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Alice最近遇到了一件煩心事,她的第3份工作還沒做足仨月又辭職了,問其原因,無外乎薪水低、壓力大、老板不nice,blablabla……總之就是“難以忍受”。 一年換了3次工作的Alice這一次選擇了“裸辭”,用她的話說就是:“心好累!我要找找初心再啟程!” 別的朋友都在安慰她,贊賞她的勇氣,但我卻建議她再考慮考慮,因為一次“裸辭”相當于半年的活都白干了。 她覺得我的話太聳人聽聞,于是我就開始給她算起了賬,為什么一次“裸辭”至少會讓人損失6個月的工資。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張醬。 裸辭的經濟損失 一次裸辭,丟掉半年工資 1.年終獎的損失 通常,企業會為優秀員工提供年底雙薪或者年終獎福利。 然而,年底的這些現金獎勵通常是按照員工當年供職的時間進行計算的,比如供職1年以上,就可以在12月份拿到雙薪。在企業沒待滿1年的,或者沒熬到12月領工資就辭職的,肯定是享受不到這項福利了。
據統計,即便是剛參加工作的職場新人,年終辭職的財務損失,大約也有2個月左右的薪水。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每年3、4月份是跳槽旺季,而年末年初卻少有人離職(聰明的職場人都會拿了年終獎再走的)。 (記賬:約損失2個月工資收入)
2.空窗期的收入損失 據統計,裸辭后找到下一份滿意的工作,期間平均的失業時長為17周,即3個多月,其中職場新人的求職時間有可能更長,達到20.6周,即平均5個多月。 計算空窗期的收入損失就是算算從裸辭到找到下一份工作之間,大約需要多長時間(相當于放棄了幾個月的穩定收入)。
有很多因素都會導致裸辭后失業期的延長,比如工作經驗太豐富,對薪水/職位的要求高(越高的工資/職位要求,能選擇的崗位就越少);比如競爭力不夠,總在面試的最后一輪被刷掉;或者想去的公司正在經歷裁員潮等。
咱們在這里按照平均失業期的最低水平來計算,就是3個月的收入損失。 (記賬:約損失3個月工資收入)
空窗期的收入損失還有一項容易被忽略的,但是很重要的——社保損失。 社保中的醫保和養老這兩項福利,相當于是國家以很便宜的價格賣給你的保險,如果自己去購買醫療和養老的商業保險要貴得多,所以,斷交社保損失的錢遠比交社保扣的錢要多。 此外,社保斷掉的話醫保就不能正常使用了,也就是說,空窗期要么你就自己花錢交社保,要么就做好看病不能報銷的準備,總之就是會因此多出一筆開銷。 如果你還申請了公積金貸款,空窗期沒有單位補助一半的公積金給你,更是憑空多出了許多還貸的壓力。
3.帶薪年假的損失 如果你在一家企業工作的時間不足一年就裸辭了,那么,就無法享受這家企業提供給你的帶薪年假福利,并且,到了下一家單位依然無法享受,因為HR會告訴你在企業服務滿1年后才有這項福利。 國家規定累計工作滿1年不滿10年,有5天的帶薪年假;已滿10年不滿20年的,有10天帶薪年假;工作滿20年的,帶薪年假為15天。 所以,按照最低標準5天的帶薪年假來計算裸辭的年假損失,每個月工作日為22天左右,至少會損失0.2個月的工資收入。 (記賬:約損失0.2個月的工資收入)
4.試用期工資每月20%的折讓損失 入職新公司通常會有2~6個月不等的試用期,試用期的工資收入一般會按照轉正后收入的80%來計算,這樣的話,每個月等于折讓出20%的收入,假定試用期為3個月的話,就折讓出了60%的月收入。 此外,到了新公司,需要適應新的企業文化,新的辦公環境,新的老板、同事,以及新的交通、餐飲環境,難免有些不適應,不適應也會帶來新的花銷。 比如人際交往費用、交通、食宿費、置裝費等,約計花去20%的月收入,這么算下來,3個月試用期的工資折讓損失,差不多等于80%月收入。 (記賬:約損失0.8個月的工資收入)
以上這4項的賬單加在一起,一次裸辭,6個月的工資收入就木有了!
裸辭的隱性損失 不止是錢那么簡單 除了這4種顯而易見的成本,還有一些“裸辭”的隱性成本也應該計算在內。 1.人際成本 不要小看人際成本,因為在所有的成本中,人際關系的積累是最費時費力費錢的,從一個企業到另一個企業,就意味著你原來的人際關系有可能會歸零。 而且在原來工作崗位中建立起來的合作關系伙伴以及客戶資源都會由此慢慢疏遠,建立新的人際關系需要時間,有可能對新的職場生活平添很多麻煩。
2.升職加薪的損失 企業有內部的提拔和加薪機會,都會優選對公司貢獻大的員工。如果你一年跳槽2~3次,或者在每家企業工作都超不過1年,基本上就與升職加薪絕緣了。 通常職業規劃做的好的職場人,工作5~10年間,收入至少能有1倍漲幅。而頻繁跳槽的人,職業路徑比較散亂,工作很多年還拿著差不多水平收入的大有人在,年復一年的計算下來,你損失的可不只一點點。
3.機會成本 擇業與戀愛有些相似,你選了A就不能選B,多年后回頭看,也許B提供的發展機會才更適合自己。 對于職場人而言,不論是在某家公司還是某個行業,想做出成績都需要時間的積累,不能積累成“行家”,未來拿到高薪的機會就小,而盲目的跳槽或者轉換職業軌跡,都會導致錯失好的發展機會。
4.心理成本 心理成本主要是適應新公司企業文化的成本。 比如從世界500強跳槽到民營企業,就會因為再也沒有那么完備的部門支持和充足的預算,一切都要自己親力親為而不適應。而如果是從小公司跳到了大公司,就會發現大公司流程和規定都太過繁瑣,你在小公司的綜合能力無法發揮,而專業實力又不夠強。再比如,之前不加班的,現在加班了;之前加班,現在很清閑。以上種種,都有可能導致心理落差,從而影響你的工作心態和未來前景。
以上這4種隱性成本的損失很難拿數字衡量,但對于職場人的影響往往更大。 寫在最后 其實,一份工作代表的不僅僅是8小時之內的生活方式以及薪酬,還關乎個人的成就感、安全感、幸福指數、社會影響力等,哪能方方面面盡如人意? “裸辭”表面看上去是一個充滿勇氣的決定,但更多時候,卻也是一個人不成熟和缺乏明確方向的體現。 職業瓶頸期,不是用簡簡單單一句“工作不合適”就能解釋,不要把裸辭當做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特別是當你知道它至少會損失半年的工資以后,真的還愿意如此“任性”嗎?
|
|
來自: 昵稱390784567 > 《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