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礦料區分 本山料多為砂質巖,黃龍山主體部分的礦料用手蘸水磨蹭也不會出泥漿,外山料,特別是紫泥,則出泥漿。(一些泥性重的或溶于水特殊礦料除外,如可溶于水的朱泥) 本山料大部分都是鱗片狀沉積礦,含有有機物,且有油性更佳;外地礦料很多是粉質狀或石塊狀,絕大部分無油性。
 二、燒制區分 外山礦料燒結溫度低,以紫泥為例,外山料很少有能2.3號標適度燒結的(基本過度了),而黃龍山紫泥適度燒結溫度不會低于2.3號標。
 三、成品觀感區別 外山料因為成分單一,所以燒成品看起來很純凈;而黃龍山料成分較多,成品會出現“雜質”(除非經過酸洗;或者嚴格細致選礦去雜,但是不可能完全干凈,總會有點雜質的)。
 四、泡養區別 外山料成品泡養效果不明顯,包漿薄,且不會長期逐漸變化;本山料泡養效果明顯,好料變化時間更長,包漿厚。
關于黃龍山料和山外料的識別:
黃龍山料,用開水注入新壺30秒后倒盡,有異味的則是劣質泥,而黃龍山泥則有股淡淡的陶土香味或無味。這個方法只適合區分很差的泥料。
 龍山泥做的壺手感很潤,砂料看上去有砂感。這點非常重要,也是區別和黃龍山以外的山料重要手段。龍山料靜謐通透,呈亞光【黯然之光】,養后的光澤猶如兒童眼睛的清澈狀。新壺有少許云母片,但壺養成就會消失。如果壺身泛出不自然的亮光,燈下觀察沒有透感,反光混濁。特別要注意看蓋內,因為制壺人這里往往不做拋光處理,呈不平滑狀玻璃相(這點非常重要,因為黃龍山以外的料往往是這種質感):劣質泥結晶度高含砂少,不耐高溫的緣故。
 不要以為可以養得潤的就是好料子,山外料和純度不高的紫砂也可以泡養出好的效果,所以就算是一把紫砂壺泡養出較好的效果那么我們也不能因此就認定他是純度較高紫砂。不要以為看著潤的,亮的,或者水色好的,基礎料就一定好。看著干澀,水色不好的料子就一定很差。現在練泥的工夫,明針的水平,燒什么窯,對泥料成色的影響要超過基礎料本身的質量的。現在有一些純度不高的料子(山外料,化工料不在本文探討范圍之內)但是有的人工手好,明針功夫了得,再加上打磨拋光,壺表看起來漂亮一些,但泥本身并不是真的好。一把剛出窯的壺,經過上千度高溫之后,壺的外表灰頭土臉的,一點光澤都沒有,所謂和田玉一般的光澤需在茶水滋潤養護之后才會有的。如此,我們能說那些剛出爐的紫砂壺泥料不好嗎?也有做壺工手為了模仿出泥料經過長期陳腐效果使壺燒出來有較好的賣相,使用沖漿的方式,在泥料中調多些脂泥,再以明針把漿逼到壺外,壺燒出來就水色好多了當然也潤多了,這能說明泥料就純正了嗎?

在這種情況之下,如何能清楚的分辨泥料的好壞呢。只看表面功夫一般的新手會吃不少虧。紫砂壺因為泥料種類不同,出產的地域不同,練泥的方式不同,明針的功夫不同,燒制的溫度不同,養出效果所需的時間也不同,有的泡幾次茶表面就開始發生變化(變潤、有亞光),有的變化會慢一些。所以不要以為泡養變化快的泥料就一定好(有些泥料含砂量低,泥性偏軟,泡養變化是快,但總感覺像是和尚光,泡茶滋味也較平淡,甚至嚴重影響茶葉本身的口感),也不要以為泡養變化慢的就一定不好(有些泥料含砂量高,泥性偏硬,泡養變化是慢,但是泡茶表現優異,發茶性、侵略性強,聚水凝香!一但泡養出效果,那光澤是如和田玉一般清高暗然之光,這種泥料也就是普潤一直追求的泡茶好喝的泥料);只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用好泥料做的紫砂壺一定比差泥料做的紫砂壺泡茶好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