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甚之 140年前,郭嵩燾出使英國時寫了一本日記《使西紀程》,少量印發給當朝官員閱讀后遭遇眾人口誅筆伐,朝廷將其書毀版,禁其流傳。12月9日,一位汨羅的收藏界人士向人們展示了他收藏的《使西紀程》,這使得人們對《使西紀程》遭遇毀版的原因有了新的興趣。 清朝長期閉關鎖國,在國門被迫打開一段時間之后,因英國駐華使館翻譯馬嘉理在云南被殺,迫于英方壓力,朝廷才不得不考慮派大員赴英“謝罪通好”,遂有命湖南長沙府湘陰人郭嵩燾為出使英國欽差大臣之舉。以“洋務精透”、思想超群、敢于直言著稱的郭嵩燾,為進一步“通察洋情”、探究西學和西洋政教,以望六之年、抱病之軀,毅然就道。這就是郭嵩燾的出使。 朝廷在決定向西方派遣駐外大使的同時還規定:應將所交涉的事件、各國風土人情,加以詳細記載,及時向朝廷報告,以便能夠洞悉各國情況,不致辦理外交時毫無把握。朝廷的這一規定正合郭嵩燾將西方富強之道介紹給國人,以使國人從“天朝上國”、視西方文明為異端的迷夢中驚醒的心意。自 1876年12月2日在上海虹口登上英國郵輪啟程的那天開始,郭嵩燾就每天堅持寫日記。到了倫敦后,他將從上海到倫敦途中這幾十天2萬多字的極為詳細的日記稍加整理潤色,定名為《使西紀程》,抄寄一份給總理衙門。大概至遲在1877年的農歷三月份,《使西紀程》一書便由同文館刻印出版了。 李鴻章得以先睹為快,并大加稱贊道:“議論事實,多未經人道及者,如置身紅海、歐洲間,一拓眼界也”;“崇論閎議,洵足啟發愚蒙”。但很可惜,能如李鴻章一樣欣賞的人少之又少,相反,思想守舊的士大夫義憤填膺,對之口誅筆伐。時人說此書一出,“凡有血氣者,無不切齒”。總理衙門大臣大學士李鴻藻閱后,“大為不平,逢人詆毀”。湖南的著名學者王闿運在讀了之后說,“殆已中洋毒,無可采者”。有“越中俊才”之稱的學者,同時也是郭嵩燾的朋友李慈銘讀后,更是痛斥郭嵩燾不該對外國“極意夸飾”,說西方國家“法度嚴明,仁義兼至,富強未艾,寰海歸心”之類的話是沒肺沒肝,刻印此書的人是居心不良。 在一片謾罵聲中,用心之毒與出手之辣的,當屬翰林院編修何金壽。何氏上了一份奏折,進行了十分嚴厲的參劾。他首先指責郭嵩燾在書中一再侈言俄、英諸國富強,是為了取媚外國,“喪心失體,已堪駭異”;其次,他認為最為荒謬的是,郭大臣竟然說西洋立國也有二千年,且政教修明,智力兼勝;第三,他認為郭嵩燾不能一味主戰反和的主張,“豈止損國體而生敵心,直將隳忠臣匡濟之謀,摧天下義憤之氣”。等等。在羅列了一大堆罪狀后,何金壽進而指出,郭嵩燾是在故意夸大恫嚇,目的是為了“挾以震駭朝廷”,“搖惑天下人心”,滅自己的志氣,長洋人的威風。因此請求朝廷立即下令,將《使西紀程》一書嚴行毀禁,“庶于世道人心尚堪補救”。 以上議論和疏參,無疑形成了不利于郭嵩燾的一邊倒的輿論。面對朝野的一片謾罵討伐聲,慈禧太后發布諭旨,嚴厲申斥郭嵩燾,并下令《使西紀程》毀版。《使西紀程》雖然毀版了,圍繞《使西紀程》的斗爭卻沒有結束。《使西紀程》毀版不到一年,郭嵩燾就被撤職。次年,郭嵩燾黯然回到長沙,在湘陰老家度過了余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