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日,當我發出發出第一篇文章的時候,我并沒有想到我能堅持這么久,會一直寫到現在。 我數了數今年在頭條號上發過的所有文章,數量達140篇之多,約40萬字。這個成績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這樣算下來,我差不多平均兩天多點寫一篇文章,每篇文章平均約2800字左右,這還不包括我有兩次加起來長達1個月的懶癌爆發期,一字未寫的丟人記錄。 如此說來,在寫作方面,我今年完全算得上是“高產”了。40萬字,妥妥是兩本書的份量了。 順便說一句,這都是在不耽誤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業余完成的。 既然寫了這么多,堅持了這么久,我就干脆再寫份年終總結吧!按照每天一篇的進度,我這份年終總結將從2016年一直跨越到2017年去。 因此,這個系列的總結文章,也將變成我2017年的開年新篇章。 如此甚好! 這將使得我在總結的過程中,更能體會文字的那種“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靈動與生氣。 也許,這也將幫助我在2017年,會努力向2016年看起,乃至嘗試超越,說不定在新的一年,能搗鼓出40萬乃至80萬字來。 今天是第一篇總結,我將主要對我于2016年閱讀過的書籍以及我關于寫作心得方面的文章內容進行總結。 《二十三本可能改變你人生的整理書》,這篇文章是我在我讀過的眾多書籍中,特意挑選出來的二十三本與整理有關的書。之前我曾經發過這個書單的1.0版,但這次的2.0版,我不僅補充了一部分內容,而且還為大家添加了書的封面,這樣看起來就更直觀一些。為了整理這份書單,我在2℃的房間里坐了四個小時,直接被凍成了狗!出得房間,已是清泉兩股,噴嚏連天。 《十四本值得你收藏隨查隨用的筆記書》,這篇文章與上篇文章類似,是我在我讀過的眾多的書籍中,特意挑選出來的十四本與做筆記有關的書。可以說,十四本書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其中我特別欣賞的一本書,名字叫《別告訴我你會記筆記》。這個作者的厲害之處,是將記筆記的方法挖掘得非常縱深,以我們偶爾記上幾筆的人的眼光來看,這家伙不僅僅是專,而是將筆記學發展的有點“變態”。但看完整本書后,你可能不得不承認一件事:相較于作者,我們大多數人,真的不算是會記筆記。 《值得職場白領和管理人員長置案頭的十本經典管理書》,我的觀點,職場白領和管理人員,應該還是看看經典的管理書籍。雖然現在各種管理的“新名詞”和“新理論”層出不窮,但大多都曇花一現,徒有虛名,很快便被更新的名詞和所謂的“理論”取代。雖然我認為,這些“新名詞”和“新理論”需要去接受,但支撐現代管理理念的基礎,其實還是那么幾本書。因此,我按照現代企業發展和管理理論流行的脈絡,梳理和整理出來了我認為值得職場白領和管理人員長置案頭的十本經典管理書,希望這一家之言,多少能給希望長足進步的您提供多一份參考。 《十本值得你收藏一看再看的職場書》,我對純職場書的態度,向來都是:讀讀拉倒!原因是,我覺得職場書大多大同小異,所提供的新鮮內容和資訊,不足20%,而且大多都是可以速學的,沒有久存的價值。但話說的太滿,往往就會有問題。實際上,很多書,并非專為職場而寫,但卻值得職場人讀。因此,我從自己的閱讀過的近百本書中,精選了十本我認為值得放在書架上,一讀再讀的職場書,推薦給大家。 《匠人精神:一流人才的育成之道》,這篇文章是我閱讀日本國寶級匠人秋山利輝的著作《匠人精神》之后,應一家閱讀APP之邀,寫的書評。秋山利輝通過列舉“秋山木工”的“匠人須知30條”,闡釋了其心目中一流人才培養的核心:“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術更重要”。書中秋山先生通過講述自己從進入木工行業,努力自我培養,直到成長為一名行業領袖的人生歷程,表達了“在現代社會中,一個人若想實現真正的自我,社會若想恢復凝聚力,重拾失落的‘匠人精神’”的必要性。他認為在這個全新的21世紀,社會不只是需要“會做事”的人才,而是需要“會好好做事”的一流的人才。這本書不僅對經營事業的企業家、培養人才的管理者有所啟發,對現代社會中每一個想實現真正自我的個體也會有所啟發。 《說對話,吵好架:職場吵架技巧指南》,這篇文章是我為《爭辯力》一書寫的書評,發表在3月22日《新華日報》的讀書版上。在職場上,不碰撞、不吵架就想把工作做好,是不可能的。從這個角度講,吵架其實就是工作的一部分,因此,面對分歧,該爭就爭,當講就講,不必為難。所謂說對話,吵好架,做好事,才是真正會做工作的人。但吵架不能蠻吵,不能弄到傷心又傷肝,這就需要吵架的技巧。怎么吵呢?書中提供了50個爭辯技巧,這些技巧幾乎涵蓋了我們在爭論中可能遇到的各個方面,非常值得我們一學。 《不靠權力影響的領導力才是真正的領導力》,這篇文章是為我為《橫向領導力》寫的書評,后來發表在雜志《商界評論》上。絕對權力不是能力。任何人在有絕對權力的情況下,都能做成事情;往往在沒有權力,或者授予極小權力,也就是微權力,或者非權力影響的情況下,能影響別人,組織別人做事,并且能做好,做的出色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能力,也才是持久的能力。 《失敗和成功,其實都不是我們看到的那個樣子》,這篇文章是我讀了陳文茜編的《我相信失敗》后,寫的讀后感。這是一本訪談錄,是陳文茜對蔡康永、蔣勛、潘石屹、林懷民、蔣勛、羅大佑、阿信、許芳宜等海內外成功人士的訪談錄,但與他們的成功矛盾的是,書名卻取了“我相信失敗”,這讓我產生了深深的好奇。我想也許可能是大多數的被訪談者會過分強調奮斗過程總的努力,但卻往往會忽略,或者不會講起,在成功之后的辛苦,乃至,很多人看不到決絕選擇之后的失敗,乃至隕落,的原因吧,陳文茜才會取這樣一個“矛盾”的書名。 《怎樣選書和讀書》,這篇文章是我對于自己20年讀書和選書心得的總結,也是我在網上被轉載最多、流傳最廣的文章之一。我認為,要讀書,必先選書。可以說,一個人讀什么書,首先來自他的選書。在我看來,讀書本身并不見得是個什么優點,它跟玩游戲、抽煙、喝酒之類的愛好,沒啥兩樣。一個愛讀書的人,也未必就是文化人,或者品德高尚的人。關鍵,還是看他(她)讀什么書。書的內容和品味,才真正反映了這個人的水平。 《快速高效閱讀的方法》很多朋友知道我差不多一天讀一本書之后,在后臺留言,要我談談高效閱讀的技巧和方法,這篇文章就是應讀者之邀寫的。在這篇文章中,我分四個方面,也就是高效閱讀的基礎、高效閱讀中如何記住內容、高效閱讀重在理解而非速度、高效閱讀時應該怎樣選書四個方面談了我的看法。 《快速高效寫作的方法》,這篇文章是很多讀者知道我每周寫2萬字左右的文章后,要我談談是如何快速寫作的。我梳理了一下自己膚淺的寫作心得后,做了一點總結。在這篇文章中,我從8個方面談了我的我的快速寫作心得,雖然算不上高明,但卻確實是用心之作。 《帶人也帶心》,《帶人的技術》一書的讀后感。作者認為,帶人的關鍵是行為,而不是心,你沒有辦法改變別人的態度和個性,但你可以改變他的行為。好的管理者,就應該這樣,不能僅僅只懂得技巧,還應該要讓自己的行為和方式符合邏輯和科學。 《《做事的常識》:一本值得職場人長置案頭的書》,不用我介紹,大家也知道我讀的是哪本書。這是一本我19年前最想看到的書。那時候,我剛入職場,最缺乏的,就是做事的常識。可是,那個年代,中國雖不至于缺乏書籍,但卻絕對缺乏這樣能坦陳直白,攤開掌心,教你手把手怎樣做事的書。當然,也有人讀后留言,認為這本書中的干貨還沒有我寫的文章中多,那可就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放手是上司對下屬的最大獎賞》《交辦的技術》一書讀后感。在職場上,上司對下屬最難說出的兩個字是什么?答案是:放心。是的,放心是最難的。要放心,必放手,而放手,恰是上司最難做到的,這里牽扯到的不僅僅是放權的問題,而是放開手之后,你回饋不了上司的放心怎么辦?你將一個上司本來可以簡單搞掂的事情搞砸怎么辦?你拖累同事的進度怎么辦……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在這本書中。 《說是生與死,又豈止生死這么簡單》,日本傳奇創業者板倉雄一郎的傳奇成功與失敗故事。有些事,即使經歷過,也不代表就理解了。雖然板倉在這本書中說的是企業的生于死,其實,在這本書里描述的那些些故事的后面,我們所看到的,又豈止是生與死這些簡單的事? 《我們怎樣才能成為那個我們想成為的人》,這是我讀完《自律力》后寫的一篇評論,《自律力》是我今年讀到的第一本想打十星的書(五星嚴重不夠打)!內容實在是太精彩了,是本典型地一遍讀不過癮,至少讀兩遍以上,值得一直放在書架上,過段時間翻翻的那類書。 《學而能習,用之有效》,《學會學習》的書評。學習這種東西,其實不僅僅是技巧這么簡單,在每次攝取新知識和練習新技能的過程中,可能會受到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心得、技巧、理解度、應用度、心態、方法等等的影響,因此也就很容易出現差異。從這個角度講,我比較認同齋藤孝的提法,我們應該努力嘗試去學會自己獨特的學習法,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有所取舍,知道怎樣調整自己,從而讓自己與學習方法和知識的契合度提高,從而來提升學習的效率和效能,減少在學習的過程中,去做過多的無用功。 《簡而不陋,要言不煩:一本很棒的商業模式知識普及讀本》,《商業模式全史》書評。雖然讀完全書之后,也覺得作者可能沒有將商業模式講全。但至少,作者還是將商業模式的發展史基本勾勒了出來。如果不做學術研究,或者做商業模式的深度解讀,僅僅從普及和了解的角度講,我覺得這本書其實足夠了。 《《演講的基本》:不僅教會我們怎樣說話,還教給我們怎樣學習》,《演講的基本》書評。一本出了18版,暢銷80多年,170所高校指定的教材,而且內容跟你息息相關,看見這樣的書,你不用思考,可以直接掏錢買下來,可以放在書架上命名為“經典”的格子里 《《What if》:一本閑得蛋疼卻又非常有趣、有料的好書》,《what if》書評。我兒子4歲了,常常問我一些古怪的問題,比如在海底捅個窟窿,海水多久漏完之類。問題是,這么無聊的問題,我怎么會知道答案?可是,我不給出答案,兒子就很鄙視我。后來我實在是給他鄙視的不行,就上網去找答案,居然真找到一本專門回答這類蛋疼問題的書。這本閑得蛋疼問答集的作者叫蘭道爾·門羅,原來他曾在NASA工作,制造過機器人。后來,他在2006年成為了全職的網絡漫畫家,創立了xkcd科普漫畫網站,我兒子問倒我的很多匪夷所思的問題,大多都包含在他在xkcd上回答的問題中。 《九又四分之三站臺,可能就在那個厚厚的柱子后面》,《內在革命》讀后感。在這本書中,作者講到了《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的一段故事,對我啟發很大。哈利·波特在九號站臺和十號站臺之間找不到九又四分之三站臺,但其實,它一直就在那里,一頭撞過去,就是。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可能也類似,我們也常常不知道放棄了自己擅長的事情之后,下面的旅程將怎樣繼續。但其實,你可能不需要顧慮那么多,只要一頭撞過去,奇妙的列車,奇妙的旅程,可能就在厚厚的柱子后面等著你。 2016年我讀過的書,遠不止這些,總量應該在一百多本,一度,我的書房書架上全部堆滿之后,大量的書仍然沒有地方放,不得不侵占了客廳的一角。后來,我在老婆的嘮叨與督促下,忍痛割愛,做了大量的清理工作,將數百本書打包送人,方才解決了家中的書災之患。 實際上過去我每年也讀差不多這個量的書,但因為懶,只是在書上寫寫劃劃拉倒,所以留下的關于讀書的文章并不多。直到今年開始寫微信公眾號,才勉為其難在讀過之后,寫了部分書評和讀后感,以便湊夠我有段時間爭取每天更新一篇的頻率。 而我在2015年偶然應邀寫了《溝通的藝術》的書評,叫《溝通是不可復制的,但卻可以學習》,在豆瓣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評論后面的有用點擊達到800多次,因此很多出版社贈書約評,逼得我一度每天得讀兩本書,多的時候,我一天寫兩篇評論,后來實在不堪重負,便干脆拒絕了書評邀約,不再寫評論,也因此,我在四月份之后,寫書評的內容急劇減少。 但無論如何,我還是得感謝那些讀書的日子,如果不是出版社約評,又有今日頭條方便發布,我是很難寫出這么多的書評文章的。 今天回顧的這些與讀寫有關的文章,在我這一年的寫作量里,占比其實很小。雖然我也認為很多評論并沒有多少值得收藏的價值,但卻是我真正真真實實閱讀后留下的痕跡,對于感興趣的朋友,也多多少少會有一點參考的價值,故做成索引樣,留存至此,也當做我閱讀消化后,用心留給朋友們的一點禮物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