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精虧虛型艾灸療法 【取 穴】 太溪,三陰交,曲泉,血海。 【操作方法】 使用艾條溫和灸。點燃艾條,對準穴位,火頭距離穴位處皮膚遠近視個體耐受而定,使皮膚有溫熱舒適而無灼痛感,選擇回環灸或雀啄灸。火力要溫和、緩慢而能持久,以達溫陽之效,每穴灸10分鐘左右,若皮膚產生小皰,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產生大的瘢痕。每日或隔日1次,7~10天為1個療程。 【適應范圍】 本法適用于治療腎精虧虛型高血壓,其癥狀表現為:頭昏耳鳴、視物模糊、聽力減退、面色淡白、食欲低下、腰膝酸軟無力,甚則周身浮腫、下肢尤甚、滑精早泄、性功能下降,老年人則夜尿頻多,尿后余瀝,舌質多淡白,脈虛弱。 【方法說明】 太溪為腎經經氣所注之輸土穴,腎臟原氣所過和溜止足少陰經之原穴,為腎脈之根,先天元氣之所發,能調節腎臟之元陰元陽,為回陽九針之一。功專“滋陰”,為滋陰之要穴,善治一切陰虛精虧之證。三陰交雖為脾經之穴,但為肝、脾、腎三經交會之處,健脾之中,又有補陽之力,益氣升陽之中,又能滋補肝腎之陰,凡有關經血胎產和子宮精室各證及肝、脾、腎三經之證關于血分者,統能治之,有通氣滯、疏下焦、調血室、固精官等作用,為生殖系統疾病常用穴之一。曲泉為足厥陰肝經經氣所入之合水穴,功如閘門,能調節肝經之氣血,而有疏肝理氣,活血調經之功,凡肝郁血瘀所致諸疾,皆可治之。血海為脾經之腧穴,顧名思義,可知本穴為血之海,有導血歸海之效,能扶脾統血,養血活血,清血分熱,調理血室,為治療血證之要穴,凡血證以及同血分有關的皮膚病、經脈病,本穴皆能治之。故而,本方具有補腎益精的治療效果。 △ 腎陽不足型艾灸療法 【取 穴】 命門,神闕,關元,足三里。 【操作方法】 使用艾條溫和灸。點燃艾條,對準穴位,火頭距離穴位處皮膚遠近視個體耐受而定,使皮膚有溫熱舒適而無灼痛感,選擇回環灸或雀啄灸。火力要溫和、緩慢而能持久,以達溫陽之效,每穴灸10分鐘左右,若皮膚產生小皰,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產生大的瘢痕。每日或隔日1次,7~10天為1個療程。 【適應范圍】 本法適用于治療腎陽不足型高血壓,其癥狀表現:頭暈目眩,耳鳴如蟬,面色不華或面容黧黑,腰酸痛,腿痿軟,甚則四肢不溫,形寒畏冷,陽痿尿頻,舌質淡嫩,脈象沉弱。 【方法說明】 命門具有補腎氣,調節腎中陰陽的作用。神闕位于臍中,為真氣之所系,生命之根蒂,重灸之從陰救陽,能溫補元陽,回陽救逆,常用于治療陽氣虛衰或陽氣暴脫所致各種脫證。關元為元氣之所藏,三焦之氣所出,腎問動氣之所發,乃十二經脈之根,五臟六腑之本,呼吸之門,三焦之源,是全身各臟腑器官功能活動的原始動力,生命之根本。故補之灸之能溫腎壯陽,培元固本,大補元氣,主治臟腑虛憊,諸虛百損,凡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所致臟腑陽氣虛衰,陰寒內盛,真陽欲脫之證,皆可治之。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的合穴,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合主逆氣而泄,氣血調和,血壓下降。故而,本方具有溫腎補陽的治療效果。 △ 陰陽兩虛型艾灸療法 方一:艾條溫和灸 【取 穴】 至陽,脾俞,腎俞,三陰交,涌泉穴。 【操作方法】 使用艾條溫和灸。點燃艾條,對準穴位,火頭距離穴位處皮膚遠近視個體耐受而定,使皮膚有溫熱舒適而無灼痛感,選擇回環灸或雀啄灸。火力要溫和、緩慢而能持久,以達溫陽之效,每穴灸10分鐘左右,若皮膚產生小皰,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產生大的瘢痕。每日或隔日1次,7~10天為1個療程。 【適應范圍】 本法適用于治療陰陽兩虛型高血壓,其癥狀表現:頭痛目空,眩暈耳鳴,精神萎靡,健忘少寐,氣短心悸,腰膝酸軟,行走輕浮,無力支撐,下肢浮腫,畏寒肢冷,夜尿頻多,舌淡紅或腫胖而邊有齒印,脈沉細或弦細。 【方法說明】 至陽為督脈脈氣之所發,陽氣至極,“至陽赫赫”,因穴居上、中焦交界之處,背部陰陽交關之地,故上可從陽引陰,振奮胸中之陽氣,助胸陽以消陰翳,治療胸痹;下可調脾臟,祛濕退黃。脾俞為脾臟精氣輸注于背部之處,內應于脾,治中主守,功在于“升”和“運”,具有補脾溫中、益氣養血、健脾和胃、化濕降逆之功。腎俞為腎之精氣輸注之處,性喜溫,為人身至虛之地,功專補腎,為補腎之專穴,強身健體之要穴,既能補腎滋陰,填精益髓,強筋壯腰,明目聰耳,又能溫補腎陽,補腎培元,澀精止帶,化氣行水。三陰交為足太陰、厥陰、少陰三經交會之穴,寓藏著肝、脾、腎三臟之陰陽,既能補脾養血,又能補腎固精,滋陰柔肝。功專直補三陰,善守而不走,臨床常與滋陰養血,補氣助陽之腧穴配伍應用,以加強其功能。涌泉穴為腎經井穴、根穴、本部,也就是原氣升發之地。灸涌泉穴既可補益腎氣,調節陰陽平衡而固本,也可引實火下行,虛火亦引火歸源。故而,本方具有陰陽氣血雙補的治療效果。 方二:艾炷隔姜灸 【取 穴】 主穴:腎俞、關元、氣海、百會、風池、三陰交。 配穴:①偏陰虛而心悸失眠者加神門;②咽干舌燥者,加太溪,③偏陽虛而下肢浮腫者,加陰陵泉;④便溏者,加足三里。 【操作方法】 采用艾炷隔姜灸法:每次選2~4穴,每穴灸5~7壯,艾炷如黃豆或半棗核大,每日或隔日灸1次,5~7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3~5天。 【適應范圍】 本方適用于高血壓陰陽兩虛型。癥見頭暈目花,心悸耳鳴,失眠多夢,腰酸腿軟,夜間多尿。若偏陰虛者,有五心煩熱,口干咽燥,舌紅少苔少津,脈細弦數,若偏陽虛者,有畏寒肢冷,尿清便溏,下肢浮腫,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方法說明】 本型為陰陽兩虛之證。故取腎俞、關元、氣海補益腎陰腎陽,三陰交補腎益陰,百會平肝熄風,安腦寧神,風池疏泄浮陽,安腦定痛,神門清心安神,太溪滋陰清火;陰陵泉利尿消腫,足三里能強壯脾胃功能,能增強食欲,促進消化吸收。如此諸穴協用,以滋陰助陽,俾陰平陽秘,對陰陽兩虛型高血壓,有很好的療效。 △ 痰濁上擾型艾灸療法 【取 穴】 百會、風池、印堂、中脘、曲池、豐隆。 【操作方法】 采用艾條溫和灸法,每次選2~4穴,每穴灸15~30分鐘,每日或隔日灸1次,7~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3~5天。 【適應范圍】 適用于痰濁上擾型高血壓。主要癥狀表現為:頭痛眩暈,頭脹如蒙,胸脘痞滿,嘔惡痰涎,納呆心悸,肢體困重。舌苔白膩,脈弦滑。 【方法說明】本型由于中焦痰濁挾肝氣上犯,清空受擾。因此取曲池,豐隆瀉痰蠲濕以治其標,取中脘健胃運脾以治痰濁之本,百會、風池、印堂平肝熄風,疏泄浮陽,安腦定痛;足三里和胃降逆,內關以寬胸理膈。諸穴合用,以起平肝泄濁之效。這些穴位配合使用,具有良好的降壓效果。 △ 原發性高血壓艾灸療法 方一:艾灸涌泉穴 【取 穴】 涌泉穴。 【操作方法】 患者均采取平臥位,兩側同時進行,灸的距離一般在1~2厘米之間,按患者對熱度敏感的成都而異。灸的時間一律為15分鐘。每日灸1次,連灸1個星期。 【適應范圍】 本法適用于治療原發性高血壓。 【方法說明】 根據中醫理論的研究,高血壓的發生機制,以肝陽上亢及肝腎陰虛為主。因此,腎經在髙血壓的發病機制上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當腎陰不足時,一方面會波及肝陽心火及沖任而形成陰虛陽亢;另一方面會波及腎陽而形成陰陽兩虛。腎陰不足以灸補腎經涌泉穴則可達到滋陰潛陽或育陰助陽的目的,相應地可使血壓下降。 方二:艾灸足三里 【取 穴】 足三里。 【操作方法】 用艾條懸灸足三里30分鐘,以局部濕熱潮紅為度。 【適應范圍】 本法適用于治療原發性高血壓。 【方法說明】 高血壓病屬于眩暈、頭痛等范疇,其病機多為肝陽上亢、氣血逆亂。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的合穴,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合主逆氣而泄,氣血調和,血壓下降。 △ 肝火亢盛型艾灸療法 【取 穴】 風池、肝俞、太沖、行間,曲池、合谷。 【操作方法】采用艾炷灸法。每次選1~3穴,每穴灸3~5壯,艾炷如麥粒大,隔日灸治1次,3次為1療程。若起泡,謹訪感染。 【適應范圍】 本方適用于肝火亢盛型高血壓病。癥見頭痛眩暈,急躁易怒,面紅目赤,口苦咽干,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 【方法說明】 治療肝火亢盛的原則是清肝瀉火。取陽維少陽之會的風池以清頭目之火,安腦鎮痛,肝俞、行間、太沖清肝瀉火,合谷、曲池加強清泄頭目之功,并能降壓,神門清心寧神,對肝火上擾,心神受戕引起的心煩失眠最為適宜。諸穴合用,可以起到清肝瀉火作用。如此肝火既平,清空爽適,血壓自然就可以下降。 |
|