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寫一篇文章和大家聊聊色溫和冷暖調的事兒呢? 這張照片,一看就知道是暖調,這位攝友也知道,但聊著聊著,可能是因為概念不清楚,又說這張照片色溫較高。 后來小編也問了問其他人,發現還是有些攝友分不清冷調、暖調和高色溫與低色溫的關系。很多人的潛意識就和這位攝友一樣,認為高色溫片=暖調照片,低色溫片=冷調照片。 其實這是錯誤的。 正確的應該是,高色溫片=冷調照片,低色溫片=暖調照片。說到這兒,可能你就糊涂了。下面就讓小影給您好好說一說色溫與冷暖調、白平衡之間的關系。 什么是色溫? 1、認識色溫的單位 首先,我們先了解下什么是色溫。色溫,直白的解釋就是指“色彩的溫度”,也就說明色彩是有溫度的,而色彩的溫度除了用冷色調、暖色調這樣很籠統的說法外還可以精確到一個準確的數值,這個精確的數值就是色溫——單位是K(開爾文)。 K與℃均為溫度單位,這個在初中的時候就學過了,不再多說。 2、了解溫度與色彩間的關系 有些攝友可能覺得溫度和色彩感覺不搭邊兒啊。但事實上,一個物體在加熱到不同的溫度后,其顏色是不一樣的。 比如一塊兒鐵,這塊鐵一開始是黑色的,隨著溫度升高,變成紅色了,比如下圖,但同時我們發現比熔化的鐵溫度更高的火焰,其顏色是白色的,并且略微發藍。 這就證明了,不同的溫度會發出不同顏色的光。而溫度低會發出暖色的光線,也就是紅、黃;而溫度高會發出冷調的光線,也就是偏藍。 當對這個數值繼續精確的時候,就可以得到溫度為2300K時,呈現什么顏色;達到8000K時,是什么顏色。 說到這里對于色溫的概念大家應該清楚了。 所以,文章一開頭的照片,色調偏暖,而暖色是代表低溫的色彩,所以它是低色溫片。 白平衡詳解 1、白平衡的作用 首先,我們需要先知道白平衡的作用。白平衡的作用,通俗地講,就是把光源發出的光線變成白光。 為了大家理解,我們以自然光為例。首先,自然光是有顏色的。最明顯的,當清晨醒來的時候,窗外的光線打在墻上,會發現白色的墻會發黃、甚至是發紅,這就是自然光的色彩。 但我們拍照,如果要拍出物體本身的色彩,顯然不能把白墻拍成紅的或者黃的吧。這個時候就需要調節相機內的“白平衡”了。通過合適的白平衡,告訴相機,目前這個色溫是3000k(假設)的自然光就是白光,那么就能拍出物體本身的顏色了。 比如這堵墻是白色的,那拍出來就是白色的。這堵墻是藍色的,那拍出來就是藍色的。自然光的色彩已經因為我們設置了合適的白平衡而被抹去了。現在白平衡的作用你是不是理解了呢? 2、如何調節白平衡/色溫 為什么有些攝友會認為低色溫,偏冷調;高色溫,篇暖調呢?其實就是因為在設置色溫的時候,把色溫調高,片子就發暖;把色溫調低,片子就發冷。所以就會產生高色溫是暖調片,低色溫是冷調片的錯誤認識。 但事實上,當你調節機身的色溫時,其實是在手動告訴相機,拍攝環境的光源色溫是高還是低。 如果你設置的色溫正好是光源色溫,那么所有物體就都呈現出其本來的色彩。 如果你設置的色溫高于光源色溫,相機會認為你在高色溫環境下拍攝呢,高色溫環境發藍,那么相機就會額外添加紅色,所以拍出來的照片就會偏紅。 如果你設置的色溫低于光源色溫,相機會認為你在低色溫環境下拍攝呢,低色溫環境發紅,那么相機就會額外添加藍色,所以拍出來的照片就會篇藍。 因此,很多攝友在拍日出的時候,說為什么拍不出那么紅的夕陽。首先,在網上看到的火紅夕陽都是經過后期的,也就是經過局部調色。 但通過手動調高色溫,也可以達到把夕陽排紅的效果,但畫面整個都會變紅,不會有那么強烈的冷暖對比了。 總結: 暖調照片=低色溫照片,相機設置的色溫越高,色彩越偏紅。冷調照片=高色溫照片,相機設置的色溫越低,色彩越偏藍。 想真實還原物體本身的色彩,就需要讓光源色溫=相機內設置的色溫。 但如何知道光源色溫是多少?請使用AWB(自動白平衡)或者通過灰卡后期校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