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新發布了《2016-2040城市總體規劃》,這是上海的第五輪總規。規劃突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其中不少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今天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上海邊界要“擴大”了 這次規劃有一個亮點 規劃指出近滬地區一體化發展的概念 確定了“上海大都市圈”的范圍 包括了嘉興、蘇州、無錫、南通、舟山、寧波6市 未來將形成“1+6”的上海大都市圈! 形成90分鐘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應! ▼ 嗯~90分鐘生活圈 小編又想起來那個笑話了 90分鐘我能從上海到蘇州 可是我還沒從外環到市中心 市中心的雨下了三個小時 還沒飄到外環 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16個城市副中心和5個新城 2040總規確立了16個城市副中心和5個新城 副中心: 崇明城橋地區、吳淞、嘉定、真如 虹橋、金橋、江灣五角場、花木龍陽路 張江、川沙、南匯、南橋 莘莊、松江、青浦、金山濱海地區 新城: 嘉定、松江、青浦、南橋、南匯 這些新城和副中心分布在上海的各處 加上之前的主城區外擴 上海的城市發展已經完全突破了 傳統意義上的內中外環 只要是城市化高的地區和發展基礎良好的地區 都將強化交通、醫療、教育、商業、產業等各種配套 形成多點開花的局面 這也是上海極力探索的避免特大城市攤大餅模式 實際上也是對主城區的一種疏解 類比倫敦、東京等全球城市做法 這也是相當國際化的 4大片區納入主城區 在大家印象中 上海主城區充其量也就是外環線以內陸區 但是未來的上海將形成 主城區-新城-新市鎮-鄉村的市域空間格局 此次規劃第一次將外環線外的川沙 虹橋部分、寶山部分、閔行部分4個片區納入主城區! 郊區將不再“茍且” 規劃中提到 9個城市副中心每個至少有2條軌交直接服務 9個主城副中心與5個新城之間的 軌交出行時間將在40分鐘以內 東部、北部地區的軌交網絡將增加密度 有人預言未來的上海 有可能實現如日本東京般的通達度 上海未來交通規劃有這么幾個可以期待的 劃聯系浦東機場和虹橋機場的聯絡線 加密中心城北部、東部地區的20號線和21號線 在中環附近形成的城市軌道環線 未來浦西中環和內環打通的22號線 這些都是未來十分值得期待的! 新增建設用地負增長不等于沒地 在這次的總規中 建設用地、人口規模、生態環境、城市安全 是上海強調的4條底線 特別是建設用地排在第一位 未來24年上海規劃建設用地 總規模控制在2400平方公里以內 而2014年底全市建設用地規模 已經突破3100平方公里! 上海之前就明確了 到2020年低效建設用地減量50平方公里 進一步完善新增建設用地需求 與現狀建設用地減量化的增減掛鉤機制 確保規劃建設用地負增長 很多人一聽到減量化 以為是建設用地要減量供應 實際上它是對現有建設用地的一種騰挪 目的是騰出更多的指標給新增建設用地需求 人口調控目標為2500萬 《總規》發布 至2040年人口調控目標為2500萬 然而截止2015年末 上海市常住人口已有2415萬 也就是說2016-2040的25年里 上海只能增長85萬人 也就是說每年平均增長3.5萬人左右 這個數字該如何控制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PM2.5濃度需要控制 在“上海2040”中提出主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提升城市抵御自然災害能力 全市碳排放總量與人均碳排放于2025年達到峰值 至2040年碳排放總量較峰值減少15%左右 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和極端氣候影響 按照“上海2040”的規劃 未來上海將顯著改善環境質量 力爭2040年PM2.5濃度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左右 人均公共綠地達到15平方米 規劃提出至2040年 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5%以上 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5平方米以上 在生態空間格局上 郊區以生態保育區和生態廊道為基底 推進生態林屏障建設 中心城周邊地區以 外環綠帶、近郊綠環和16條生態隔帶為錨固 防止主城區進一步蔓延 中心城內加快實施10片楔形綠地 結合重要轉型地區新增若干100公頃以上大型公園 加強13條濱河綠帶建設 規劃說 我們希望未來的上海 建筑是可以閱讀的 街道是可以漫步的 公園是可以品味的 天際是可以眺望的 上海的城市表情是 大氣而謙和、優雅而溫馨、令人愉悅的 真希望如官方所言 讓上海變得越來越好! 來源:微上海、上海上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