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的照片顏色偏黃? 為什么我的照片顏色偏藍? 為什么我總也無法得到拍照時眼睛看到的現場色彩? 為什么我總也無法得到非常準確的顏色? 左圖是在陽光明媚時拍的,環境色溫大概在5000--5500K。主動把色溫調低到4000K,看看有沒有月夜的感覺。 右圖,同時拍的,色溫調低到7500K,黃昏的感覺一下子就出來了。 也許您像我一樣,曾經對相機的拍照得到的照片顏色有著各種疑問,您也一定像我一樣想要拍到的照片呈現出自己喜歡的顏色,那么不妨花費一點點間,多了解一下色溫和色彩知識。 世界上所有的顏色都在舌形圖內,圖中一條“弓形線”是色溫線,標有色溫。與色溫線交叉的是“等溫線”,此線上的(相關)色溫都相同。最左邊的直線,是色溫“無窮大”等溫線,再左邊(藍色區)就無色溫了。 色溫與色調的關系 色溫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等級,低色溫、中色溫、高色溫。 低色溫:色溫在3300K以下,光色偏紅給以溫暖的感覺;有穩重的氣氛,溫暖的覺;當採用低色溫光源照射時,能使紅色更鮮艷。 中色溫:色溫在3000--6000K為中間,人在此色調下無特別明顯的視覺心理效,有爽快的感覺;所以稱為'中性'色溫。當採用中色溫光源照射時,使藍色具有清涼感。 高色溫:色溫超過6000K,光色偏藍,給人以清冷的感覺,當採用高色溫光源照時,使物體有冷的感覺。 正確理解光源色溫 書本、鼠標鍵盤、杯子這些物品有色溫嗎? 沒有,只要物體本身不發光,就沒有色溫屬性。但是通常情況下光源經過物體的反射會改變環境的色溫,例如藍色物體反射的藍色光,紅色物體反射的紅色光都會影響環境的色溫。 光源色溫和相機白平衡的關系 光源色溫完全不等于相機白平衡,你要把二者理解成相反的,色溫K值越低,越偏紅,色溫K值越高越偏藍;而白平衡的K值越低越偏藍,K值越高越偏紅。 相機的白平衡控制,是為了讓實際環境中白色的物體在你拍攝的畫面中也呈現出“真正”的白色。不同性質的光源會在畫面中產生不同的色彩傾向,比如說,蠟燭的光線會使畫面偏橘黃色,而黃昏過后的光線則會為景物披上一層藍色的冷調。而我們的視覺系統會自動對不同的光線作出補償,所以無論在暖調還是冷調的光線環境下,我們看一張白紙永遠還是白色的。但相機則不然,它只會直接記錄呈現在它面前的色彩,這就會導致畫面色彩偏暖或偏冷。 從左到右白平衡色溫設置值依次為3700 k 5400k 9000k 那么為什么環境色溫要通過調節相機白平衡來完成? 白平衡的意義就在于,確保影像采集設備在任何光源下都能將白色物體還原為白色。對在特定光源下拍攝時出現的偏色現象,可通過調整白平衡偏移來進行矯正,也可以通過調整其來獲得獨特的藝術顯色效果,具體做法多種多樣。 那么什么時候用自動白平衡? 什么情況下該自己調節白平衡? 相機的自動白平衡(AWB)只有在一定的色溫范圍內是準確的; 對于業余攝影愛好者來說,照相機上的自動白平衡已經可以應對絕大多數拍攝環境; 數碼照相機上的自定義白平衡適用于經驗和操作技巧非常熟練的發燒友和專業攝影師所采用。 相機的自動白平衡功能并不是絕對準確的,也不足以智能到了解你的全部創作想法。在色溫偏低或偏高的環境拍攝時,如果只是單純使用自動白平衡,一切景物將趨向于正午日光下的效果,會抹殺掉環境原本的色感和氛圍。 圖左:動白平衡模式下的人像作品(膚色比較自然) 圖右:日光白平衡模式下的環境人像(略略有點暖調) 就像拍攝白色或黑色面積過大的畫面,使用自動曝光檔位時,我們會通過調整曝光補償,來矯正自動測光系統的偏差,或是直接改為手動曝光。同樣,拍攝色溫偏高或偏低的大場景時,也建議改為手動白平衡,或是根據具體場景差異選擇不同白平衡檔位,要將色彩帶給人的心理感受考慮到拍攝中。 例如,傍晚日落時分的陽光色溫很低,會令景物披上一層如夢似幻的金黃色的紗,這時如果你想要表現整體的環境氛圍,則要讓相機白平衡參數高于實際的光源色溫值,例如用5500k的白平衡參數,去拍攝3000k左右的日落場景,即可得到溫暖的黃色調。 使用自動白平衡設置(AWB)會將日落場景中特有的色彩削弱。 ![]() 換用日光白平衡設置,能夠更好的還原落日的輝煌和濃烈的金色光彩。 如果你在雪地或夜晚拍攝,想要突顯寒冷的感覺,一般會讓畫面整體調子偏藍,這時白平衡的參數就要低于實際環境光色溫,才能呈現出冷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