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0年,也就是24年之后 頭條菌剛剛過40歲呢 (估計這句話要引起民憤→_→) 那時候的上海會是什么樣子? 8月22日,上海市向全社會公示了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草案 在這份影響未來數十年的城市布局的手冊中 我們看到了未來上海驚人的變化 規劃明確指出 上海2040年目標 “卓越的全球城市” 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與文化大都市 令人向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 定位全球,放眼世界 阿拉上海就是一個大寫的牛 整個規劃足足有64頁 每一頁都是滿滿的干貨 頭條菌挑選了一些老百姓比較關心的亮點 看看到了2040年,你身邊的上海會有變化? 一座創新之城 引領全球經濟,服務長三角 到了2040年 上海的目標是卓越的全球城市 充分發揮上海在“一帶一路” 和長江經濟帶戰略中的作用 加快科技創新、強化金融服務中心 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 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都市 文化基礎設施更全面 到2040年 全市每十萬人擁有5-10個演出場館 8-10個美術館及畫廊 2個以上各類博物館 5個以上大中型圖書館 全市專業足球場數不少于5個 醫院學校更多 整合提升中心城醫療衛生設施 加快建設虹橋國際醫學園區和浦東上海國際醫學園區 每個新城至少有1處三甲綜合醫院 1處三級專科醫院、1所大學 加強楊浦、閔行等高校集聚區建設 更多外國人選擇來上海旅游 到2040年 年入境游客量突破1500萬人 旅客中專率提高到20% 國際客流比例達到40% 軌道交通超3000公里 市域線規劃歷程≥1000公里 市區線規劃歷程≥1000公里 局域線規劃歷程≥1000公里 總軌道交通歷程超3000公里 到2040年 全市公共交通出行占全出行方式比重的40% 綠色交通出行比重達到85% 軌道交通站點600米面積覆蓋率達到60%以上 城市平均通勤時間不大于40分鐘 建設慢行交通 結合軌道交通站點和公共活動中心 設立步行通道 設置非機動車停車泊位 形成“B+R”立體慢行換乘 也就是自行車工加停車模式 一座人文之城 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 按照步行15分鐘可達的空間范圍 構造商業、生活、娛樂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 到2040年 15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達到100% 15分鐘意味著低碳出行 市民的基本生活在社區里就能解決了 城鄉社區公共開放空間 (400平方米以上的公園和廣場) 5分鐘步行可達率達到90% 建成2000公里以上綠道 郊野地區增加區域公園 主城區、新城增加廣場、公園 到2040年,全市形成市域藍色網絡 主城區、生活岸線占比不低于95% 到2020年,建成2000公里以上綠道 能看到更多保存完好的歷史遺產 規劃期間,將劃定上海歷史城區 加強老城廂等歷史遺產集中區域的保護 重點增補里弄住宅、工業遺存、 工人新村、傳統校園、歷史公園 以最嚴格的方式保護外灘中國歷史文化街 大幅度提高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公共預算比重 申請成功世界文化遺產 文化產業就業人口占15% 2015年 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生產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12% 已成為引領和支撐上海新一輪發展的支柱產業 成為上海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力量 到2040年,文化產業就業人口將增多 占就業總人口比重達到15%以上 一座生態之城 空氣更清新了 發展綠色低碳 到2040年,碳排放總量較峰值減少15%左右 PM2.5濃度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左右 鼓勵公共交通、自行車等綠色出行 全市綠色出行比例達到85%以上 防洪除澇 可防御12級風正面襲擊 完成海塘達標工程 防御標標準為200年一遇高潮位+12級風 到2040年全部達標 完成市區防汛墻的加固、加高工程 建設黃浦江河口水閘 黃浦江市區段防汛墻達到1000年一遇高潮位標準 區域除澇標準采用20年一遇最大24小時面雨量 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5㎡ 主城區形成16條生態間隔帶 郊區形成9條市級生態走廊 到2040年 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力爭達15㎡ 實現全市開發邊界內3000平方米公共綠地500米范圍全覆蓋 嘉定外岡、松江松南及廣富林、金山廊下、浦東臨港、青浦青西、崇明長興等地區建設30片大型區域公園 生態用地占陸域面積的比重不低于60% 垃圾污染變少了 按照“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原則 進行固體垃圾收集、分類、利用 至2040年 全市原生垃圾零填埋 固廢無害化處理率和分類收集率達到100% 醫療急救更便捷 主城區與新城的醫療急救中心3公里范圍內可達 郊區的醫療急救中心10公里范圍內可達 上面是上海2040年發展的新目標 接下來的24年 上海發展還有新模式和新空間 堅守四條 發展底線 2040年上海人口控制在2500萬人左右 截至2015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總數為2415萬人 規劃明確顯示 至2040年上海人口調控目標為2500萬人左右 這意味著,未來24年里 上海的人口增量會控制在百萬人以內 規劃建設用地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 上海建設用地總量已經到了“天花板” “十三五”期間計劃逐年減少建設用地增量 到2020年要守住3185平方公里的紅線 也就是說,未來五年 新增建設用地只有約60平方公里 到2040年,規劃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內 接下來的20幾年,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將很有限
錨固城市生態基底 確保生態用地只增不減 到2040年 確保生態用地占市域陸域面積60%以上 森林覆蓋率達到25%以上 河湖水面率不低于10.5% 加強基礎建設 提升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能力 強化防災、減災、救災建設 提高城市應急響應和恢復能力 新增9個 城市副中心 規劃顯示 2040年上海將有9個主城副中心 5個新城中心和2個核心鎮中心 ●9個主城副中心:五角場、真如、花木、金橋、張江、寶山、虹橋、莘莊、川沙 ●5個新城中心:在嘉定、松江、青浦、南橋、南匯等5個新城內分別設置新城中心 ●2個核心鎮中心:在金山濱海地區和崇明城橋地區設置核心鎮中心 規劃形成 23個城鎮圈 ●以新城、核心鎮、中心鎮為引領,劃分15個綜合發展型城鎮圈 5個以新城為引領,分別為嘉定、青浦、松江、南橋、南匯城鎮圈。 2個以核心鎮為引領,分別為金山濱海地區和崇明城橋地區。 8個以中心鎮為引領,分別為長興、楓涇、朱涇、安亭、亭林、奉城、惠南、羅店。 ●對于主城區周邊城市化較高的地區,劃分4個整合提升型城鎮圈 具體包括南翔-江橋、九亭-新橋、浦江-周浦-康橋-航頭、曹路-合慶等城鎮圈。 ●以提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為指向,劃分4個生態主導型城鎮圈 包括陳家鎮、東平、廟鎮、朱家角等城鎮圈。 形成90分鐘 上海都市圈 形成南京、杭州、南通、寧波、湖州等 5個主要聯系方向的鐵路高速布局 強化滬寧、滬杭、沿江、滬通、滬湖、 滬灣、滬甬等七條區域綜合運輸走廊的服務效率、 能級和安全可靠性 實現與上海都市圈內城市之間90分鐘左右可達 未來的上海 建筑是可以閱讀的 街道是可以漫步的 公園是可以品味的 天際是可以眺望的 未來的上海 不僅面向市民、面向長三角 更是面向世界、面向全球 我們期待20、30年之后上海的騰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