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藝術風格和中國瓷器的契合 視覺藝術理論研究新視覺藝術2010.3 洛可可藝術風格和中國瓷器的契合? 蘇晨 (上海大學藝術研究院,上海2000444) [摘要]藝術在不同的地域之間進行交流,就如同商品一樣具有流通性和互補性.隨著交通工具的逐漸發達,使得東西 方國家之間的商業貿易活動更為頻繁,藝術風格也因此相互影響.'從中國的瓷器大規模遠銷歐洲開始,具有東方色彩的 中國工藝美術品逐漸打開了西方市場,代表東方美學的中國瓷器藝術就以其獨特的魅力影響著歐洲的藝術風格.尤其 是作為歐洲藝術中心的代表一一法國洛可可藝術,它借鑒了中國瓷器藝術中瑩潔光潤,輕巧纖美的一面.給歐洲人一 個全新的看待事物的視角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 [關鍵詞]中國;陶瓷,洛可可藝術 中國是世界文明的陶瓷古國,有著悠久的陶瓷文化歷 史.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制瓷工藝達到了一個 輝煌的境界,俗稱'清三代'.無論是從造型,裝飾,質地, 色彩,還是從其內在蘊涵的藝術底蘊和審美傾向上看,都是 其他朝代和國家所無法比擬的.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從 17世紀到l9世紀,中國的陶瓷一直在進行著漫長的遠銷世 界各國的旅行.從中國的瓷器大規模遠銷歐洲開始,代表 東方美學藝術元素的中國陶瓷藝術,就以其獨特的魅力影 響著這個時代的歐洲藝術.尤其是作為歐洲藝術中心的法 國,接受并汲取了中國陶瓷藝術,特別是清代青花陶瓷藝 術. 十八世紀初,歐洲的藝術中心由意大利轉到了法國巴 1/6頁
黎.隨著時代的發展,歐洲的藝術風格也隨之大變,隨之一 種新的藝術形式產生了,它就是'洛可可藝術'.在藝術形 式上,它多用C形,S形或螺旋漩渦狀曲線以及各式閃光耀 眼的銀片,金片和錦緞等,來追求造型的豐富繁瑣,并愛好 清淡柔和的色彩以及蒼白的基調和沒有明顯的色階,從而 使其作品具有華麗,細膩,精致,纖細等特征,用以創造 一 種超世輕松的氛圍.從藝術特征上看,'洛可可風格'同 ,豪放,想象以及含蓄, 中國陶瓷藝術崇尚的超脫,淳樸 纖細,典雅,質樸等東方古典審美取向如出一轍,有異曲 同工之妙.故美術史專家一般認為'洛可可風格'是在中 國文化,更具體地說是在中國陶瓷文化直接影響下逐漸形 成的. 一 ,中國瓷器在18世紀歐洲的地位 歐洲對中國最先的了解是從絲綢和瓷器開始的.早 在中世紀,中國精美的絲綢,瓷器,這些凝聚了中華民族智 慧和美感的實用工藝品,就經由著名的'絲綢之路',源源 不斷地運到歐洲,成為歐洲各國君主們收藏和饋贈品中的 上乘之品.由瓷器裝飾的陳設之風和仿造中國瓷器造型與 彩繪,到西方對整個中國出口工藝美術品的愛好,導致l8 世紀歐洲的'中國熱'走向高潮. 在當時中國瓷器輸入法國的種類有很多,有壺,碗, 杯,盤等,當然還有各種人物和鳥獸的瓷像.這時的法國 作者簡介:蘇展(1987-).女.湖北武漢人,上海大學藝 術研究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史論. [22] 人接受了中國瓷器藝術中更細膩,更美妙的一面,瑩潔光 潤,輕巧纖美.他們崇尚東方豪華的樣式,追求精細,輕 2/6頁
巧,靈動的曲線美,要求華麗,造型別致.因為瓷器象征了 洛可可時代特有的光彩色調,纖美.而中國瓷器的晶瑩淡 雅清脆,絲綢的飄逸泛著波動光彩的外在形式,正好迎合 了洛可可時代的審美趣味,成為洛可可藝術靈感的源泉. 所以中國的瓷器很快就成為法國上流社會競相爭購的寵 物.中國那些潔白,精巧,繪有各種花紋,圖案的瓷器, 是比較符合當時歐洲洛可可時代以優雅,輕快,質樸為主 旨的審美風尚的.隨著當時瓷器裝飾品的增加,為了更好 的適應洛可可時代需求以及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陶瓷裝 飾藝術逐漸有了進步.當時各種瓷器色彩和圖案都以中國 瓷器為榜樣,瓷器上繪著中國式的錦繡花紋,迷人風景, 各種神像和一些奇花怪鳥等傳統圖案樣式.因為這時正是 中國的明末清初時期,我國瓷器產品以及外銷瓷都是以青 花為主. 二,中國瓷器對洛可可藝術的影響 德國海德堡博物館館長符可思博士在其中國風)》_一 文中認為,中國瓷器對'洛可可'風格的影響是十分明顯 的,其大致表現在四個方面:(1)氣氛輕松,自由(這是景 德鎮明末青花中常體現出的感覺);(2)不規則的線條追求 類似景德鎮青花瓷的隨意性;(3)畫花邊,圖案的邊腳裝 飾,這是從中國瓷器中所學到的;(4)用線時追求寫意性, 這是歐洲歷史上沒有過的,也是受景德鎮明末青花瓷的影 響.[' 陶瓷裝飾是提高陶瓷藝術形象感染力的極其重要手 段,它用它獨特的裝飾形式和紋飾的組織,向人們傳遞一種 時代的審美需求.青花的裝飾自由活潑,不拘程式,其形式 多種多樣.首先從青花瓷裝飾形式的格局上看有折枝式, 開光式,通景式,團花式,散點式,繪畫式以及縱橫向分 割式等等.可謂豐富多變,式樣繁多.中國陶瓷藝術品中 3/6頁
還有大量傳統器物紋樣,如博古?寶?吉祥,燈籠之 類,同樣蘊含著中國人對吉祥美好的向往.當時的歐洲對 中國器物題材的象征性卻一無所知,只是將其純粹作為裝 ?本文為江蘇科技大學科研資助項目《傳統工藝美術思 想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研究》(批號:35o2o8o7)階段成果 之一. 視覺藝術理論研究新視覺藝術2010.3 飾元素加以應用的,如四季平安,只取瓷瓶與花卉的裝飾 性;有的中國風陶瓷在模仿中國進口瓷器上的八寶紋樣時, 不理解這些器物組合的寓意,于是將每件器物都打上了緞 帶,以示裝飾.有的中國風圖案,索性自創一路,將象征中 國的幾件道具組合在一起,如錐形帽,傘,瓷器,扇等,組 成紋樣,可謂歐洲式的中國器物紋樣.洛可可風格圖案由 于充實著中國青花瓷的情調,于是有人將它稱為'中國圖 案'.洛可可風格圖案初始并盛行于1701至1785年法國革 命時的路易王朝貴族化的印花織物中.當時,所有的壁面 裝飾,工藝品,家具,織物和服裝仿佛卷入了一股中國青 花瓷裝飾的洪流中.其主要表現在印花圖案上運用大量的 自然花卉為主題,所以有人稱這個時期法國的印花織物為 '花的帝國'.當時主要采用'薔薇'和'蘭花',而且薔薇 用的更多一些.在處理上采用寫實的花卉,再用莖蔓把花 卉相互連接起來,就像中國青花瓷器的裝飾形式——折枝 式花卉,有時再配上一些各種鳥類.這種圖案明顯地受中 國花鳥畫的直接影響. 當時的陶瓷藝術家在進行青花瓷器的裝飾構思時,把 附麗于造型的裝飾主題,背景,黑白關系以及色彩作為一 個藝術整體來設計,為了突出裝飾主題,把主題紋樣安置在 裝飾的主要視覺部位,同時巧妙地以次要紋樣襯托人物,遠 景襯托近景,從而使整個裝飾紋樣的寓意更加鮮明突出. 4/6頁
洛可可藝術繪畫巨匠,從華托的談笑,到費拉貢納的 《秋千》,運用纖細的線條描繪樹木,草叢,運用明暗的對比 手法刻畫人物,突出主題,畫面清新淡雅,有一種滕朧的意 境.我們可以找到青花陶瓷裝飾與洛可可風格的許多內在 連接和環扣,特別要提到的是洛可可時期的工藝品,其裝飾 的紋樣是用多變的卷草紋,回紋以及如意云頭紋等形成連 綿不斷,復雜繁瑣的曲線,這正是中國青花陶瓷上常用的紋 樣.例證如:豪華的慕尼黑宮華麗廳在裝飾每個彎曲的卷 草紋頭上安裝了中國陶瓷及青花等各式各樣花瓶,以及小 天使和其他人頭像,飛禽動物等寓意形象,由此可見中國青 花陶瓷藝術不僅促進了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形成,而且本身 也為洛可可藝術的重要部分.日本小林太市郎甚至指出: '所謂洛可可美術的主要特征,完全是由中國工藝美術而 來,所以這個洛可可是一個暖昧不明的稱呼,不如直接稱之 為中國——法國式美術,其意義更明確而實際些. 三,青花瓷的藍白兩色對洛可可藝術的影響 中國青花瓷的藍白兩色對洛可可藝術的中國風設計 產生了廣泛的影響.17世紀中期興起的荷蘭代爾夫特陶,仿 照中國明代萬歷年間的青花瓷,生產白底藍花的中國風釉 陶產品,并影響到歐洲各地的窯廠,到l8世紀,中國或歐洲 本土產的藍白紋樣的釉陶與瓷器幾乎進入每個中產以上 的家庭.除了釉陶和瓷器外,藍自兩色的色彩組合還延伸 到其他裝飾領域.青花瓷的藍白兩色還用于家具設計.歐 N18世紀藍白兩色的中國風家具,以法國宮廷為多,有一 部分保存至今.中國風圖案除家具外,印花棉布上也常出 現白地藍花的配置,被認為最適合表現.即使到了19世紀, 瓊斯在編寫裝飾藝術的原理一書時,其中的中國圖案 也用藍白兩色. 中國青花瓷以及歐洲本地的代爾夫特釉陶等中國風 5/6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