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許多名人的猝然離去,都曾讓我們黯然神傷。 ![]() 唯一真實的樂園,是已經失去的樂園。唯一有吸引力的世界,是尚未踏入的世界。逝者如斯,除了生與死,這個世界上其它事情都是小事。我們珍視生命的降臨,卻往往忽略了一個人死去的方式。 死亡,是我們每個人必須面對,卻往往避而不談的話題。2016年的最后一天,就讓我們直面死亡 ——面對不可逃避的死亡,我們是要在恐懼中惶惶不可終日,在痛苦中消磨余生,還是選擇“向死而生,用心活過每一天? 我們渴望'死得其所,最后卻往往在“愛的名義之下,在對死亡的恐懼之中,讓摯愛的骨肉離去得毫無尊嚴。“科技發展到今天,醫生面對最大的問題不是病人如何活下去,而是如何死掉。 我們既然可以選擇有尊嚴地活著,就應該有選擇有尊嚴死去的權利。 Julianna Snow,曾經是一個乖巧,聽話的小女孩。 然而在不到1歲的時候,她就被診斷患上了'腓骨肌萎縮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就是罹患此病而終身癱瘓。 而對于幼小的Julianna而言,罹患此病,不僅無法治愈,而且隨時有生命危險。她不僅無法站立行走。 甚至沒辦法自己翻身,洗臉、刷牙,都要爸爸媽媽來替她完成。 隨后,更可怕的事情接踵而來:她的呼吸肌、吞咽肌,一點點地失去了正常的功能。 她沒有辦法把痰液咳出來,只要感冒,或者痰液進入肺部,就會引發肺炎,要被立刻送到醫院,全身插滿管子,一次次送進手術室。 醫生甚至下了最終通牒:'下次再感染病毒的話,很可能就搶救不回來了,就算搶救回來,Julianna的身體,也會被徹徹底底摧毀,極有可能變成植物人。' 看著Julianna不斷受苦,爸爸媽媽的心理防線,一次又一次被擊潰。任何一個父母都不愿意,為自己的孩子放棄最后一絲希望。可一輩子都要在這樣的痛苦中度過,并且看不到治愈的可能,對于Julianna來說,是何等的煎熬! Julianna的爸爸媽媽,陷入了無比痛苦的糾結:究竟是放棄這樣殘酷的治療,還是讓女兒繼續痛苦地活下去? 最后,爸爸和媽媽,決定將選擇權交給年僅4歲的Julianna自己。 于是他們之間有了這樣的對話: 媽媽:Julianna,如果你再生病,你想去醫院還是呆在家里? Julianna:不去醫院。 媽媽:即使是呆在家里會讓你很快就去天堂,你還是愿意呆在家里嗎? Julianna:是的。 媽媽:你要知道,爸爸媽媽不會陪你去天堂,你要一個人先去。 Julianna:沒關系,上帝會好好照顧我的。 媽媽:如果你去醫院,可能會讓你身體稍稍好轉,讓你有更多的時間陪在爸爸媽媽身邊,你一定要明白這一點,醫院會讓你和爸爸媽媽有更長的時間在一起。 Julianna:我明白。 媽媽:對不起,Julianna,我知道你不喜歡看著我哭,但是你走了之后,媽媽會很想你。 Julianna:不要擔心媽媽,上帝會照顧我的,它一直在我心里。 ![]() 在這次對話結束之后,Julianna的父母選擇了放棄治療。 彌留之際的Julianna,曾和媽媽有過這樣的對話: Julianna:到時候我們在天堂相見,你是希望我站在房子外面,還是站在人群第一排?這樣你就能一眼看到我了。 媽媽:那個時候,媽媽肯定開心極了。 Julianna:你會跑著過來擁抱我嗎? 媽媽:當然啦,你肯定也會跑著過來擁抱我吧? Julianna:嗯,我會用最快的速度沖過去抱你的。 媽媽:我知道你肯定會跑得很快。 ![]() 2016年6月14日,5歲的Julianna離開了這個世界。 哲學家尼采說過:“不尊重死亡的人,不懂得敬畏生命。 而中國當代尼采研究第一人,哲學家周國平卻也面臨過同樣嚴峻的問題:他掌握著孩子的生死大權。 ![]() 周國平在43歲的時候,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妞妞。他這樣描述妞妞的降生對他的意義:“對于男人來說,惟有父親的稱號是神圣的。一切世俗的頭銜都可以憑人力獲取,而要成為父親必須仰仗神力。 ![]() 但在妞妞出生之后差三天滿月的時候,妞妞就被發現患有惡性眼底腫瘤。而當時周國平知道的唯一治療方法,就是切除眼球。 切除眼球,妞妞會有一線生機。然而對于弱小的嬰兒,手術的風險相當之大。伴隨而來的失明,甚至是后遺癥,都會伴隨她一生。 而如果不采取手術,妞妞面前只有唯一的命運:死亡。 然而,周國平夫婦,最終沒有選擇手術治療。 1991年11月7日的下午,一歲半的妞妞在爸爸媽媽的懷里停止了微笑。 ![]() “一切,決不會完全消亡。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妞妞是光的孩子,從光中來,又回到光中去了。 為了紀念女兒,周國平寫了他生平的第一部紀實文學《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真實的還原了他的全部心路歷程: “我不是不明白,和你相處愈久就會愛你愈深,最后的別離也就愈痛苦。可是,在這個世界上,相愛的人豈非都終有一別?既然我們并不因此拒絕分離前的廝守,為什么我卻要舍棄和你的歡聚呢?這是死神身邊的歡聚,因而彌足寶貴,一分一秒都將永遠珍藏在我的心里。死神終將把你奪走,但奪不走你留給我的這愛的贈禮。徒勞嗎?愛絕不徒勞。 ![]() 然而周國平的這本書,一經出版,便讓他陷入了非議之中。 許多人說他是惡魔“,說他不道德', 甚至謾罵他“泯滅人性。甚至當時的少年作家,與妞妞同年同月生,同樣罹患癌癥的子尤,寫公開信抨擊周國平對女兒的“不負責任: ![]() “癌癥在您的腦海里是絕癥,是死的同義詞,可您不知道,我們在與死抗爭的過程中,才感受到了真正的生! 在寫下這段話一年之后,16歲的子尤,也因癌癥不治,離開了人世。 ![]() 根據《經濟學人》雜志發布的《2015年度死亡質量指數》,英國位居全球第一,新西蘭排名第三,中國大陸排名第71。 何謂死亡質量?就是指病患的最后生活質量。 ![]() 在英國,當面對不可逆轉、藥石無效的絕癥時,英國醫生一般建議和采取的是緩和治療: “就是當一個人身患絕癥,任何治療都無法阻止這一過程時,便采取緩和療法來減緩病痛癥狀,提升病人的心理和精神狀態,讓生命的最后一程走得完滿有尊嚴。 緩和醫療有三條核心原則: 1、承認死亡是一種正常過程; 2、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 3、提供解除臨終痛苦和不適的辦法。 ![]() 英國建立了不少緩和醫療機構或病房,當患者所罹患的疾病已經無法治愈時,緩和醫療的人性化照顧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基本人權。 這時,醫生除了“提供解除臨終痛苦和不適癥狀的辦法外,還會向患者家屬提出多項建議和要求: 1、要多抽時間陪病人度過最后時刻。 2、要讓病人說出希望在什么地方離世。 3、聽病人談人生,記錄他們的音容笑貌。 4、協助病人彌補人生的種種遺憾。 5、幫他們回顧人生,肯定他們過去的成就。 ………… ![]() 在中國,面對死亡,我們更多的還是停留在恐懼、無助、慌亂、與不舍。數據顯示,中國人一生75%的醫療費用,花在了最后的無效治療上。 1999年,巴金先生病危,雖然保住了生命,但此后的六年時間里,始終插著胃管,無法自主進食;氣管被切開,始終靠呼吸機維持生命。 ![]() 巴金想放棄這種生不如死的治療,可是他沒有了選擇的權利 ——因為家屬和領導都不同意。 “每一個愛他的人都希望他活下去。 ![]() 愛是一種承諾,更應該是一種自由精神的體現。每一個心智完善的人,都是懂得愛的人。而這種泛化的愛,不是建立在博愛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對自我的認知,愛自己,尊重自己的基礎之上的愛。那么,用什么樣的方式去愛,就是每一個人成為獨立的個體的基石,也是一切權利與義務之濫觴。沒有了對自己的愛,沒有了自由選擇的愛,那么人生的一切都是虛無的海市蜃樓。 愿在生死與尊嚴面前,愛,不再是羈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