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于高血壓的治療,既要治標以降血壓,又要治本以扶正,兩個方面都要重視。如果血壓較高,就需要先把血壓降下來,以免形成中風。 針灸方法非常有效,針下血壓即降,是真正的治病而沒有副作用的方法,遠比西醫藥物降壓高明。因為針灸是調動了身體的積極能動性去自我調整血壓,也就是說,身體通過經絡臟腑的功能調整,自動就可以把血壓降下來,不需要外來力量幫助。一般取四關、鼻尖的素髎、曲池、足三里、風池等穴即可。我曾經治療不少收縮壓高到近200mmHg的患者,取上面的穴一針即降。但如果要鞏固效果,需要一段時間的扶陽治療。 對于偏于陰虛陽亢的高血壓,需要扶陰與降陽同時進行。六味地黃丸可以扶陰,但需要引陽下潛才是治本之法。有人用桂附地黃丸,或者地黃飲子。其實,這樣的高血壓最好用引火湯,滋陰潛陽,降壓效果明顯。陰虛型的高血壓治愈時間較長,有時長達一年至數年。 對于偏于真陽虛于下,浮陽越于上的高血壓,則需要從真陽上入手,以服用補脾腎之陽的藥物進行治療。比如可以用四逆湯、附子理中丸等,要點在于以恢復元氣和臟腑功能為主,不要以恢復血壓值為主。事實上,當前的高血壓以腎陽不足為多見,就是虛寒證為多。此型的高血壓治愈時間數月即可。對于陽虛型高血壓,灸關元穴和中脘穴有奇效。重灸法可以使高血壓降低,使低血壓升高。因此,也可以用來治療低血壓。 高血壓中后期,強調扶正袪邪。在服溫補中藥以扶助陽氣的基礎上,把潛伏的寒邪從三陰逼出三陽。一般用麻附細法,但需要在有經驗的醫生指導下進行。 我國已有3.3億的高血壓大軍!成年人患病率已經達到33.5%!然而,目前的醫學還沒能根治這一頑疾,只能通過吃藥控制病情。除此之外,幫助控制血壓的養生方式還有很多,將“控壓”行動深入到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效果更佳。不過,旦確診為高血壓,在醫生指導下用藥控制病情是首要任務,不能單純依靠日常療法,更不能隨意停藥、換藥。 飲食療法 高維生素、高鈣更好 高血壓患者在飲食上,盡量選擇清淡、高維生素、高鈣、低脂肪、低鹽飲食。 腎氣虧虛證的高血壓患者飲食應注意營養,甲魚、淡菜、銀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忌食煎炸炙烤、辛辣煙酒;日常可以用黑芝麻、核桃肉搗爛加適當蜂蜜調服。 痰瘀互結證者,應當少食肥甘厚膩、生冷葷腥。高血壓患者不宜飲食過飽,素體肥胖者應適當控制飲食。急性發作嘔吐劇烈者暫時禁食,嘔吐停止后可給予半流飲食,如荷葉粥等。 肝火亢盛證者,飲食應當以清淡為主,宜食山楂、菠菜、紫菜、芹菜等,禁食辛辣、油膩、過咸之品。 陰虛陽亢證者,飲食宜清淡和富于營養、低鹽,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如芹菜、蘿卜、海帶、雪梨等,忌食辛辣煙酒、動物內臟等,可配合菊花泡水代茶飲。 生活起居 保持安靜、避免強光刺激。高血壓患者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室內安靜、舒適,空氣新鮮,光線不宜過強;避免強光刺激,外出可佩戴變色眼鏡。眩暈輕者要注意適當休息,不宜過度疲勞;眩暈發作時,應臥床休息,閉目養神,減少頭部晃動,切勿搖動床架;癥狀緩解后方可下床活動,動作宜緩慢、防止跌倒。 五音療法 聽商調、羽調音樂。根據不同證型,可以選擇不同的音樂。例如肝火亢盛者,可給予商調式音樂,有良好的制約憤怒、穩定血壓的作用,如《江河水》、《漢宮秋月》等;陰虛陽亢者,可給予羽調音樂,其柔和特點有助于滋陰潛陽,如《二泉映月》、《寒江殘雪》等。 中藥藥枕 夏枯草、菊花、草決明、晚蠶砂 將夏枯草、菊花、草決明和晚蠶砂均量裝入布袋制成枕芯,枕于頭部,通過藥物發散的作用,達到清肝明目、息風化痰之功效。 中藥沐足 懷牛膝、鉤藤、夏枯草、肉桂 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的沐足降壓經驗方:將懷牛膝、鉤藤、夏枯草、肉桂等加水煮開后,中火煮30分鐘左右即可。待溫度降到40°C左右,泡腳15-20分鐘。全方含“滋水涵木”、“釜底抽薪”之義,而起引火歸元、平肝潛陽的作用。 降壓操 按壓降壓穴位、活動肢體: 1.坐在椅子或沙發上,姿勢自然端正,正視前方,兩臂自然下垂。雙手手掌放在大腿上,膝關節呈90°角,兩足分開與肩同寬,全身肌肉放松,呼吸均勻。 2.按揉太陽穴:順時針旋轉一周為一拍,約做32拍。 3.按摩百會穴:用手掌緊貼百會穴旋轉,一周為一拍,共做32拍。 4.按揉風池穴:用雙手拇指按揉兩側風池穴,順時針旋轉,一周為一拍,共32拍。 5.摩頭清腦:兩手五指自然分開,用小魚際(尾指下方,手掌外側緣由一組肌群構成稍隆起的部位)從前額向耳后按摩。從前至后弧線行走一次為一拍,共32拍。 6.擦頸:用左手掌大魚際(大拇指下方,手掌內側緣由一組肌群構成稍隆起的部位)擦抹右頸部胸鎖乳突肌(頸部兩側,從耳朵下方至肩部一線),再換右手擦左頸,一次為一拍,共做32拍。 7.揉曲池穴:按揉曲池穴,先用右手再換左手,旋轉一周為一拍,共做32拍。 8.揉關寬胸:用大拇指揉內關穴,先揉左右后揉右手,順時針方向按揉一周為一拍,共32拍。 9.引血下行:分別用左右手拇指按揉左右小腿的足三里,旋一周為一拍,共做32拍。 10.擴胸調氣:雙手放松下垂,然后握空拳,屈肘抬至肩高,向后擴胸,最后放松還原。 推薦閱讀: 高血壓的極簡艾灸療法 △ 腎精虧虛型艾灸療法
【取 穴】太溪,三陰交,曲泉,血海。
【操作方法】使用艾條溫和灸。點燃艾條,對準穴位,火頭距離穴位處皮膚遠近視個體耐受而定,使皮膚有溫熱舒適而無灼痛感,選擇回環灸或雀啄灸。火力要溫和、緩慢而能持久,以達溫陽之效,每穴灸10分鐘左右,若皮膚產生小皰,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產生大的瘢痕。每日或隔日1次,7~10天為1個療程。
【適應范圍】本法適用于治療腎精虧虛型高血壓,其癥狀表現為:頭昏耳鳴、視物模糊、聽力減退、面色淡白、食欲低下、腰膝酸軟無力,甚則周身浮腫、下肢尤甚、滑精早泄、性功能下降,老年人則夜尿頻多,尿后余瀝,舌質多淡白,脈虛弱。
【方法說明】太溪為腎經經氣所注之輸土穴,腎臟原氣所過和溜止足少陰經之原穴,為腎脈之根,先天元氣之所發,能調節腎臟之元陰元陽,為回陽九針之一。功專“滋陰”,為滋陰之要穴,善治一切陰虛精虧之證。三陰交雖為脾經之穴,但為肝、脾、腎三經交會之處,健脾之中,又有補陽之力,益氣升陽之中,又能滋補肝腎之陰,凡有關經血胎產和子宮精室各證及肝、脾、腎三經之證關于血分者,統能治之,有通氣滯、疏下焦、調血室、固精官等作用,為生殖系統疾病常用穴之一。曲泉為足厥陰肝經經氣所入之合水穴,功如閘門,能調節肝經之氣血,而有疏肝理氣,活血調經之功,凡肝郁血瘀所致諸疾,皆可治之。血海為脾經之腧穴,顧名思義,可知本穴為血之海,有導血歸海之效,能扶脾統血,養血活血,清血分熱,調理血室,為治療血證之要穴,凡血證以及同血分有關的皮膚病、經脈病,本穴皆能治之。故而,本方具有補腎益精的治療效果。
△ 腎陽不足型艾灸療法
【取 穴】命門,神闕,關元,足三里。
【操作方法】使用艾條溫和灸。點燃艾條,對準穴位,火頭距離穴位處皮膚遠近視個體耐受而定,使皮膚有溫熱舒適而無灼痛感,選擇回環灸或雀啄灸。火力要溫和、緩慢而能持久,以達溫陽之效,每穴灸10分鐘左右,若皮膚產生小皰,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產生大的瘢痕。每日或隔日1次,7~10天為1個療程。
【適應范圍】本法適用于治療腎陽不足型高血壓,其癥狀表現:頭暈目眩,耳鳴如蟬,面色不華或面容黧黑,腰酸痛,腿痿軟,甚則四肢不溫,形寒畏冷,陽痿尿頻,舌質淡嫩,脈象沉弱。
【方法說明】命門具有補腎氣,調節腎中陰陽的作用。神闕位于臍中,為真氣之所系,生命之根蒂,重灸之從陰救陽,能溫補元陽,回陽救逆,常用于治療陽氣虛衰或陽氣暴脫所致各種脫證。關元為元氣之所藏,三焦之氣所出,腎問動氣之所發,乃十二經脈之根,五臟六腑之本,呼吸之門,三焦之源,是全身各臟腑器官功能活動的原始動力,生命之根本。故補之灸之能溫腎壯陽,培元固本,大補元氣,主治臟腑虛憊,諸虛百損,凡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所致臟腑陽氣虛衰,陰寒內盛,真陽欲脫之證,皆可治之。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的合穴,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合主逆氣而泄,氣血調和,血壓下降。故而,本方具有溫腎補陽的治療效果。
△ 陰陽兩虛型艾灸療法
方一:艾條溫和灸
【取 穴】至陽,脾俞,腎俞,三陰交,涌泉穴。
【操作方法】使用艾條溫和灸。點燃艾條,對準穴位,火頭距離穴位處皮膚遠近視個體耐受而定,使皮膚有溫熱舒適而無灼痛感,選擇回環灸或雀啄灸。火力要溫和、緩慢而能持久,以達溫陽之效,每穴灸10分鐘左右,若皮膚產生小皰,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產生大的瘢痕。每日或隔日1次,7~10天為1個療程。
【適應范圍】本法適用于治療陰陽兩虛型高血壓,其癥狀表現:頭痛目空,眩暈耳鳴,精神萎靡,健忘少寐,氣短心悸,腰膝酸軟,行走輕浮,無力支撐,下肢浮腫,畏寒肢冷,夜尿頻多,舌淡紅或腫胖而邊有齒印,脈沉細或弦細。
【方法說明】至陽為督脈脈氣之所發,陽氣至極,“至陽赫赫”,因穴居上、中焦交界之處,背部陰陽交關之地,故上可從陽引陰,振奮胸中之陽氣,助胸陽以消陰翳,治療胸痹;下可調脾臟,祛濕退黃。脾俞為脾臟精氣輸注于背部之處,內應于脾,治中主守,功在于“升”和“運”,具有補脾溫中、益氣養血、健脾和胃、化濕降逆之功。腎俞為腎之精氣輸注之處,性喜溫,為人身至虛之地,功專補腎,為補腎之專穴,強身健體之要穴,既能補腎滋陰,填精益髓,強筋壯腰,明目聰耳,又能溫補腎陽,補腎培元,澀精止帶,化氣行水。三陰交為足太陰、厥陰、少陰三經交會之穴,寓藏著肝、脾、腎三臟之陰陽,既能補脾養血,又能補腎固精,滋陰柔肝。功專直補三陰,善守而不走,臨床常與滋陰養血,補氣助陽之腧穴配伍應用,以加強其功能。涌泉穴為腎經井穴、根穴、本部,也就是原氣升發之地。灸涌泉穴既可補益腎氣,調節陰陽平衡而固本,也可引實火下行,虛火亦引火歸源。故而,本方具有陰陽氣血雙補的治療效果。
方二:艾炷隔姜灸
【取 穴】主穴:腎俞、關元、氣海、百會、風池、三陰交。
配穴:①偏陰虛而心悸失眠者加神門;②咽干舌燥者,加太溪,③偏陽虛而下肢浮腫者,加陰陵泉;④便溏者,加足三里。
【操作方法】采用艾炷隔姜灸法:每次選2~4穴,每穴灸5~7壯,艾炷如黃豆或半棗核大,每日或隔日灸1次,5~7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3~5天。
【適應范圍】本方適用于高血壓陰陽兩虛型。癥見頭暈目花,心悸耳鳴,失眠多夢,腰酸腿軟,夜間多尿。若偏陰虛者,有五心煩熱,口干咽燥,舌紅少苔少津,脈細弦數,若偏陽虛者,有畏寒肢冷,尿清便溏,下肢浮腫,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方法說明】本型為陰陽兩虛之證。故取腎俞、關元、氣海補益腎陰腎陽,三陰交補腎益陰,百會平肝熄風,安腦寧神,風池疏泄浮陽,安腦定痛,神門清心安神,太溪滋陰清火;陰陵泉利尿消腫,足三里能強壯脾胃功能,能增強食欲,促進消化吸收。如此諸穴協用,以滋陰助陽,俾陰平陽秘,對陰陽兩虛型高血壓,有很好的療效。 △ 痰濁上擾型艾灸療法
【取 穴】百會、風池、印堂、中脘、曲池、豐隆。
【操作方法】采用艾條溫和灸法,每次選2~4穴,每穴灸15~30分鐘,每日或隔日灸1次,7~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3~5天。
【適應范圍】適用于痰濁上擾型高血壓。主要癥狀表現為:頭痛眩暈,頭脹如蒙,胸脘痞滿,嘔惡痰涎,納呆心悸,肢體困重。舌苔白膩,脈弦滑。
【方法說明】本型由于中焦痰濁挾肝氣上犯,清空受擾。因此取曲池,豐隆瀉痰蠲濕以治其標,取中脘健胃運脾以治痰濁之本,百會、風池、印堂平肝熄風,疏泄浮陽,安腦定痛;足三里和胃降逆,內關以寬胸理膈。諸穴合用,以起平肝泄濁之效。這些穴位配合使用,具有良好的降壓效果。
△ 原發性高血壓艾灸療法
方一:艾灸涌泉穴
【取 穴】涌泉穴。
【操作方法】患者均采取平臥位,兩側同時進行,灸的距離一般在1~2厘米之間,按患者對熱度敏感的成都而異。灸的時間一律為15分鐘。每日灸1次,連灸1個星期。
【適應范圍】本法適用于治療原發性高血壓。
【方法說明】根據中醫理論的研究,高血壓的發生機制,以肝陽上亢及肝腎陰虛為主。因此,腎經在髙血壓的發病機制上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當腎陰不足時,一方面會波及肝陽心火及沖任而形成陰虛陽亢;另一方面會波及腎陽而形成陰陽兩虛。腎陰不足以灸補腎經涌泉穴則可達到滋陰潛陽或育陰助陽的目的,相應地可使血壓下降。
方二:艾灸足三里
【取 穴】足三里。
【操作方法】 用艾條懸灸足三里30分鐘,以局部濕熱潮紅為度。
【適應范圍】本法適用于治療原發性高血壓。
【方法說明】 高血壓病屬于眩暈、頭痛等范疇,其病機多為肝陽上亢、氣血逆亂。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的合穴,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合主逆氣而泄,氣血調和,血壓下降。
△ 肝火亢盛型艾灸療法
【取 穴】風池、肝俞、太沖、行間,曲池、合谷。
【操作方法】采用艾炷灸法。每次選1~3穴,每穴灸3~5壯,艾炷如麥粒大,隔日灸治1次,3次為1療程。若起泡,謹訪感染。
【適應范圍】本方適用于肝火亢盛型高血壓病。癥見頭痛眩暈,急躁易怒,面紅目赤,口苦咽干,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
【方法說明】治療肝火亢盛的原則是清肝瀉火。取陽維少陽之會的風池以清頭目之火,安腦鎮痛,肝俞、行間、太沖清肝瀉火,合谷、曲池加強清泄頭目之功,并能降壓,神門清心寧神,對肝火上擾,心神受戕引起的心煩失眠最為適宜。諸穴合用,可以起到清肝瀉火作用。如此肝火既平,清空爽適,血壓自然就可以下降。(北京灸道堂中醫研究院)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國醫戰隊、北京灸道堂中醫研究院,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