ㄑㄧㄤ ㄘㄨㄣ
羌村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崢嶸赤雲西,日腳下平地。 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 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 鄰人滿牆頭,感嘆亦歔欷。 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晚歲迫偷生,還家少歡趣。 嬌兒不離膝:畏我復卻去。 憶昔好追涼,故繞池邊樹。 蕭蕭北風勁,撫事煎百慮。 賴知禾黍收,已覺糟牀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遲暮。 羣雞正亂叫,客至雞鬥爭。 驅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 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 手中各有攜,傾榼濁復清。 莫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 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 請爲父老歌,艱難愧深情。 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
譯文及註釋
更多
作者:佚名 譯文 西天佈滿重巒疊嶂似的紅雲,陽光透過雲腳斜射在地面上。 經過千里跋涉到了家門,目睹蕭瑟的柴門和鳥雀的聒噪,好生蕭條啊! 妻子和孩子們沒想到我還活著,愣了好一會兒才喜極而泣。 在這兵荒馬亂的時候,能夠活著回來,確實有些偶然。 鄰居聞訊而來,圍觀的人在矮牆後擠得滿滿的,無不感慨嘆息。 夜很深了,夫妻相對而坐,彷彿在夢中,不敢相信這都是真的。 人到晚年了,還感覺是在茍且偷生,但又迫於無奈,終日鬱鬱寡歡。 兒子整日纏在我膝旁,寸步不離,害怕我回家沒幾天又要離...
鑑賞二
更多
肅宗至德二年(757)五月,作者剛任左拾遺,因上書援救被罷相的房琯而觸怒肅宗,險些喪命。八月,被放還鄜州羌村(今陝西富縣西)探望家小,作《羌村》三首,此爲第一首。
《羌村》三首和《北征》爲同期之作,內容上有相通之處。《北征》詩中有一部分篇幅寫詩人回家的見聞感受,《羌村》三首以組詩的形式將這部分展開來寫,按照還家後的生活邏輯,從初見的悲喜交加寫到驚定後的憶舊感懷,從與鄰里的飲酒寫到世亂中的艱難民生,既有田園生活的真實寫照,又穿插著始終不能化解...
簡析
更多
三首俱佳,而第一首尤絕。一字一句,鏤出肺腸,才人莫知措手;而婉轉周至,躍然目前,又若尋常人所欲道者。真《國風》之義,黃初之旨,而結體終始,乃杜本色耳。
(仇兆鰲《杜詩詳註》引王慎中曰)
鑑賞
更多
作者:佚名 這三首詩是公元757年(唐肅宗至德二載) 杜甫從左拾遺任上被放還鄜州羌村(在今陝西富縣南)探家時所作。關於這組詩,《古唐詩合解》這樣評說:“三首哀思苦語,悽惻動人。總之,身雖到家,而心實憂國。實境實情,一語足抵人數語。”足見這組詩所蘊含的社會現實內容。 第一首著重寫詩人剛到家時閤家歡聚驚喜的情景,以及人物在戰亂時期出現的特有心理。 “崢嶸赤雲西,日腳下平地。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詩人千里跋涉,終於在薄暮時分風塵僕僕地回到了羌村。天邊的夕陽也急於躲到地平線下休息,柴門前的樹梢上...
創作背景
更多
作者:佚名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載)爆發的“安史之亂”,不僅使一度空前繁榮的大唐王朝元氣大傷,更給天下百姓帶來難以言喻的深重苦難。次年,長安陷落。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杜甫與平民百姓一樣,不幸被戰爭的狂潮所吞噬,開始了輾轉流離的生活,親身體驗了戰禍的危害。 公元757年(唐肅宗至德二載)舊曆五月,剛任左拾遺不久的杜甫因上書援救被罷相的房琯,觸怒肅宗,差點沒砍掉腦袋,但從此肅宗便很討厭他,閏八月,便命他離開鳳翔。詩人此行從鳳翔回鄜州羌村探望家小,這倒給詩人一個深入民間的機會。杜甫回羌村前已有十多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