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儒家學派,我們都能想到孔子和孟子,一般人都覺得,這二位大儒溫文爾雅、知書達理,說話迂回曲折,意味深長。不過,最近,公眾號“今日值得花時間”發了篇文章說,孟子其實和孔子完全不一樣,他可不是大家以為的這種形象,孟子其實是個說話無所顧忌的人,就算你是君王,天下一把手,一樣讓你下不來臺。 比如說,有一回,孟子跑到齊國推銷自己的改革方案,但是不知道齊宣王是不愿意,還是沒能力,一直拖著不做,孟子一肚子不滿意。有一天,孟子撞見了齊宣王,他就問齊宣王,一個人要外出,把自己的妻子孩子都托付給朋友照顧,結果回來發現,老婆孩子被餓得皮包骨頭,這樣的朋友該拿他怎么辦?齊宣王想都沒想就說,當然該絕交啊。孟子又問,那如果最高法院的法官,管不了縣里鄉里的法官,又該怎么辦?齊宣王說,當然是把他給撤了啊。孟子再問,那管不好國家的君王,該怎么辦?齊宣王被堵得不知道說什么,只好打個馬虎眼,讓這事過去了。 后來呢,孟子在齊國費盡心機,折騰一番,全被齊宣王這個無厘頭國王,嘻哩哈啦化于無形。孟子知道一切都白費了,收拾行裝,離開齊國,回家。途中,孟子在一個地方連住了三晚,為什么呢?他其實想等齊宣王回心轉意,請他回去。結果,齊宣王沒等來,等來一個懵懵懂懂的青年。這青年大概覺得孟子還算是個人才,準備替齊王勸孟子回頭。誰知正襟危坐,說了半天,孟子靠在茶幾后面睡著了!這青年很生氣,孟子起身,引經據典,一頓連教訓帶解釋,把這個多管閑事,又不知道自己斤兩的年輕人打發了。 再比如,孟子是鄒國人,鄒國曾和鄰國魯國發生過邊境糾紛。發生糾紛的時候呢,鄒國被打死了三十多個公務員。但是鄒國的老百姓,眼看著自己的父母官被人活活打死,完全無動于衷,也不出手相救。鄒穆公就跟孟子訴苦,你說我該拿這些刁民怎么辦?全殺掉吧,他們人數太多,殺也殺不完;不殺吧,以后人人都這樣,那還了得?孟子怎么回答的呢?他說,你這是報應,當年成千上萬的老百姓被餓死、凍死在路邊,你們這些公務員卻富得流油,錢多得都沒處花,你們怎么不想想那些無家可歸的百姓?出來混,早晚要還的,你現在還想怪他們?話都直接說到鄒穆公的臉上了。 其實呢,孟子不好說話,最典型的表現就是他招弟子的條件。孟子招弟子“五問不答”,也就是說,那些自以為地位高的,自以為了不起的,自以為年長的,自以為立過功的,自以為有交情的,這五類人來請教,一概回絕。 你別看孟子這樣,后世的皇帝們可是挺看好他的。比如,兩宋之間,有個叫晁說之的文人,曾經說過孟子的壞話。他告老還鄉時,去向皇帝辭行。當時的皇帝是宋高宗趙構,趙構撇撇嘴說,你就是那個寫書說孟先生壞話的家伙吧?孟先生給我們指出了光明大道,你是個什么東西,也敢說孟先生的不是?你看,連說說都不行,問題是,孟子說話這么不留情面,皇帝們為什么還這么推崇他呢?有兩個原因。 第一,古今中外,世界上所有的政權都知道,政權的正當性是很重要的,而孟子幫他們找到這個正當性。比如宋朝,就是靠陳橋兵變起家,為了不讓別人照葫蘆畫瓢,也弄個革命推翻了自己,肯定要特別說明一下,只有我們老趙家,才有做龍椅的福分。再比如,朱元璋當初從一個要飯的流民,搖身一變成了萬人之上的天子,要是天底下各個乞丐都想穿一穿黃袍馬褂,那還了得?所以就得找個正當理由。恰好,孟子在《孟子·盡心下》里給了個理由。孟子說,從堯、舜到湯是五百多年,到文王是五百多年,再到孔子又是五百多年,五百年間肯定有皇帝出現,但皇帝是誰是早就預訂好的,可不是誰都能當的。 第二,孟子贊成了君權合理。孟子能在后世成名,主要原因就是他特別強調君權,在這個問題上,孟子每次跟人辯論,都是一場程度不同的戰役。最重要的那場戰役里,孟子咬牙切齒地痛罵“楊朱、墨子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意思是不尊崇君權父權的學派,和畜生有什么差別。就這句話,后來被漢武帝發現了,覺得孟子說得好,這成了后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導火索。所以,只要孟子贊成了君權合理,就算他曾經對君王有些過激和不敬,那都是過去的事兒,再說,他說的都是孟子那個時期的君王,和后來推崇孟子的皇帝并不相干,后世的皇帝們尊崇孟子,還能落一個心胸寬廣、能聽逆耳忠言的美名。 本文源自:認識諸子系列之二:孟子是個不好說話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