為主導。
5 能量規律特征:陽為主導,陽主陰從;陽常不足,陰易耗損。壯火食氣,小火生氣萬物生長靠太陽的原理,熱能是萬物變化推動力,熱能是水分(陰)的推動力。水分隨著熱能走向而跟隨。專業說法:氣為血帥。
【油燈原理】 壽命有期,正如油燈燃燒有期。燈油的多少決定燈火燃燒的時間(壽命)長短。血如燈油,氣如燈火。油即有限,火熱亦有限,燈自點燃起(生命誕生起)油就步入逐漸減少趨勢中,所以能夠換算成的熱能是有限的,所以陽常不足。
我們常見的上火,更多是里寒導致的外熱,下寒導致的上熱,或者裝熱的水不足導致的熱能外散上逆,而不是熱能的絕對太多,所以不能輕易清熱消炎去火。治療當始終以“保存熱能”為宗旨和方向。
火焰稍大則油即消耗加快,思考或者運動稍大體能(血液營養和汗液水分)的消耗馬上加快,所以陰易耗損。 【壯火食氣】 過大的燈火反而過度耗油而不能換來等值的功效,就如燒開的水再加大火力只是徒增消耗,剛起步的汽車加最大的油門不能完全提速反而增加油耗,不能換來功率轉換的提高。這就叫“壯火食氣”。 【小火生氣】 燒開后的水只需要小火慢慢持續就可以維持水的沸騰,汽車起步后油門逐漸小量的加就可以起到最佳的運行速度。小的消耗反而換來長久的使用壽命效益。這就叫“小火生氣”。
兩句話的意思就是合適的才是最好的,不以大小而論。大劑量的猛藥雖有短時高效(癥狀消除)反而會帶來身體的傷害(能量損耗),而小劑量輕至零點幾克的藥物看似力不足(緩解癥狀慢),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療效(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草)。短期霸道猛藥慎用少用,長期小量養生才是王道。
6 能量、水分、通道三要素下的組方模式【組方模式】: 以靜態而言:加熱,加水,加熱水; 以動態而言:調升降,補能量(水+熱); 以劑型而言:湯劑、丸劑、散劑(外用內服) 以劑量而言:王道(小劑量);霸道(大劑量);
【至簡處方】: 姜棗湯,小太極方(升左方+降右方),小柴胡加姜附湯,加味生脈理中湯,生脈熟地枸杞飲。生脈熟地枸杞丸,加味附子理中丸。回陽散,丁桂粉。
【歸類】: 姜棗湯:普及版補能量處方;王道補能量,霸道補能量兼開通道; 小太極:普及版調升降處方;王道調升降,霸道調升降兼開通道。
【專業版】 小柴胡加姜附湯,升左兼補能量(加熱),霸道壯火耗氣,王道生火通氣; 加味生脈理中湯,補能量為主兼調升降(加水又加熱,水能降熱)補陽斂陽; 生脈熟地枸杞飲,補能量為主兼調升降(加水稍加熱,水能降熱)養陰補水。 ——王道補能量,霸道補能量兼開通道。
湯劑——見效快,長于清理表層垃圾; 丸劑——見效慢,長于清理深層垃圾,成形垃圾較多時(痘痘、暗瘡、色斑、肥胖)使用 粉劑——起效介于丸劑和湯劑之間,易于吸收,方便服用及皮膚外用; 泡服——藥氣保留較好,適合常服保健。
【組方組合搭配推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